古铜器收藏一百问(10)
(2008-09-05 15:09:32)
标签:
古铜器杂谈 |
分类: 古玩 |
第四章
58几何纹有哪几种,其构成、装饰有何时代特点?
答:由几何形的线形组成的纹饰,叫“几何纹”,是线形变化和结构变化形成的形式美感,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斜条纹、云雷纹、乳钉雷纹、曲折雷纹、勾连雷纹三角雷纹、菱形雷纹、网纹菱形雷纹、网纹、贝纹、绳纹、绳络纹。
连珠纹:用小圆圈作横式排列而产生的纹样,又叫“带圈纹”,是最早的青铜器纹饰之一。在夏代晚期爵和肇的腹部,已有实体的连珠纹,作单行或双行排列,周围以弦纹作界栏。商代早期的连珠纹,是空心小圓圈,商代中期,连珠纹是空心小圆在内还有一点。连珠纹一般用作主纹的分栏线,或作为兽面纹的边饰。连珠纹是用一个管状器在陶范上印制的,因此圈与圆之间的疏密虽不均匀,但也还自然。西周青铜器上少见连珠纹。
弦纹:是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为一根凸起的直或横的线条.有的青铜器上仅有弦纹,没有其他纹饰,简洁朴素,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用作界栏。
直条纹:用连续的垂线条组成纹样,仅线条的粗细有变化,也有将粗线条凸起或凹陷,旧称“沟纹”。商代晚期到西周时代簋、尊、卣、觯的腹部有直条纹,方座簋的方座中间也往往饰直条纹,春秋时代已不多见。
横条纹:是用宽阔的横条作突起或凹陷的槽组成,形如一排排的仰瓦,故旧称平行线纹、沟纹、瓦纹。初见于西周中期。有通体饰横条纹的如通簋、师虎簋;也有的用于腹上部,间以其他纹饰。盛行于西周中晚期,春秋时代还继续使用,战国青铜敦还有用横条纹装饰全器身的。
斜条纹:用弦纹作“入”字形排列,也有用粗线相间的线条构成斜条纹。大多饰于分裆鼎及鬲的下腹部,初见于商代中期,西周时代还有使用。
云雷纹:云纹用柔和回旋的线条组成,雷纹用方折角回旋的线条组成。有人认为云雷纹源于手指螺纹。商代早期青铜器,有用连续带状云雷纹作为主纹。商代中期青铜器,以兽面纹为主纹,是用大量云雷纹构成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兽面纹、龙纹、鸟纹的空隙处,常填以云雷纹,但云雷纹低于主纹,起了地纹装饰作用。春秋战国的兽面纹、龙纹上,也有填入各种云雷纹变形纹的。从战国开始,云雷纹已发展为线条活泼的流云纹。河南洛阳金村出土战国云纹壶用金银错为饰,非常华贵。
乳钉雷纹:是在方格或斜方格中饰以雷纹,中间有一凸起的乳钉,有的是单行排列,有的密布全器身。故又名“百乳雷纹”。鼎、簋和罍的腹部常用其作主要纹饰。百乳雷纹流行于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商代乳钉多扁圆,商周之际有一种乳钉凸起较高,呈圆锥状。
曲折雷纹:旧称“波形雷纹”,先用雷纹组成窄带状,再沿着器表作上下曲折排列;或用粗线条的雷纹与细线条的雷纹作相间交替使用。此纹较为少见,仅见于西周早期。
勾连雷纹:先做斜山字形线条。用斜线相勾连,一般将山字形处理成粗线条,再填入细线条的雷纹;也有将山字形作为虚线而用雷纹作阴纹的。最早见于商代中期,盛行于商末周初。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很富丽的勾连雷纹,粗细线条有用金、银和绿松石镶嵌的。
三角雷纹:外围是三角形,内填以雷纹,三角形的一角作向上或向下连成横列,形成大锯齿带状;角向上饰在器腹的上部,角向下则饰在器腹的下部。流行于商末周初。晚期的三角雷作倒顺三角形交错排列,是用金银错工艺来表现三角雷纹的。
菱形雷纹:方块雷纹、长方形雷纹是在菱形、方形、长方形内填以雷纹,作连续式排列,并用金银丝和金银片镶嵌,盛行于战国时代。
网纹:是斜线交错如网形,商代早期青铜爵、斝上见有,以后很少发现。
贝纹:贝纹是一种椭圆形中有一横几竖的线组成,均作横置排列,出现较晚。山西浑源出土的春秋晚期鸟兽龙纹壶上饰有贝纹。贝纹都作为次要纹饰,出现在圈足部位,从来没有作为主纹出现过,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绳纹:是两股绳索绞结的形状,每一股绳索由二条、三条、四条、甚至九条单线绞结而成。采用为主纹的附属纹样和器物圈足上的纹样。采用这类纹样的青铜器多出自三晋。流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
绳络纹:通常用两根并联的绳纹交织成为十字形套结,整个绳纹连结成长方形的网络,装饰在壶、瓮之类的器物上,好像是用绳络套住了器体。流行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
59兽面纹有哪几种,其构成、装饰有何时代特点?
