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分析报告
(2014-01-09 13:14:11)
标签:
教育 |
长春五中
听六中老师的课也不只是一次了,对六中的“两先、两后、三最佳、四场”已是耳熟能详,但这次 李岩峰老师的课《电磁感应的应用——“双轨”问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对六中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切实感受到校长的办学理念越来越成为全校教师的共识,学校的教学理念已深深植根于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本节课是必修教材下的一个扩展内容,把实践、探究和体验作为重点,追求的是整体效应。教者根据本班学生层次较高、基础较好的实际,采取了“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渴望。本节课从一道最基本的题入手,在教师的引领下,先后有10几名学生积极发言,对这一问题进行各种改编:有的已知不变、结论变;有的结论不变已知变;有的已知变化了结论也相应地改变。通过各种变化,在各式的情境中考验了学生对多个力学、电学等概念和公式的准确理解和精准把握,在这一过程中也培育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一堂学的精彩、教师教的也精彩的好课,是一堂充分体现“知识场、思维场、情感场、生活场”的好课。
一、突出的优点
1.学案中留下的空白,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传统的学案或导学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环节、形式、内容、要求等“细”而“全”,看似为学生设置了学习的梯子和拐棍,这咱清晰的路线图恰恰也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长此下去,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李岩峰老师的学案中留下的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思维空间,留下了精彩给学生。
2.阶梯式的问题设计和精当的点评成为引领学生思维的暗线。理科教学十分强调思维,思维是课堂的主线,如果这样讲,那么李老师的提问和点评就是主线下的暗线。李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严密,学科专业知识精准,使得本节课提问的每一个问题都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同时他的点评也有一定的高度,既明确指出学生问题的所在又能给学生以新的启迪,让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本节课中大量的变式题以及一题多解、一题多法、多题一法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3.让学生表述观点,归纳总结体现了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新课程教学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究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靠平时的一点一滴,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包办代替,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课堂不是教师展现自身素质的舞台,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李老师的课堂,能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思想的平台和展现自我的机会,他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是个性化的课堂。
二、值得商榷之处
1.三维教学目标的设定显笼统。在学案中,教者提到了本节的三维学习目标:会用力的观点、能的观点解决电磁感应的应用问题;通过对电磁感应中“双轨”问题的研究,发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运用规律、突破规律的能力;发展思维发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聚合思维能力、形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目标不具体也不具有操作性,自然不能结合目标对本节的学习效课进行评估。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原因在于教者把长远目标视为本节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对教学设计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是一个不容轻视的问题,也是目前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教师的教学过分依赖于学生的表现。本节课中,“学生说——教师评”这一形式贯穿于始终,尽管学生的表现优异,主体地位体现的相当明显,但也反映出教师作用的滞后,给人以“学生不说——教师不讲,学生说到哪——教师讲到哪”的感觉。教与学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绝不能把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完全割裂,那种人为制造的学生为主的假象要不得,一首歌的歌词写的好“该出手进就出手”,师生的互动、教学相长的课堂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课堂。
3.发散思维引出的知识太多、太杂。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几乎不作不受任何限制,这导致生成的东西太多、太杂,短时间内很难让其他同学都能领会,好的经验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到共享。
4.学生动笔不够、合作学习不够。尽管先后学生提出了40多个问题,有近20名学生发言,但整个课堂较少有学生动笔整理笔记或演算的时间,也没有比较充分的小组活动,教学目标很难完全落实。
当下,都在强调高效课堂,我认为真正的高效课堂不体现在教学中的某一片断上,而是综合体现在整个高中教学甚至是终身学习上。在考虑课堂教学是否高效时必须把时间这一重要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我们反对把课堂中本应完成的事移到课外去做这种量的转移导致的课堂瘦身,也反对形式上的教学民主而本质上的教师的不作为。六中所作的探索给我们以新的启示,李老师的课堂使我们产生灵感,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有责任感的广大的教师的潜心研究和艰苦实践才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才使教师从无效的善意劳动中解脱出来,才使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不断增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