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适之安”出处: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2010-11-15 15:48:55)
标签:
韩愈长安宋体严复送李愿归盘谷序福州郎官巷严复墓《易经》文化 |
惟适之安——天演宗哲学思想的最高概括(之二)
二、“惟适之安”是严复天演宗哲学思想的最高概括
严复自书四个字“惟适之安”,有何深意?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穷”,是困穷,仕途不顺。“野”,“在野”,是不当官了。写隐居者“高远”,超尘脱俗,在大自然中修身养性,洁身自好。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无时”,是说不定时,起居不定时,爱什么时候起来就什么时候起来,爱什么时候休息就什么时候休息。“惟适之安”,就是“惟安适”,只是安心于舒适的生活,自己觉得怎么做舒服就怎么做。
严复1910年从该文中选取“惟适之安”四字,题刻在墓埕横屏上,其含意是很深的。
首先,从墓地的风水来说,严复肯定这是自己休息长眠的好地方。离开尘世,安心地在这里休息吧,真是“舒适”啊。
进一步说,联系本段的上下文来看,脱离纷纭的人世,在此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不管生前有多少赞誉,相信身后没有人说我什么坏话。(己轻群重,一心为国;无损人利己,没有造孽,)我可以无忧无虑长眠于此。
但是如果我们联系全文,联系严复的一生遭遇,其意义有更加丰富深刻了:
上文(第二段),借李愿之口,写高官显贵声威赫赫。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所谓“大丈夫”:权势赫赫,利益恩泽施给别人。名声显于一时。他有权力任免百官,辅佐天子发布政令。……
这些就是遇到皇帝赏识的“大丈夫”,在当世发挥力量的所作所为。
我不是厌恶“大丈夫”这样的地位和作为而逃避。这是命运决定的,不可侥幸而得到的啊!
这就是说,那些“大丈夫”,收买人心,沽名钓誉,爬上高位,不是凭借才、德,只是“有命”。那么,有才能的,被当权者长期冷落,就怪自己的命运不好吧!
——从这一层看,把“惟适之安”四个字,联系严复命运、性格,可以想见的一层意思:鄙视那些权贵,又感叹自己不能施展“国士”才能,推行君主立宪的理想,复兴民族,富强国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吾非恶此而逃之”,说明我不是不想当大官,因为当大官毕竟是可以为天下人做大事情的。(艰难支耎国,词命却强权)
下文(第四段)写趋炎附势的官迷: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处污秽而不羞,……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2、3、4三段分别写显贵、隐士、官迷,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官场腐化的憎恶、对趋炎附势者的鄙视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联系到严复对庆亲王、袁世凯的讽刺,说他们都是给满清送葬的
以上是就“惟适之安”出处来体会严复的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扩展,来一番“极深研幾”,深入细微研究,联系思想家严复的“道”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哲学命题上来思考,应当还有更为深远的含义。
考究“惟适之安”这四个字的字义语义,“惟”,起强调作用;“之”用于倒装、也有强调作用,即“安于适”;这个“适”就是“适合”“舒适”,这个“安”,就是“安定”“安心”。“安于适”,就是“安于适合的”,就是“顺”,就是“和”。
我们可以从这语义语境中感觉到一种解脱,一种超脱,一种自由,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天演”“和谐”境界。
所以这四个字可以看作是严复一生上下求索真理的最后概括,是自诩为“天演宗哲学家”的严复对人生追求、对社会发展的哲理性的概括,是中国思想家对把握自己祖国命运、民族前途的必由之路的一种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