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性活跃,患宫颈癌概率大【问诊】

(2012-02-02 17:00:19)
标签:

健康

分类: 健康养生

性活跃,患宫颈癌概率大【问诊】

性活跃,患宫颈癌概率大【问诊】

 

 

问题一
感染HPV=宫颈癌?
Q:HPV是怎样传播的?感染了HPV就是得了宫颈癌吗?
A:性行为是HPV的主要传播途径,所以多数女性一生中都感染过HPV,感染后大多可以通过自身免疫力清除掉,持续的感染经过多年发展才可能会恶变为宫颈癌。
宫颈癌是目前唯一一个病因明确的恶性肿瘤。根据研究,HPV(人乳头瘤病毒)是引发宫颈癌的元凶,其中HPV16和HPV18等15种高危型与宫颈癌关系密切。
HPV病毒传染的主要途径是性行为。性行为中,宫颈黏膜或多或少会有些微小损伤,只要一方携带HPV病毒,病毒就很容易侵入另一方的生殖道黏膜。因此,只要有性行为,就有可能感染HPV病毒。性活跃、性伴侣多,感染的概率就越大。个体的卫生状况好,注意经期卫生,同房前后卫生,使用宫内避孕环等均可以使感染HPV的几率降低。
资料显示,高达75%有性生活的妇女在一生中会受到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
所以,当你看到报告单上的“HPV阳性”时,大可不必惶惶不可终日。因为首先,只有极少数高危型HPV病毒才和宫颈癌有关,其他上百种都是纸老虎。其次,大部分女性自身的免疫系统能够“PK”掉病毒,属于一过性携带。只有不到10%的情况下,免疫系统不幸输掉了这场PK赛,持续存在的HPV病毒才得以耀武扬威,侵蚀正常的宫颈细胞,导致细胞非典型增生。而且,从感染HPV到发展为宫颈癌前病变乃至子宫颈浸润癌大约需要数年的时间。如果定期进行筛查,完全可以有效防控。
问题二
哪类人是宫颈癌的高发人群?
Q:哪些因素容易诱发宫颈癌?
A:宫颈癌的发病因素与下列因素有关:性活跃,初次性生活小于16岁,早年分娩,多产,高危HPV感染,吸烟等。
一、吸烟
抽烟会降低免疫力而使宫颈癌细胞加速发展,此外,抽烟产生的一些致癌物质也有可能是导致宫颈癌的病变起因。
二、服用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也是诱发宫颈癌的不良因素,服用避孕药后,会改变人体内环境,使很多原本一过性的HPV病毒滞留体内。
三、不当的性生活
没有性生活的女性,通常不会患上宫颈癌,越早有不当的性生活,往后便越容易引发宫颈癌。性伴侣多、初次性交年龄小、生育多胎、宫颈糜烂、病毒感染等都是宫颈癌的病变起因。
问题三
癌前病变如何治疗?
Q:如果已经发展为癌前病变,有没有有效的治疗方式呢?
A:可以进行利普手术,术后应坚持随访。
宫颈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排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我国每年新增发病人数超过13万。而且,这种癌症已经有了年龄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目前我们临床接触到的最小的患者只有25岁,而以往,患者大多集中在50至60岁这个年龄段。
其实,如果进行定期体检,宫颈癌完全可以早发现、早治疗。我们科室目前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约为7-8%,这部分病人完全可以通过宫颈环行电切术(LEEP手术),进行干预性治疗。这个手术在阴道镜下进行效果更好,操作过程几分钟就能完成,而且创伤小、无疼痛。
但是这类患者是宫颈癌的高危人群,应该每年接受1-2次的宫颈筛查。
此外,35岁以上,有3年以上性生活史的女性都有发生宫颈癌的可能。但早期宫颈癌往往一点症状都没有,等到出现分泌物多、白带多、接触性出血,多半已是中晚期,因而,建议她们也每年做一次宫颈筛查。
性生活开始得早、曾经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即使没到35岁,也建议定期检查。因为,持续感染HPV病毒8-12年以上,宫颈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若能早期发现宫颈癌,通过手术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问题四
注射疫苗能彻底预防宫颈癌吗?
Q:听说国外现在已经研制出了HPV疫苗,注射了疫苗就不会再得宫颈癌了吗?
A:注射疫苗仍需定期进行宫颈筛查。
目前,在一些欧美国家和地区,宫颈癌疫苗已被批准上市。这是目前唯一一种研制成功的预防恶性肿瘤的疫苗。但是目前宫颈癌的主要预防手段还是宫颈筛查。
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这种疫苗。即使上市了也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HPV病毒有近100个亚型,其中又以16、18型最为主要(高危型)。目前已研制的疫苗则主要针对这两个亚型。并不能杜绝全部危险因素。
而且,这种疫苗应该在女性有第一次性行为之前就接种,最好能像乙肝疫苗一样,在女孩幼小时就进行普种,这样才是最安全的。广大婚育龄女性显然已经过了最佳接种年龄。
所以,宫颈筛查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