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辨别赝品铜镜
(2008-09-05 07:22:06)
标签:
古铜镜杂谈 |
分类: 古玩 |
第一,艺术性高,反映古代高科技的如战国镂空镜、汉唐镏金、嵌螺钿、金壳、银壳、透腿等特种工艺镜;第二,品种稀少,最好能见证一段历史事件,如唐代打马球镜,证明了足球起源于中国;第三,保存状况好,由于铜镜埋藏时间较长,锈蚀程度越小越好,最好是银光灿灿的"水银镜"或者黑漆如墨的"黑漆古";第四,纹饰的清晰度是关键,铜镜收藏中讲究版模,头模镜最受欢迎。
不过,这些标准往往也被造假者如法炮制来制作赝品,如果收藏者只是按图索骥的话,很有可能买到赝品,所以还应掌握一定的辨伪知识。
"听声",用手敲击铜镜,通过铜镜发出的声音来辨别真伪。由于新老铜镜在制作时,铜、锡、铅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其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老的铜镜普遍声音比较低沉、圆润。而新仿的铜镜声音比较清脆,甚至是刺耳。
"看形",观察铜镜的形状,从形状上对古铜镜的真伪进行辨别。为保证铜镜能具有真实、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铸造铜镜时,镜子的大小和弧度有严格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小一点的铜镜可以看到比较平缓的弧度,超过20厘米的铜镜就基本是一个平面,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而新仿的铜镜弧度与镜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铜镜弧度很大,小铜镜弧度收缩不自然。所以,仿制铜镜照出的人和景物,往往不清晰,甚至变形。另外,唐汉战国都以高锡青铜铸造,质地硬脆,银光荧荧,易破碎。唐以后使用高铅铜铸造,色泽红、黄,铜质软韧。这就是汉唐多烂镜,而宋金少有烂镜的原因。
"辨锈",古铜镜一般入土千百年,其锈色坚硬自然,层次分明,新仿的铜镜上的锈是后做上去的,很多伪锈都是用各种胶水调和颜料涂抹上去的,强度较低。所以能用手抹掉的锈,极有可能是仿品。
"闻味",把铜镜沾水以后用鼻子闻,新仿制的铜镜通常会有硫酸味、碱烧过的那种臭味、铜腥味。而老铜镜一般有一种铜香味,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另外可以取铜锈一块,以火烧之,假锈会燃烧并产生带有化工原料气味的浓烟,真锈则无。
当然,以上还只是一些通用法则,对于造诣颇高的收藏大家来说,则有更高的"眼力"。
比如"三看":一看皮壳,即看包浆形成是否自然;二看镜面氧化生成的云彩纹,类似大理石纹般若隐若现,必须自然;三看纹饰、铭文、雕刻的神韵,现代的伪造品工艺做不出,神韵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