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务员离职,主因不是反腐

(2015-05-11 14:55:12)
标签:

公务员

离职

反腐

人事

文:木西  2015-05-07 公务员之家

关于公务员的离职现象,也有媒体用“离职潮”这个词。潮这个词并不确切,因为潮来的时候,即使没有波涛汹涌,也有层层波澜。目前的状况,只能说是暗流涌动。

部级和司局级的主要负责人离职的案例似乎未见报道。从司局级副职离职的案例看,已经不在少数了。某部委2014-2015一年左右的时间,包括在办理离职手续的,已有5人。处级的就屡见不鲜了。2014年全年,证监会约有30名处级以上干部离职。某备受瞩目的部委一名副处长因为跳槽到一家外资事务所,还引起激烈的讨论和关注。要知道,离开那样一个多少人望尘莫及的位置,无异于在无数观众的关注下,在激烈的赛车赛道上,当你领先的时候,突然停下赛车,改为徒步跑向终点。当然,别人不知道或许你已经换上了一双具有比汽车发动机动力还强劲的跑鞋。

或许最有代表性的离职,应该是人事部门人员的离职。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里面的HR,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国家的人才政策,或者换句话说,对公职人员的政策,有更深的理解。不说人才政策,是因为某位离职公务员曾经说,他离职求职的过程中,多数招聘单位都视其为人才,但是他在原单位就没有人把他当做人才,因为公务员在领导的眼里,就是公仆,是仆人,是奴才。所谓人民的公仆,其实在人民眼里是官员,这个公仆,早已变成领导眼里的仆人了。回到话题所说的那位HR,他离职在单位引起的反思和讨论,已然超过一位司局长的离去。毕竟,当前面临养老、医疗等一系列并轨改革,对这项政策最清楚的人突然走了,那些没走的,走不了了,多少有点心慌慌的感觉。

逃离,主因不是反腐


关于公务员离职的讨论,大多是说如今反腐的态势一天紧似一天,公务员没有什么油水了,于是纷纷寻求跳槽。还有一种说法是,当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时候,老虎到哪儿都能找到,而苍蝇,能飞的就飞了,飞走了就找不到了。

认为反腐导致公务员萌生离职想法的观点,不仅离职的人员不这样认为,在体制内体验过的人都不会这样想,说白了,只是旁观者想当然的看法。因为貌似这两者是有关系的。

如果以个人观点看,这种想法不仅不对,而且是对这个职业的侮辱。注意,是对这个职业,而不是其中的某些人。

因为总体上来说,选择这个职业的人,并不是冲着多么高的薪水、多么好的福利、多么可观的灰色或者黑色收入去的。至少,本人及身边绝大部分人都不是。且不说一些人还是有一定的理想的,就是完全从一己之利的角度来说,多数人应该是看重职业的稳定性、较高的社会认可度这两点。笔者有个观点,和很多公务员交流,都有较高的认同感。那就是,公务员的收入,应该从物质收入和精神收入两方面看。在经济上是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受到的社会尊重还是比较高,无论是同学聚会还是返乡省亲,周围的人基本上视你为比较成功的人士,特别是那些从农村出来的公务员。这种精神上的激励,应该给了很多经济上不宽裕公务员很大的慰藉。

而且,绝大多数公务员,也没有什么油水。所谓反腐反掉了公务员的福利,其实也只有那么一小部分,或者说10%左右的人会有比较大的“损失”。其他人而言,更多的感受到饭局少了,喝酒少了,有了很大的解脱感。所以,反腐这件事,并不是直接影响公务员离职的原因。

如果说反腐这件事还有一些影响的话,那就是多数公务员对反腐的一些具体举措还不习惯。首先是有“领导得病群众吃药”的感受,也就是说有可能腐败的只是少数有职权的领导,但是所有的干部队伍都要接受学习、教育、警示,都要申报个人事项等等。一些和腐败沾不上边的人,自然心里不乐意。特别是一些本职工作比较繁忙的处级干部(记得最近有一篇流传很广的长文,叫做“国家政策制定过程中处长到底在把什么关”,可以看出处长们的辛苦和两难),本来就压力颇大,还要牺牲比较多的工作时间参加各种与业务关系不大的学习会、警示会、教育会等等,他们当然心气不顺了。

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心态的变化。公务员都喜欢把中央称为“组织上”,这是一种归宿感,也就是说自己的成长、进步,都是组织关心、提拔、重视的结果。突然有一天,发现这个组织对自己充满了怀疑,把组织里面的每个成员都看成了嫌疑犯,这种心态就变得非常微妙,有种失去组织的感觉。应该说,辛辛苦苦培养自己的组织,突然把自己视同陌路人,突然对自己不信任,这令很多公务员和“组织”产生了距离感,而这种距离感,才是导致一部分人“出走”的心因。

逃离,跳不出温水的青蛙。


但真要逃离,又谈何容易。

细数已经离职的公务员,大多是先有了比较可靠的下家,才做出离职的选择。多数是因为工作的关系,认识了在金融、互联网等目前薪水较高的行业老总,而且形成了比较好的私交,能够得到比较有诱惑力的薪金水平,才下定辞职的决心。真正裸辞的似乎还不多。笔者倒是认识一个因为职务安排不满意愤而辞职的公务员,先是加盟一家私募基金,然而基金运作不佳,最后不得不依靠原有的人脉,回到了国企,目前的境况并不如意。

没有裸辞的,但有的是通过网络求职等方式,在为自己寻找新东家的人。按照某招聘网站的《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说2015年通过网上表达求职意向的公务员超过1万名,同比增加了34%以上,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虽然其中没多少人能够真正离职,但是说明了暗流涌动的澎湃级别。

不同的部门,辞职的情况差别甚大。证监会、商务部、财政部等部门的人员,离职的人比较多。因为他们相对更熟悉金融、外企等薪酬较高领域的企业,更容易找到和公务员收入对比强烈的岗位。比如前文提到的证监会的30多个处级干部,大多去了市场机构。

但对多数人而言,辞职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辞职了,我能做什么呢?”这是很多公务员不得不感慨的一件事。

不能否认,公务员队伍里面集中了一批原本非常优秀的高材生,而且多数文武全能——很多人是工科或者理科出生,同时也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文字能力。但是,这个以“办文、办事、办会”为主要工作的职业,也让这些原本优秀的人武功渐废。原有的专业技能基本还给了学校,从事经济、社会管理的工作积累的经验,在其他领域并不看做是真正的技能。

一位朋友,是浙江省某政府机关有一位女处级干部,45岁的时候,选择到一家软件公司任副总裁。和她交流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她对自己决策的自豪感。她选择的是和自己过去工作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就是为了回避那些“有罪猜疑”。任职新公司,完全是公司老板看中了她的人品和能力。而在她看来,其实她有更强的能力和魄力,本可以在原来的岗位作出更大的成绩,但是这个岗位限制了她能力的发挥。像他这样被煮了一二十年,仍然能够跳出去的,真的是少数。一需要决心,二需要有很大的能量积蓄。而且令人敬佩的是,她是开始加入“广场舞大妈”群体之后,突然发现自己还有使不完的力气,才决定做人生的最后一搏的。

但是更多的公务员,在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让他们逐渐跳不出那一池呆着也挺舒服的温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