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去齐(《公孙丑章句下》)
(2012-05-22 15:40:22)
标签:
孟子交往教育 |
分类: 通俗经典故事孟子部 |
(旁注) |
【原文】
高子:亦齐人,孟子弟子也。 夫(fú):音扶,发语词,下同。 恶(wū):平声。怎么,疑问副词。 【评解】 |
高子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
【评解】 |
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
(旁注) 浩然:如水之流不可止也。 由:通“犹”。 庶几:或许。 【评解】 杨氏曰 :“齐王天资朴实,如好勇、好货、好色、好世俗之乐,皆以直告而不隐于孟子,故足以为善。若乃其心不然,而谬为大言以欺人,是人终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何善之能为?” |
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旁注) 悻悻(xìngxìng):怒意也。怨恨愤怒的样子。 见(xiàn):音现。露出、表现。 穷:尽也。 |
【评解】
Ø
Ø 【编者按】
|
【通译】
孟子离开了齐国,尹士对别人说:“不晓得齐王不能够做商汤、周武,那便是孟子的糊涂;晓得他不行,然而还要来,那便是孟子的贪求富贵。老远地跑来,不相融洽而走,在昼县歇了三夜才离开,为什么这样慢腾腾的呢?我对这种情况很不高兴。”
高子便把这话告诉给孟子。
孟子说:“那尹士哪能了解我呢?老远地来和齐王相见,这是我的希望;不相融洽而走,难道也是我所希望的吗?只是我的不得已罢了。
我在昼县歇宿了三夜再离开,在我心里还以为太快了,〔我这么想:〕大王也许会改变态度的;大王假若改变态度,那一定会把我召回。
我离开昼县,大王还没有追回我,我才无所留恋地有回乡的念头。纵是这样,我难道肯抛弃齐王吗?齐王〔虽然不能做商汤、周武,〕也还可以好好地干一番;齐王假若用我,何止齐国的百姓得到太平,天下的百姓都可以得到太平。大王也许会改变态度的!我天天盼望着呀!
我难道非要像这样的小家子男人一样:向王进劝谏之言,大王不接受,便大发脾气,满脸不高兴;一旦离开,非得走到精疲力竭不肯住脚吗?”
尹士听了这话以后,说:“我真是个小人啊!”
【储存记忆串联】
2个主要人名:尹士--孟子
尹士否定孟子的三点:
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不明也;
识其不可,然且至——干泽也;
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何濡滞也
孟子驳斥(抒怀)思路:
千里而见王——予所欲;不遇故去——岂所欲?——予不得已。…… (分)
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
岂舍王哉——足用为善——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予日望之……(总结)
孟子反击:
岂若小丈夫——谏不受: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穷日之力——而后宿。
尹士惭愧:闻之——小人也。
【引申质疑乱弹】
一、常人多“喜怒形于色”,而孟子失败离开时,则能和一般人不一样,哪些不一样,你怎么看?
个人狭小私利出发,愤怒,急速远离而后快;为了他人,国家和百姓,则个人的荣辱不是那么重要;甚至可以忍辱负重,极力挽救,而不是小人所谓的失败沮丧,面子问题。
只有彻底失败,才毅然放弃于不顾。
二、“一鸣惊人”是有名的春秋故事。孟子没有像伍举那样用“隐语”劝谏,也没有像苏从那样“冒死进谏”;齐王更无楚庄王那样的作为,孟子最好辞职,走走停停,当时他是怎样的复杂心情?
三、夫妇或恋爱男女出现裂痕、危机,如一方有错,误入迷途,另一方该如何对待?
四、家人之间、朋友同事之间、上下属之间,问题纠纷难免,应从孟子和尹士(最后勇敢认错)身上借鉴吸取些什么?
参考角度:置个人小利于事外,从大处着想,大度为怀;极力挽救,避免损失;保持正确立场;不像小人那样感情用事,喜怒于行色,保持浩然正气;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设想,多方(正反两面)虚心倾听,勇于自我反省,承认错误,长远处考虑等。
五、“千人千面,众味难调”,“世上谁人不人说,世上谁人不说人”“人言可畏”等,说的是做人难,做领导难,做名人更难。好歹有人言。但是“谣言止于智者”。我们该怎样对待“说人”与“人说”?
六、现媒体热传“韩(寒)方(舟子)之争”,对此你怎么看?
提示参考:文艺争端,人格争端,分开对待;事对事,于人则不相互攻击、侮辱;像孟子一样不争不怒,不急眼,淡然于他人的误解,常持公心,心永安。
【编后寄词】
(一)五律·人言不可畏
——读《孟子去齐》
两张哭笑脸
唾沫飞礁死
船牢能抗浪
坎坷人生世
1、“珠”,眼珠。
2、“求寻漫漫途”,化用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句意。
(二)交往联
树凭一块皮,皮厚才独立;
人靠两张脸,脸薄方谦让。
(三)交友联
帆举扁舟轻,行凭风势人行远;
锚重艨艟稳,声借水威炮声传。
2012/05/22竹山村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