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石器时代玉器精品图片(1)

(2008-02-29 21:34:43)
标签:

玉刀

红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

玉料

玉琮

分类: 古玩
新石器时代玉器精品图片(1)
 

http://www.addidea.com/Article/UploadFiles/200705/20070509212223445.jpg

玉马蹄形器
 
    玉马蹄形器,高9.5cm,上口9-7.1cm。下口6.9-5.5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器以青色玉料制成,筒状,表面有蚀斑,下口处呈褐色,略有伤缺,壁较薄,表面光滑。这种玉器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多有发现,一些作品置于入葬者的头骨之下,截面多呈椭圆形,上口略宽,呈坡状,下口较平,有的近下口处钻有小孔。由于作品整体似马蹄形,故称马蹄形器,又有收藏者称其为发箍。对于马蹄形器的功用,研究者们多有推测,或认为是用来束发的,或认为是仿照骨耒制造的农器,还有其它推测。
 

http://www.addidea.com/Article/UploadFiles/200705/20070509212226557.jpg

玉兽形玦
 
    玉兽形玦,高15.4cm,宽10.5cm,厚4.5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玦以青黄色玉料制,表面有多处色斑。整体为环形,一侧有一开口,未断开。开口一端为兽首,另一端为兽尾,兽身屈而成环,颈部有二小孔。目前,多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这类器型,它表现的是一种神化了的动物,反映了较大范围的动物崇拜。颈部带有双孔的作品并不多见,此玦可能是制造时所穿之孔位置不理想,作品悬挂时倾斜度不合要求,于是又钻了第二孔。这件作品为清代宫廷遗玉,说明清代宫廷曾收藏红山文化玉器。
 

http://www.addidea.com/Article/UploadFiles/200705/20070509212227701.jpg

玉鹰

 

    玉鹰,高2.5cm,宽4.6cm,厚0.4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鹰为青黄色玉材制,片状,腹部略厚,腹前用阴线界出鹰爪,头部凸起,嘴尖,双翅较薄,尾宽,尾及翅上有阴线羽纹。鹰背部有对穿的孔,可穿系绳。红山文化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在其遗址中发现了较多的玉器,其中有一定数量的玉鸟,多为鹰类。常见的玉鹰有二类,一类近似方形,翅的边缘平直;另一类鹰的翅膀大且展开,似飞翔状。这件玉鹰属后一类,辽宁省阜新市胡头沟遗址出土有同样的作品。此玉鹰的造型较接近于现实,鹰的腹面加工精致而背部简练,系因人们仰望飞鹰所得的观察结果。


http://www.addidea.com/Article/UploadFiles/200705/20070509212228218.jpg

大玉龙

 

    大玉龙,曲长60cm,直径2.2-2.4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http://www.addidea.com/Article/UploadFiles/200705/20070509212229959.jpg

玉兽面纹嵌饰

 

    玉兽面纹嵌饰,高3.2cm,宽4.8cm,厚0.7cm。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此器为传世古玉,表面纹饰较模糊,有较大面积的赭色斑。器近似梯形,凸面,顶端上凸,中线两侧向后折,上下折角的角度不同。嵌饰正面为浅浮雕兽面纹,重点表现兽的环形双眼及阔嘴。兽面两侧饰前肢,短小,带爪足。兽面及兽肢上饰细密的阴线回纹。饰件背面有4组通孔,每组孔由两个斜孔对接而成,孔中可穿绳。据分析,作品原系嵌于柱形器的角部,3件或4件为一组,这样的柱形器可能是玉琮之类的器物。

 

http://www.addidea.com/Article/UploadFiles/200705/20070509212230214.jpg
玉神人纹多节琮

 

    玉神人纹多节琮,高32.1cm,孔径6.3-7.2cm。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琮呈外方内圆的柱形,上宽下窄,中心有圆孔,上下相通。玉料深褐黄色,局部有黄白沁斑。玉琮图案以横线截成十一节,每节均以四琮角为人面部的中心线,以四面凹槽为隔界,雕刻出四个简化的神人面纹。神人的冠、鼻清晰可见,圆眼及嘴则模糊不清,只是象征性地刻出。在玉琮上端相对的两侧面中部,隐约可见各有一阴刻的带双翼纹符号。《周礼·春官·大伯宗》载:“以黄琮礼地”,说明玉琮是古时人们礼地的祭器。从目前良渚文化墓葬出土情况看,玉琮多置于尸体周围。

 

http://www.addidea.com/Article/UploadFiles/200705/20070509212230310.jpg
三孔玉刀

 

    三孔玉刀,长49.1cm,宽5.9cm,厚约0.1cm。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刀玉料呈墨绿色,长方形薄片状,背平直,刃部内凹,一端为方形,另一端略窄。玉刀的一面光滑细亮,另一面较粗糙。此类玉刀在陕西龙山文化遗址中已有发现,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的这类玉刀所用玉材及加工方式同这件作品非常相似,玉刀具有开片薄、刃部锋利、钻孔标准等特点。这件玉刀的平均厚度约0.1cm,表现出非常好的开片技术,刀背部三孔非常规范,无明显的孔径变化,刃部的锋利达到了可以割切的程度,具备了实用的可能性。

 

http://www.addidea.com/Article/UploadFiles/200705/20070509212231128.jpg 
玉三孔铲

 

  玉三孔铲,长27cm,宽16cm,厚0.8cm。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铲为梯形,青黄色玉料,有较重的赭色斑。片状,宽端有刃,刃自两面磨出,窄端中部有一孔,旁有二孔。铲的表面光滑,造型规整,边线平直,表现出较好的加工技术。据山东大学刘敦愿教授介绍,20世纪30年代,山东省日照县两城镇的中医刘述祊先生得到了同埋一坑的5件玉器,三孔铲即其中的一件,于1957年入藏故宫博物院。此玉铲制造精致,无砍砸使用痕迹,是龙山文化时期的玉礼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