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激荡看大势之江南愤青 原创 2016-08-03 陈宇 互联网金融千人会
(2016-08-04 10:19:48)(本文根据江南愤青陈宇先生在千人会三周年闭门学术论坛和新金融风云对话中的发言整理)
我自己从投资人的角度分析一下互联网金融,我是挺怀念过去三年互联网金融这个大潮,因为我想来想去只有每个人赚钱才能给投资一个机会,这句话讲得很好。
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应该分两种,现在我越来越认可这个观点,原先像王永利行长(千人会三周年内部闭门学术论坛嘉宾)提的观点跟我的挺接近的,一个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就是他做的所有的事情跟金融做的事情是一样的,这样的事情对金融机构要构成冲击的可能性基本是没有的。过去我们很多P2P公司也好,什么公司也好,他本身在做这个事情,你要他来把这些金融机构干掉是不可能的。
第二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互联网,侯博士也提到余额宝的模式,它的本质是互联网业务,只是让用户在互联网领域的工具,他是让他体系内的客户有一个条件,他这样的公司你很难用金融业务看待它,金融已经成为一种手段和方式,这样的场景你必须有禀赋,让我的客户有什么样的禀赋享受到更好的服务,我相信互联网的春天会在很多这样的机构,越来越可以把互联网作为手段,把金融也作为手段,更好为用户服务,不在金融机构里面服务,切换到各种各样的场景里面,自然而然就把金融业务做了。从这个角度来想,金融机构未来的场景的确很悲观,我觉得这很正常,我在银行做了很多年,银行原先很多业务现在发现都不需要了,随着通讯工具越来越发达,打一个电话就能上班,我何必通过银行呢?作为原先一个中介体系存在的功能,被互联网挤压以后,中介性质就消失了,其实是被互联网秩序打掉的,不是被互联网机构打掉的,互联网不是技术的日新的迭代,而不是出现了什么机构。
未来的机会
未来对银行造成冲击的可能是保险等机构,可能是在银行的基础上,可能把银行搞掉。我认为银行业、保险业都有机会,这个过程我觉得互联网起到加速器的作用,谁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个东西,谁都可能把原有的落后的生产力替代掉。
第一个观点,金融的本质是基于信用,而任何基于信用的东西是很难被规模化的,像蚂蚁也好,阿里也好,你再怎么说它好,要获得垄断性的江湖地位,可能性基本是没有的,金融业也就不太可能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刚才提到产业金融,中国未来现实一点的机会,比如说新形势,区块链的技术,3.0有一个很大的机会,就是刚才一直在讨论的产业的机会。
所以我觉得未来互联网在金融的机会有两点:
第一点是把大量非互联网的公司互联网化,
第二是把大量非金融的公司金融化。
我觉得其实这种机会在这里,确切地说,但他不是用一个人实现的,而是无数人换掉的。现在我们在上海和北京一直在讨论一个项目,就是我们感觉你现在让我再去告诉一个公司有产业的优势,但是大家别忘了,很多产业有自己的优势,但是一直没有把它互联网化或者金融化,但是现实是可能的。
我们在上来有一家做二房东的,有十万套房源,住着十万个屌丝,每个屌丝用这样的APP开门、交水费、交电费,交房租,然后在里面添加一个理财,交12个月,我给你免1个月的房租,本质上是金融,但是本质上是社区服务公司。很多公司是带金融属性的,以前必须通过银行实现,现在理论上可以通过互联网我自己可以完成,他可能做得不大,也就是十万个屌丝,但是每个人都有几千块钱的话,规模可以做到几十个亿,也就是说单个不大,但是很多产业公司是有这样的机会的,最终可以把金融机构做得非常难受。
我们在山西有一个集团,每年向银行贷款500亿,贷款用来发工资,工资用来存款,存款又放在银行,等于你平白无故给银行赚很多钱,何必呢?自己员工的钱直接给自己企业用,何必跟金融机构玩呢?每一个产业理论上都有自己进入金融的机会,而你没有发掘这样的机会,互联网金融我让你快速实现金融化,你自己也可以干,但是我可以让你干得更快。未来很多的产业都可以寻求这样的机会,用互联网的方式很快进去。我觉得未来互联网金融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谁都可以进入互联网金融的门槛,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风险。我个人感觉未来三到五年比较现实的是在这方面,为什么乐视他们都要搞自己的金服?本身是金融的自我化。