答:北宋时期把商代青铜器上的主要蚊饰定名为“饕餮|”。这是按照《吕氏春秋·先识篇》所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极更也。和《左传·文公十八年》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胃于货贿,侵欲崇移,不可盈厌,聚敛积食,不知犯极……谓之饕餮。”现代认为采用“饕餮”来命名商周纹样是不妥当的,故改用“兽面纹”。
兽面纹是一种以鼻梁为对称轴,两侧是五官,最上面第一条纹样是角,角下有眉目,目的两侧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躯体或兽尾,简略形式则没有躯体和尾部。
商代早期的兽面纹比较简单,有的仅有一对兽目,兽角不明显,只有特别大的纹饰中才画角。商代中期的兽面纹,兽目在纹样中非常突出,雷纹和并列羽纹大量用在兽面纹的次要部位。从整体上看,兽面纹比早期精细,具有神秘的气氛,但纹样仍很抽象,看不出是何种动物;从工艺上看,兽面纹的主干和地纹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有粗工和细工两类做法。商代晚期的兽面纹都是采用浮雕和平刻相结合的技法,但在构图上有不同的方式。有的兽面纹把兽的头、身、腿、爪完整地表现出来;有的仅仅是重点地表现了兽的头部,省略了兽的肢体部分;有的兽面纹仅仅保留了与兽角、兽目、兽鼻、善耳、兽爪等不相连接的线条,多数是素面,也没有地纹。有的兽面纹仅表现了一对兽目,其他部分均以细密、规则的雷纹组成。
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是兽面纹式样最多的时期,虽然在构成上具有程式化的特色,但角形的特征很突出,可作为区别各种兽面纹的标志。
环柱角型兽面纹:角纹作半环形,中间有一短柱与额顶相连,这是一种动物角的变形。此纹初见于商代早期,商代中期青铜器中反而少见,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又较为盛行。
牛角型兽面纹:角纹是将角根横向,角尖上翘而内卷,很像水牛角;有的兽面纹还有向两侧展开的体躯,很像牛,可认为是牛纹。
外卷角型兽面纨类似牛角型兽面纹,因其角回环多转,和牛角型兽面纹有较大的区别。
羊角型兽面纹:很像羊头,角根上翘向下内卷,犹如四羊方尊羊头的平面图。注意这类兽面纹一般都采用锋利的兽爪而不是羊蹄。
内卷角型兽面纹:最早出現在商代早期青铜器上,粗大的角根横置于兽头的额顶两侧,角尖上仲后再向内弯曲,是牛角的变形式。在商代中期兽面纹申,内卷角是直接自两侧延伸而出,角尖上伸,再向内弯曲。在西周中、晚期的兽面纹中偶尔能见到。
曲折角型兽面纹:这类兽面纹中的角型特点是曲折状,角根在下,向上折曲而下,再向外弯曲而上翘,弯曲处皆作方折形。
龙形角型兽面纹:兽角是用完整的龙体来表现的。龙体也作曲折或扭曲形。但这种兽面纹并不普遍,只见用于特别精细的青铜器上。
长颈鹿角型兽面纹:兽角柞上小下大的瓶形,旧称“龙角”或“肉角”,具有“设武备而不用”的寓意,故一般吉祥瑞兽均用此类角,是较晚的角型之一。这种角型有时内侧角歧出一刺,也属于此类。
虎头兽面纹:兽角是用虎的双耳竖起来表现的。与内卷角型兽面纹的区别在于:内卷角的角根肥大、角端尖锐,虎头的耳部置在额顶角的地位,它的两端都是圆势的。
熊头兽面纹:兽额顶上有很宽而长的耳,和虎耳不同,面形也很伟壮,当为熊罷之类,故名。
龙蛇集群型兽面纹:出现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部分青铜钟上。从构图上看,兽头的眉、额、面颊和口等部位都是以卷曲缠绕的小龙蛇组成的,故名。春秋早期,青铜器上一般不再使用兽面纹了。但此型是个特例。构成手法虽是传统的,但纹样却与商、西周的兽面纹不同,也是一种新类型。
变形兽面纹:是西周恭王、穆王之后才出现的一种变形兽面纹。这种兽面纹的特点是在纹样中不再重视角型,只是象征性地有角就可以了,由于还保留重视目纹的传统,所以除目纹处理得仍很清晰外,其余的线都已简化,不再有具象的描绘;但从整个纹样来看,仍可认出是兽面纹。西周中、晚期流行的带状兽面纹,也属于此类。
60龙纹有哪几种,其构成、装饰有何时代特点?
