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炳,原名华彦钧,1950年12月4日病逝,终年57岁,无后

(2011-12-04 13:26:17)
标签:

文化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江苏无锡人。后双目失明。

日本占领无锡其间时良民证所用相片,为阿炳毕生唯一相片: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4/Abing.jpg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扶养。

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

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

17岁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因长得英俊,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称为“小天师”。

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娼、吸毒的恶习,开销甚巨。

34岁时因染上梅毒双目相继失明,受族人所弃,遂以街头卖艺为生。为谋生计,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

40岁时,与寡妇董彩娣同居。1939年,时年46岁的华彦钧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

1949年7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曹安和专程来无锡为华彦钧演奏录音,此时华彦钧已荒弃音乐近三年,经过三天的练习,于9月2日晚7时30分开始录音工作,分两次进行,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华彦钧自己最得意的《梅花三弄》因为录音钢丝不够而没有录制。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华彦钧为教师,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9月25日。华彦钧在无锡雅艺协会成立大会上表演节目。

1950年12月4日,华彦钧病逝,终年57岁,无后,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道教墓地。

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亦病故。

1966年秋,阿炳墓被毁。另一说法是:阿炳墓所在地,因兴建工厂而于1974年遭平整。位于惠山的阿炳墓现址建于1983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