而这样的机会是在现实中存在的,也不见得比银行的成本高、效率低,专业性也不见得差。从我的投资角度来看,如果要投也投这样的机会,而且也很现实。所以我觉得金融的背后本质还是媒介,你怎么样让我离不开你,其实金融是变形手段,它是最后一环,你卖东西卖钱进入金融是有可能的,你不可能利用金融反向去卖东西,你不可能可乐卖得好,开专卖店,金融是所有的领域变现的最后环节,它是一个结果,你告诉我你有流量,你告诉我变现,所以我觉得它是变现的工具和方式。
金融也是让人类生活更好的一种方式,千万别为了做金融而做金融,否则你做一百亿、一千亿的规模也无价值。你一定要把金融变成某一个环节里面的某一个人的某一个点,我是圈子里的人,金融只是我圈子里的一点,你有金融可以做得更好。你一辈子跟着银行干也干不好,因为你的成本比人家高。
现在
只有大潮来的时候,像我们这些不太懂的人能够跟着大潮赚一些钱,但是如果潮流退去,风云际会不再的时候,剩下的事情怎么做?
往往是脚踏实地干活了,这个时候你发现市场是赚不了大钱的,投资人的角度一定是赚不了大钱的,这时候你会发现大家赚什么钱呢?赚能力赚来的钱。
前两天我跟一个人聊天,他说09年、10年把手机上的APP都投一遍,你肯定有很高的收益,如果没有的话,你收益太差了。我们看那个年代,只要站在互联网金融潮流下做投资,只要是做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的,投一笔钱,到现在基本上都有100倍的回报,只有这个行业有泡沫了,大家对它抱有很强的幻想的时候它才能赚钱,而大家没有幻想了,大家比拼能力的时候,你赚的是平均利润,你赚不了大钱。所以从我的角度来讲,这个投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这个时候是创业者的机会,是脚踏实地做事的人的时代。
互联网金融要找大机会也很难,非常难,该讨论的也讨论完了,屌丝要逆袭也不现实,越来越注重你是谁,你有什么样的能力,有什么样的禀赋,这个时候就不是一个阿猫阿狗都能进来的机会。但是这对行业或者对中国是个好事情,它不再是一个万马行军,野蛮生长,也不是野草丛生的时代,国家政策、行业规范都是好的。
我也提三点:
第一点我觉得还是不忘初心。
大家做互联网金融一定是为了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价值,你总不能被人叫做骗子,那也没有意义。很多P2P做了几年还做不过一个第三方支付公司,所以我觉得不忘初心。所以你做一个好人,我相信监管也不会特别为难你,哪怕真有一点事出来也容易理解,你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你也不怕,影响也很小。我所以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初心是什么。
第二点,我觉得冬天来了,最好的办法一般来说就是两条,一条是找到好的靠山。
我感觉可以选,因为很多公司现在知道自己需要建金融这个模块,也想实现生态化,需要有这样一些生态化的机会,有机会跟产业公司捆在一起,我觉得找一些好的靠山,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你是有机会的,不要在乎估值。阿里巴巴也有跪着求生的那一段很不容易的时候,但是它找了一个很大的靠山叫雅虎,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学会找靠山。
第三点,如果找不到靠山就是做规模。
把你的规模控制在你的能力范围以内,这个很重要,千万不要干自己的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没那个能力就别干那个事,很多人把规模做到1百亿、2百亿,这个特别容易,关键是你有没有能力把它收回来,这一点要对自己形成很有效的评估,不要做能力以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