答: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把青铜器纹中只有一足类似爬虫的物象,取名为“夔”纹,依据是孔子说过“夔一足”。其实,孔丘的本意是“得夔一已足”,而非为“夔是一足”。另从青铜器盉、罍等盖上的立体龙都是两足,尊或簋的龙耳还有四足的,故知“夔纹”乃是一种误称,“一足”当是动物双足的侧形。故把“夔纹”也归入龙纹,不单作一类。
商代早期的龙纹并不具体,但商代中期的龙虎尊肩上的龙已有实吻和长颈鹿式的角,体躯蜿曲如蟒蛇;四羊方尊肩部的龙为尖吻,长肉角(似长颈鹿的角)的龙,鳞片更加的象,有兽爪。青铜器纹样凡是躯体如蛇者都可归之于龙类。古籍中对龙的记载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照纹样构成特点,可分为为爬行龙纹、长冠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类。
爬行龙纹:因取龙爬行时的侧面形象而得名。构成方式是:龙头张口向下,上唇向上卷起,下唇向下卷或卷向口里,额顶有不同的角型(与兽面纹相同),躯干似蛇类作波状起伏,下有一足或作爪形,也有无足的,长尾弯曲上卷。龙头因有多种角型而有不同的名称,其实也不必过细地分类,都可归入爬行龙纹一奥。蛊行于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
长冠龙纹:因这类龙纹有凤的长冠而得名,构成方式:龙头上有长冠,体躯较长,中间有一足或作鳍形,尾部分开向上下卷曲。初见于西周早期,盏行于西周中期。此种龙纹中,也有体躯类鸟形的。
卷体龙纹:因龙的躯体蜷曲成圆盘状而得名。卷体龙有两种构成方式:一种是龙头居中,躯体作环形盘转成圆形,大多用于盘的中心,此种纹样单个使用时也称“蟠龙纹”,盛行于商末周初。另一种是龙上部作直立形,下半部卷曲似蟠坐状,例如火龙纹大多是这种形状,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以后钟的鼓部上常饰有类似的龙纹。
交体龙纹:此类龙纹是因龙体交缠而得名。这个名词见于《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诸侯建旃。”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覆也。”又《释名·释兵》:“交龙为旂,旂,倚也。画作两龙相依倚也。”据此可知,交龙纹样的构成特点是一上一下,下者升上,上者下覆,两体交缠。在青铜纹样卡,交龙纹的构成有许多种,如有两龙相交,也有群龙交缠,有的极其繁复。其中,交体龙纹的躯体较粗壮的,旧称“蟠螭”纹;躯体较细的,旧称“蟠蛇”纹,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双体龙纹:旧称“肥遗龙”纹,其构成方式是以龙首为中心,体躯向两侧展开。常用于器颈部的狭长部位而呈带状。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
两头龙纹:旧称“并逢龙”,其构成方式是一条兽体的两端各有一个龙头,一个龙头是正面,另一个是侧面,躯体大多数采用一条斜线或曲折形线条来表示。简单的单体两头龙纹,见于西周中、晚期;缠绕式两头龙纹,盛行于春秋中、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