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贷款规模井喷 会否成为下一个监管重点
(2014-02-18 17:12:20)
标签:
财经 |
分类: 博主原创及被引用 |
2014年02月17日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见习记者 王好强
江海股份拟对海润电子提供1000万元委托贷款额度,波导股份提供给淮安弘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5000万元委托贷款再度展期,重庆水务拟向兴荣控股提供1.5亿元委托贷款……就在最近两年的时间内,委托贷款一下子闯入了人们的视线。
据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3年委托贷款为25465亿元,较有数据统计的2010年的8748亿元增长了190%多,较2012年的12838亿元增长了98.36%,并超过企业债券跃居社会融资规模构成要素的第二位。
如何看委托贷款短时间内“井喷”式的增长?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表示,除了要关注委托贷款的资金来源和投向外,更重要的是看委托贷款的操作是否违规、是否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导向相违背,因为违规操作会使金融违约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幅增加。
委托贷款缘何井喷
“存贷款利差的收窄迫使银行在中间业务上寻找更多的盈利点。”王勇表示,委托贷款作为银行的一项中间业务,在面临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下,银行必然会多渠道强化新的业务领域。此外,银监会相关负责人在“银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暨践行绿色信贷会议”上表示,将鼓励运用信托计划、委托贷款等方式扩大兼并重组资金来源,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委托贷款业务的发展。
事实上,从2012年开始,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就开始逐步限制银行理财资金和信贷资金投向房地产、“两高一剩”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银行资金在这些领域的收紧态势,倒逼信贷受限行业和企业寻求新的融资渠道。
对此,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谢辉表示,2013年股市直接融资的渠道近乎于停滞,债券市场也不怎么景气,银行信贷资金总量控制和对部分领域限制的同时,委托贷款尽管利率相对较高,但是对于这些急需资金的企业来讲,委托贷款还算是获取资金相对便捷的一个渠道。
“银行信贷资金增量的调控以及对特定领域投资的限制让社会融资的格局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谢辉表示,在经济基本面不景气的情况下,现金流充裕的国企、央企、民营企业甚至高净值个人仍旧需要让资金有效增值,同时无论实体经济还是受限制行业对资金的需求依旧强烈。而委托贷款既满足了资金供给方的高回报要求,也满足了资金需求方的现金流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又可以赚取手续费的收入,委托贷款的井喷也就不足为奇。
资金来源和投向值得关注
2013年实体经济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方式合计融资占全年社会融资规模的29.9%,占比较上年高7.0个百分点,其中委托贷款占比最大。委托贷款的快速增长在支持实体经济上发挥了正向作用,但是,由于委托贷款的隐蔽性更强,因此,其资金来源与资金的投向仍值得关注。
“不可否认,尽管银监会在不断加强监管,委托贷款的资金方中仍然有银行理财资金的参与。”王勇表示,银监会等监管机构之所以在2013年出台一系列监管措施整顿非标资产、同业业务以及规范银信、银保的合作项目,目的就是让银行理财管理更加规范化,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国内某大型信托公司单一信托计划的资金来源多数都是母公司(央企)的资金投入;国内某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在运作委托贷款类项目的前期主要是自有资金,现在为了扩大业务规模更多地是通过建立资金池的方法来运作。另外,王勇表示,国内现金流富余的民营企业以及高净值个人客户也是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上述信托公司还是资产管理公司,在他们委托贷款的资金投向当中都有房地产公司,而且上述资产管理公司的房地产项目占比甚至达到了80%左右的比重,上述信托公司尤其偏好国企背景的地产项目,并且该信托公司的项目当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仍旧是其主要的投资方向之一。
监管措施仍需尽快跟进
“资金流向房地产项目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相背离,长时间来看,风险隐患非常大。”王勇表示,委托贷款的迅猛发展最终要符合监管的要求和政府的产业政策方向才能良性增长,否则监管机构绝不会允许这种状况持续存在。
据内部人士透露,银监会已经下达通知,即将进驻上述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为期5个月的审查,具体是进行合规审查还是例行常规审查并未有明确的消息。
事实上,委托贷款整个过程中涉及资金的提供方、资金的需求方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在鼓励多种社会融资方式发展的同时,更希望其良性健康发展。因而委托贷款规模急剧膨胀的同时,监管机构必然会从上述几个方面着手考虑监管的问题。
对此,王勇表示,资金的来源和投向都是监管机构关注的方面,但是监管机构更关注的是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是否有违规现象的发生。尤其是银行不能既是资金的变相提供方,又是手续费的直接收取方。
另外,“现在有些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低息取得资金,用更高的利率再贷款,这样导致资金空转,占用了信贷资源,对实体经济伤害很大。”王勇表示,资金不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机构之间空转,最终只会不断地推高信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