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东汉帝陵墓葬聚落唐户遗址李洲坳 |
分类: 古玩 |
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中国考古学会等共同主办的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月8日在北京揭晓。共有25处具有价值的年度考古项目竞逐。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河北磁县东魏元祜墓等十个考古项目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
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遗存时代:旧石器时代
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镇西侧。
http://news.nen.com.cn/72340194296070144/20080409/1030485.jpg
2005年至今,发掘259平方米,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约3万件,类型有石锤、石砧、石片、断块和石器等,原料主要为脉石英。哺乳动物化石18种。文化层深7.2—5.6米。上文化层仅揭露3平方米,出土石制品32件,少量动物化石,并出土有燧石石片,特点同1965年和2007年采集的细石器相一致。下文化层出土大量石制品、骨制品、动物和人类头盖骨化石。学术价值:头盖骨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类的起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据测定,头盖骨化石出土层位时代为距今8万—10万年,是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上最敏感时段;5万—10万年前,正是“单一地区起源说”推断非洲智人走向世界、取代各地早期智人的关键时段,这个链接若不能填补,就难以肯定在此以前中国大地上的古人类就一定是我们的祖先。在非洲以外的其他大陆,距今10万年左右的人类化石也非常稀少。现在“许昌人头盖骨”非常关键地出现了,其年代推定恰恰是8万—10万年(现代人类起源的关键时段),而且出土的是可以复原的头盖骨。遗址还出土了大量打制和使用的骨器,数量是国内同类遗址中最多的;灵井遗址地层总厚达10余米,其中旧石器、新石器等文化层都有分布,是国内不多见的较完整的地层剖面;灵井旧石器遗址分布近万平方米,可对此进行持续性研究。
2.河南新郑唐户遗址
发掘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遗存时代: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时期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8-04/09/xin_54204050913243753225460.jpg
学术价值:唐户遗址文化遗存堆积丰富,包含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及商、周文化,是一处跨时代的聚落群址。其南北长1860米,东西宽300—860米,面积140余万平方米,其中裴李岗文化遗存面积达30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遗址管委会
遗存时代:新石器时代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8-04/09/xin_5420405091324640872862.jpg
http://www.hbwh.gov.cn/Article/UploadFiles/200804/20080409162109687.jpg
http://www.hbwh.gov.cn/Article/UploadFiles/200804/20080409162126102.jpg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8-04/09/xin_18204050913424212961864.jpg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8-04/09/xin_18204050913425621053965.jpg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8-04/09/xin_18204050913426872782566.jpg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8-04/09/xin_18204050913428281861767.jpg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8-04/09/xin_1820405091342968243468.jpg
2007年7月1日,距今2500年历史的江西省靖安县东周墓葬正式发掘
下葬时使用纺织品匹料或竹席包裹尸身,有的可能未穿衣物。随葬品放置在死者脚边或脚边的竹笥之中,最多随葬19件,最少3件。随葬品组合有小型青铜手工加工工具、木质纺织工具、竹质纺织工具和陶纺轮、漆勺等。少数随葬原始青瓷器、青铜鼎、彩绘漆剑。棺木中有22具发现有人类遗骸。人类遗骸能够检测的个体均为女性,年龄15—25岁。死者少数为侧身屈肢,多数仰身直肢。
出土各类文物650余件。其中竹木器144件,漆器12件,玉器13件,青铜器30件,原始青瓷器7件,金器1件,金属器5件以及纺织品300余件。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人体骨骼标本。
学术价值:李洲坳墓葬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埋葬棺木最多、结构最为奇特的一坑多棺的墓葬。
从考古学层面分析,李洲坳墓葬出土文物与江西贵溪崖墓出土的同类器物基本一致;与湖南地区越人墓葬的随葬品组合也相似,反映了南方越人集团所具有的特殊文化现象;同时,从墓葬结构,漆器文物的某些特点分析,又具有某些早期楚文化的因素。因此,李洲坳东周墓葬所代表的是一支具有深厚越文化因素,又受到某些楚文化风格影响的新型青铜文化。它也反映了在春秋时期,在赣西北地区可能还存在过一支具有高度青铜文明成果的大型政治集团。
依据墓内出土的年代特征鲜明的原始青瓷器、越式青铜鼎,经过与江西及周边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同类器物相互比较,初步推断,李洲坳墓葬的年代当在东周时期,年代距今约2500年。
7.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
发掘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遗存时代:汉代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8-04/09/xin_19204050913423752667771.jpg
