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舍利的由来

(2007-09-28 21:52:21)
标签:

宗教

碎身

真身舍利

释迦牟尼

印度

分类: 旅游
舍利的由来
                                                      

    相传佛陀涅槃后,弟子们用香燃火焚化释迦牟尼遗体,在灰烬中发现了4颗牙齿,以及指骨、头盖骨、毛发等物,这就是舍利。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译作身体、身、身骨、遗骨等,即死尸或遗骨的意思。通常指释尊的遗骨(即佛骨、佛舍利)。舍利又可分为三种,按照《法苑珠林》的说法:一是骨舍利,白色;二是发舍利,黑色;三是肉舍利,红色。但都是圆明皎洁,坚固不碎,迥非世间珠宝可比。菩萨、罗汉等也有舍利,佛家认为,只有虔诚奉佛,悟道得法的人才会自然结晶舍利,非常人可得。《实用佛学辞典》中“舍利”条记载:

 

    舍利:佛之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熏修所致也。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

 

    舍利有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之分,这与印度梨俱吠陀时代开始的埋葬和火葬两种风俗有关。埋葬遗体称全身舍利,火葬之后遗骨为碎身舍利。

 

    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们将其真身舍利细心收殓保存,安葬于圣地王舍城,并起塔供养。当佛教徒再也无法向佛祖本人顶礼膜拜的时候,便把其虔诚之心转向了佛祖遗存的舍利。这样,舍利便被赋予了神圣无比的涵义,扮演了至高无上的角色。印度佛教所说的舍利,并非仅拘限于僧人火葬后的残余骨烬,还允许人们以米粒或他物制作代用品,如《如意宝珠金楞咒王经》记载: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玻璃众宝等造作舍利……行者无力者,即至大海边,拾清净沙石即为舍利。亦用药草、竹木根节造为舍利。

   

    这种舍利代用物的出现,一则说明佛教发展很快,于普天下广造舍利塔,佛祖真身舍利已不可多求;再则说明佛教文化更多的追求一种精神的东西,只要一心向佛,不必苛求真伪,虚拟佛物、佛境未尝不可。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有多种:

   

    1、舍利子(粒状),传世较多;

  

    2、牙齿(今存北京、斯里兰卡);

  

    3、指骨舍利(今存法门寺);

    

    4、头盖骨;

  

    5、锁骨等。

   

    据《法苑珠林》卷51载:唐高宗显庆五年三月,奉迎法门寺佛指入东都洛阳时,还有“西域又献佛束顶骨至京师”,其高5寸,阔4寸许,黄紫色。此物虽有文献记载,但至今未发现实物,所以难定其真伪。

  

    释迦牟尼涅槃后,其碎身舍利分为八份,为当时拘尸国、波婆国、遮罗国、罗摩伽国、迦毗罗卫国、毗舍离国、摩竭国等8国分得,分别起塔供养,这也就是佛塔的起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舍  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