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2015-02-25 10:36:46)
标签:

转载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东西方的交往由来已久,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一直进行着接触与交往。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并开通西域之后,在古代长安和罗马之间形成了一条以丝绸贸易为特色,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中国与遥远的西方世界之间冲破地域束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极大地丰富并加速了世界文明的进程。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先将其称为“丝绸之路”。随着交往和贸易的不断扩大,丝绸之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巨大贡献,因而又被誉为“推动世界历史车轮的主轴”、“世界文化的母胎”、“世界文化的大运河”。

    地处丝绸之路东段的甘肃,是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门户,也是东西方交往的主干道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东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甘肃留下了无数璀璨瑰丽的历史文化艺术珍品,呈现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匀铜甗   西周
匀铜甗 西周灵台县白草坡出土高37.5厘米,口径23.5厘米。侈口,细腰三款足,腰设活箅,口沿饰兽纹,足饰牛面纹。腹内壁铸有“匀”铭文。1973年灵台县城西北15公里处发掘了西周早期贵族援伯墓和车马坑,出土了大量青铜礼器、兵器和车马器。其中礼器全部出自援伯墓,带铭器物多达24件。所出器物的总体风格既与华夏青铜文化一脉相承,又明显带有西北地区民族文化的特点,体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青铜大圆鼎西周
平凉市出土
青铜大圆鼎 西周灵台县白草坡出土高60厘米,口径50厘米。此鼎厚立方耳,深鼓腹,圜底,三柱足略有蹄意。上腹部以五齿短扉棱为鼻翼,饰六组兽面纹,兽面展出之分体为尾爪俱全的夔龙纹,细云雷纹为地,主纹面上又饰勾连纹,形成当时尊贵器物上常见的“三层花”。腹内壁近口处铸族徽“ ”。形成浑厚典庄,纹饰瑰异,气韵不凡。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团花纹环耳铜敦战国
平凉市出土
团花纹环耳铜敦 战国平凉市庙庄战国秦墓出土高17.5厘米,宽21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1.5厘米。敛口,弧形母口深盖,盖面上有三个卧虎钮。圆鼓腹,圜底近平,三蹄足。两侧铺首衔环。盖面及腹部饰团花图案间蟠螭纹,是战时期的新纹样。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垂鳞纹秦公铜鼎春秋早期
陇南市出土
垂鳞纹秦公铜鼎 春秋早期礼县大堡子山出土高41厘米,口径40厘米。折沿,平唇,双立耳。敛口,垂腹,平底,三蹄足。足上刻有“山”字形扉棱,以扉棱为鼻脊饰兽面纹。口沿下饰一周窃曲纹。腹部饰三周垂鳞纹,颈部与腹部间以两道凸弦纹相隔。耳外廓饰重环纹。器腹内壁刻“秦公作铸用鼎”。礼县大堡子山西垂陵区墓主人有秦庄公、襄公、文公之说。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翼兽形铜提梁盉春秋
平凉市出土
翼兽形铜提梁盉 春秋泾川县出土高30.2厘米,纵20.8厘米,横22.5厘米。盉体被设计为一四足怪兽。兽首微昂,张嘴为流,略翘的短尾为鋬,器腹深圆,粗短而趾爪向前的四腿,即为盉的四足。提梁呈龙形,盖中心亦饰一小翼兽为钮,盖与器身用一小环连接。器腹两侧各浮雕一飞龙,龙体遍饰鳞纹。龙做回首状,并各有五条扬起的羽翼。两只飞龙恰构成兽的双翼。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鼎形铜行灯战国
平凉市出土
鼎形铜行灯 战国平凉市庙庄战国秦墓出土开启高30.2厘米,收合高16.7厘米,口径11.3厘米。收合时为三足圆鼎,内盛燃灯时所用的油料,盖两侧二鸭首,其宽嘴正好衔住双键,鼎盖便被牢牢扣住。用灯时,将双键支起,可插入鼎盖中心的圆銎中,此时鼎盖即成为灯盏。构造精巧,设计科学,使用方便,封口严密不溢油,为贵族出行时使用的灯。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三狗钮盖陶方鼎距今3900-3400年前
酒泉市出土
三狗钮盖陶方鼎 四坝文化(距今3900-3400年前)玉门市火烧沟出土通高27厘米,口长23厘米,口宽12厘米。鼎盖上塑三只竖耳站立的犬,方鼎上原绘深灰色凸彩网带纹,现已大部分脱落。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蚕纹二连陶罐   朝代:距今4100—3700年前 质地: 彩陶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定西市 
详细介绍:蚕纹二连陶罐齐家文化(距今4100—3700年前) 临洮县出土 罐腹部刻划出六条蚕纹,分为两组,每组三条。蚕有头、嘴、腿、尾,身上有八九条平行线纹和折线纹,表示蚕体的多节肢。蚕体略呈弯曲状,有生灵蠕动之感,是生活中蚕的真实写
照,是一幅早期罕见的群蚕图,雕刻精美。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阝爰 伯铜提梁卣   朝代: 西周 质地: 青铜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平凉市 
详细介绍:阝爰伯铜提梁卣 西周 灵台县白草坡出土 高32厘米,口径13厘米。卣为提梁筒形,带盖,提梁两头饰牛首,盖表饰凤纹一周,腹部饰凤纹二周。底与盖内均有“阝爰伯作宝阝尊彝”铭文。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虎纹铜钺    朝代:西周质地: 青铜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平凉市 
详细介绍:虎纹铜钺 西周 灵台县白草坡出土 长23.5厘米。整体似半环,铸猛虎纹。虎背为刃,尾下有短胡两穿,尾、双爪上铸凹槽,虎首下弯,张口含銎,露牙睁目,领内有一圆形穿孔。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镂空鞘青铜短剑    朝代: 西周 质地: 青铜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平凉市 
详细介绍:镂空鞘青铜短剑 西周 灵台县白草坡出土 通长24.3厘米,鞘长18.7厘米,宽10.5厘米。鞘以回环缠绕的镂空螭蛇纹构成。蛇身上有阴刻浅槽,钝三角形蛇头,双目凸起,鞘口两侧各有小犀牛一只。剑茎平直,剑身若韭叶形,剑身脊铸窃曲纹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天梯山石窟造像   朝代: 唐代 质地: 塑像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武威市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城南50公里处的中路乡灯山村,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铜车马仪仗俑队    朝代: 汉代 质地: 青铜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武威市 
详细介绍:铜车马仪仗俑队 汉代 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主车舆车通长36厘米,马高40厘米,奴婢俑高19.5-24厘米。铜车马出行仪仗,由38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气势宏大,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铜奔马   朝代: 汉代 质地: 青铜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武威市 
详细介绍:铜奔马 汉代 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鹰的刹那瞬间。让飞鹰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疾速向前的动势。其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鹰的一足上,精确的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铜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去塑造的,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等马种的优点于一身,特别是表现出河西走马秉赋的对侧步特征。构思巧妙,艺术造型精炼,铸铜工艺卓越。铜奔马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被视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十三盏铜连枝灯 汉代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武威市
详细介绍: 十三盏铜连枝灯 汉代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高146厘米,宽66厘米。灯座为倒置喇叭形,座面十瑞兽纹和云气纹。灯呈树形,主干分为三段,套插而成。段与段衔接处各置十字形托架,犹如灯树之分枝。十字托横向四出,四端各饰透雕花叶一个,叶端有小灯盏,盏沿各有桃形叶饰一个,象征火焰,干枝顶端有仙人骑鹿形花饰。原有灯13盏,现存9盏。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仪礼》木简    西汉

