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才离职敲响的是公共机构的警钟2015-09-10皮钧 盘古智库

(2015-09-11 09:12:00)
标签:

张泉灵

人才

离职

郎永淳

梅永红

http://news.ts.cn/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eg/site1/20150910/7427eacc3541175b511d0b.jpeg盘古智库" TITLE="人才离职敲响的是公共机构的警钟2015-09-10皮钧 盘古智库" />

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

    最近,有三个人的离职搅动了媒体神经和公众视线:一个是山东省济宁市市长梅永红,另外二人是央视著名主持人郞永淳和张泉灵。其实,他们只是今年以来骤然加速的离职人流中比较醒目的人物。

    这几个人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特点:其一,都是富有才华之人,梅永红是中央组织部选拔的66位优秀厅级干部之一,而郎永淳和张泉灵都是央视主持人中的柱梁。第二,都供职于公共机构。梅永红是济宁市长,郎永淳和张泉灵则是CCTV这个最重要的大众传媒之一的重要成员。第三,都选择了走向市场。梅永红加盟上市公司华大基因,张泉灵成为紫牛基金的合伙人,郎永淳的去向虽未揭晓,但相信一定与市场相连。

    现在公众讨论的焦点是两个方面:一种观点是,体制束缚了他们,所以挣开体制去闯荡;另一种观点是地球离了谁都转,随他们去。仅仅做道德判断不足以看清事物本质,要关注的是更加重要的事实:为何人才的天平从公共机构转向了市场?

    在当代中国,公共机构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国有企业、银行,聚集了最具才华的人群,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尺来衡量,当前公共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力在迅速下降,有些公共机构甚至成了少数人谋利的工具——原本为以公众服务的目标,被一些机构自身的目标所取代。这既是腐败产生的诸因之一,也是效率低下的原因所在:政府门难近、脸难看甚至不作为,医院看病难、看病贵,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学生负担过重,银行靠收费而不是投资赚取利润,等等,都是公共机构本身的功能出了问题。

    而与此同时,大量的民间组织、私营机构却开始拓展公共服务。先是从环保、志愿服务、慈善捐赠领域开始,进而延伸到许多领域。据《2014中国慈善发展报告》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54.1万个,社会团体28.6万个,基金会3496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5.1万个,各类社会捐赠总价值超过1363亿元,志愿者人数超过6500万。而与此同时,据国家工商总局2014年的统计数据,个体和私营企业新增就业人员约占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的90%。换言之,这些民营机构、私营组织,也就是市场主体已经实际地承担了大量的公共职能,提供了巨大的公共服务,只是他们没有被冠以公共机构的招牌而已。

    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够看清楚人才离职的深层原因:我们从来就不缺乏具有公共情怀的人,我们缺乏的是强大的公共服务机构。对于创造性的人才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公器、一项事业,一个能够服务大众、实现梦想的平台;而另有一些人(比如筹码阶层),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饭碗、一份职业,一个能够为自己挣下财富和名声的单位。而大多数人,是在两者之间做出各自的选择而已。

    张泉灵在她的辞职日记中写道:她看到“一批中国和美国的创业者们时”,“多想把他们记录下来,多想可以和他们一起成长”。梅永红在济宁任职时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应该是在做事业,是有理想的,能够表现独到的视野,比常人更多一份执着,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话,为这些人才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脚:他们大多数都在公共机构奋斗了二十年左右。我相信,他们当初一定是抱有比挣钱出名更加高尚的情怀投入到公共事业中的。他们明白,任何公共机构都只不过是为公众服务的工具,如果这个工具不能够达到社会所期待的功能,要么改造工具,要么另选工具,二者必居中其一。

    更需要我们深思的是,敢于离开现有机构去市场打拼的人,除了少数人是个人原因,大都是有本事有才华的人——市场是不会随便为庸才付费的——当他们发现更能实现社会价值的舞台时,将会是义无反顾的!这是很多人仅从利益角度出发无法看清的事实。也许有人会说,他们可以利用原岗位的权力和资源。这只是臆测!凡是在公共机构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任何权力和资源都是职务行为带来的。有很多人在这个岗位上都难以利用,更何况离开呢?

    据说一架波音飞机上有几十万颗铆钉,拔掉一两颗,不会有问题,但是,如果拔掉一定数量的铆钉,就会出大问题。公共机构的人才,当同此理。当人才的天平从公共机构倒向市场的时候,敲响的是公共机构本身的警钟--创造性的人才和强大的公共机构,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要件。

    《旧唐书·张九龄传》载:“官爵者,天下之公器”。若要真正留住人才,当从公器上而非仅从待遇上着眼,必需复归公共机构的强大功能。(本文作者为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