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古人的养生佳品,咋成了现代人的“麻烦食品”
标签:
美食养生粽子糯米脾胃健康 |
分类: 健康养生 |
夏食粽子益养生
我猜想,古人当年吃粽子,除了纪念屈原的文化含义之外,恐怕更多的是一种保健含义。一种流传千年的民族食品,一种与季节密切相关的食品,决不可能在健康上没有益处。
粽子以竹叶或苇叶为皮,糯米为肉,是十分合理的搭配。叶子不仅带来清香,还能提供多酚类物质和钾元素,蒸制时渗入米内,有利于提高人体的抗热功能。
另一方面,糯米性温,有暖脾胃的作用。芒种过后,天气日益炎热,身体表面血流增加,肠胃功能逐渐下降,人容易苦夏消瘦。吃糯米正好能够改善这一问题。
古代的糯米并非精白米,粗制糯米可以提供较多的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添加小枣、花生、莲子、山药、芡实之类配料,还有一定的补益作用,而添加红豆、绿豆、豆沙等配料,一方面能够清热解毒,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加蛋白质含量。制作肉粽、蛋粽,则可以提高蛋白质和脂肪,并增加铁的含量。
速冻粽子伤脾胃
粽子虽好,并非人人适合,专家指出,高血脂、糖尿病、胃肠不好的人都应少吃粽子。为什么古人用来养生的粽子,变成了现代人的麻烦食品呢?理由可能有这样几点:
一、古人体力活动多,代谢水平高,绝大多数人没有糖尿病心脏病之类的麻烦。
二、古人生活比较艰苦,不太可能经常、大量地吃油腻腻的肉粽和蛋黄粽,少量吃一点并无妨碍。
此外,我认为,但更重要的是和古今不同的吃法有关。
古人吃粽子主要是现包热食———粽子包好就开始蒸,蒸好之后热腾腾的时候就吃掉;而现在人由于生活节奏太快,很多人吃速冻粽子,有时候还反复冷藏、加热,消化起来就比较难。
中医认为,糯米温中补气,适合脾胃有病的人吃。但是,糯米的吃法却很要紧———把糯米用来煮稀粥,趁热喝,可滋养脾胃,特别是脾胃虚寒的人喝了之后非常舒服;而把糯米做成粘乎乎的糕,放凉后再吃,或者凉后再热了吃,就难消化、伤脾胃了。若再加上大量动物油脂,更不是人人能够承受的。
我在研究中也发现,刚做出来的长粒糯米饭的血糖反应并不太高,而放冷后却相当高,胰岛素反应也是一样。
现包热食最健康
这些问题至少提示我们———吃粽子,总体而言还是吃新鲜包出来的热粽子比较健康,不要把它放冷之后来回加热。
对于中老年人和体弱者来说,应选小粽子,每次少吃一点。最好选里面含有粗粮薯类配料的,里面不要加油、加肉。有时间的话,最好自己动手制作,吃刚包好的热粽子。
此外还要提醒两点:一、粽叶蒸后放置一段时间颜色发暗是正常的,不要选那种皮色鲜绿甚至蓝绿的粽子,它们很可能是用硫酸铜处理过的。二、粽子属于主食,如果吃了粽子,其他主食要适当减量,避免引起肥胖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