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县石人子乡石人子村南的东天山北麓,西距巴里坤县城23公里。2006—2007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哈密地区文物局的协助下,对东黑沟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到目前为止,已发掘石筑高台1座,石围居住基址4座,墓葬12座,取得了重要收获。
东黑沟遗址的考古研究是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的西北草原地区古代游牧文化考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0年开始,在新疆东部和甘肃西北部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调查,已经发现了古代游牧文化的聚落遗址200余处,其中大型聚落遗址5处,东黑沟遗址是其中的1处大型聚落遗址。
学术价值:古代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东黑沟遗址的考古工作是古代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的有益尝试。在东黑沟遗址的考古工作中,对居址、墓葬、岩画等古代游牧文化聚落的基本遗迹进行了三位一体的综合研究,在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突破和进展。
东黑沟遗址石筑高台是古代游牧民族高等级祭祀活动重要遗存。
东黑沟遗址石围居址的发掘,在我国尚属首次。东黑沟遗址墓葬发掘,揭示了以墓主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和以人牲为代表的土著文化的同时共存,反映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
8.河南偃师东汉帝陵与洛阳邙山墓群
发掘单位: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遗存时代:东汉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8-04/09/xin_19204050913549842076472.jpg
发掘现场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8-04/09/xin_20204050913541251888473.jpg
发掘出的瓦当
墓群位于河南省偃师市。2006年7月—2008年3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以郑州—西安客运专线的考古工作为契机,结合“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专题调查、勘测了位于偃师市的洛南东汉陵区,取得了重要收获。
东汉王朝建造了12座帝陵,其中11座分布在洛阳附近。文献记载,汉魏洛阳故城的西北邙山地区有5座陵,故城的东南洛南地区有6座陵。洛南的6座陵分别为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和桓帝宣陵。除了帝陵之外,陵区内还埋葬着众多的后妃和王公贵族的陪葬墓。
通过调查初步确定了洛南陵区的范围、布局和墓冢的数量。工作过程中,还发掘东汉—魏晋时期的封土墓2座,战国—唐代的其他类型墓葬32座;发掘遗址面积4500余平方米,钻探面积36万平方米。首次发现东汉帝陵陵园遗址和大型陪葬墓园遗址。帝陵陵园遗址位于庞村镇白草坡村东北。发现大型夷平墓冢1座,原始封土的平面为圆形,直径125米。符合文献的记载,是一处帝陵级别的墓冢。墓冢的东北方有一处外围构筑夯土垣墙的建筑遗址群。南北长380米,东西宽330米,面积12.5万平方米。墓冢与建筑遗址群的位置关系以及建筑结构形式都与邙山地区已知的东汉帝陵相同或相似,说明和帝陵陵园关系密切。陪葬墓园遗址位于高龙镇阎楼村西0.5公里,西南距白草坡东汉帝陵陵园遗址2.5公里。南北长455米,东西宽340米,面积15.4万平方米。墓园遗址中的墓冢规模不大,布置在一个相对较小范围内,与帝陵的葬制不符,是东汉时期流行的家族墓地。由于处于洛南陵区陪葬墓群的范围内,其陪葬的性质明显。
学术价值:目前,邙山地区与洛南陵区的考古新发现结合在一起,东汉帝陵的基本情况逐渐明晰,为探索东汉帝陵的地望、研究东汉时期的陵寝制度创造条件。
9.新疆库车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
发掘单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遗存时代:晋—十六国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8-04/09/xin_20204050913542651712474.jpg
这是1号墓前室的墓道及耳室
墓葬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友谊路地下街施工区南端,西距龟兹古城东墙约500米;较为集中分布在距地表3—10米的戈壁沙砾层中。戈壁沙砾层上部为厚2—3米的晚期洪淤土层;墓葬系在原戈壁沙砾层上下挖而成。
发现的砖室墓,数量较多,规格高,分布密集,表明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墓地,墓群可能有茔区的区划。发掘的墓葬分为竖穴墓(3座)和砖室墓(7座)。砖室墓分为长方形单室砖墓、斜坡墓道单室穹窿顶砖室墓和斜坡墓道双室穹窿顶砖室墓。穹窿顶砖室墓由斜坡墓道、墓门、甬道、墓室、耳室等构成;部分墓门上部有照墙,壁面上有砖雕的成排椽头、斗升、承兽、天禄(鹿)、四神、菱格等建筑雕饰。部分墓室墓砖上残存红、黄色彩绘;墓葬为多人多次葬,有砖砌的棺床;残存一些髹漆贴金木棺的漆皮和贴金残片痕迹。墓内多撒有五铢钱,随葬陶罐、灯盏、铁镜、铁镞、骨博具、铜带钩、金箔饰物、五铢钱、剪轮五铢、龟兹小钱等。
墓葬形制与我国内地,尤其与酒泉、嘉峪关的魏晋壁画墓、敦煌佛爷庙湾墓地及祁家湾墓地、大通上孙家寨墓地等砖室墓葬十分相似;墓葬的年代可推定为晋—十六国时期(3世纪末—4世纪末),或稍晚一些。
学术价值:这批典型汉墓在库车的发现,反映出晋—十六国时期中原汉地文化对西域龟兹地区的直接影响;墓葬者可能是深受传统汉晋文化影响的龟兹国贵族,抑或就是居住在龟兹地区的汉地吏民、屯戍军吏或河西豪族移民。
10.河北磁县东魏元祜墓及河南安阳固岸东魏北齐墓地
发掘单位: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遗存时代:北朝
河北磁县东魏元祜墓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8-04/09/xin_2020405091354531257307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