武威市磨嘴子出土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绿釉陶楼院 汉代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武威市
详细介绍: 绿釉陶楼院 汉代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院高105厘米,长67.7厘米,宽54.4厘米。陶质施绿釉,由可拆卸的23个部件组装而成。院中央矗立5层楼阁,每层都四面出檐,由下到上递层缩小。院四周有围墙,正面大门为菱格形透窗,门檐上建两层门楼。坞壁四隅为两层角楼。门楼与角楼间有飞栈相连。中央以及四个角楼之四壁均设透窗。这座楼院是东汉后期豪强世家庄园坞壁的浓缩写照,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    朝代: 唐代 质地: 塑像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武威市 
详细介绍: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 唐代 武威市天梯山石窟 坐佛高130厘米。全趺坐,圆髻广颐,长眉细目,嘴唇紧闭,右手扶膝,左手施禅定印。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梯形折出。沉思的神情,雍容的体态,流畅的衣线,表现出恬静的心境。彩绘虽以斑驳,但不掩盛唐时期佛像圣洁安祥的神韵。同窟中的菩萨立像,身姿优雅,气度端正。左侧胁侍菩萨高183厘米。头挽垂环髻,发绺披肩,面庞圆丰,秀目微睁,神情超脱中又露严正。体着紧身束带天衣及贴腿长裙,帔巾自肩部横垂两道于膝下,右臂曲举,左臂下垂。右侧胁侍菩萨高180厘米。发髻耸起,余发成3绺垂肩,曲眉丰颐,神情娴静,庄重而不失妩媚。左臂曲至胸前,右臂下垂。宽披帛自双肩垂落至腋下,羊肠裙层折贴腿,柔和的线条完全同丰肌秀骨的身姿相应和,影塑技艺已臻完善。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彩绘木塔    五代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浮雕舍利石棺   五代
灵台县出土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鎏金错银舍利铜棺    朝代: 唐代 质地: 金银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兰州市 
详细介绍:鎏金错银舍利铜棺 唐代 铜棺高15.4厘米,长19.7厘米,宽10.6厘米。棺为铜质鎏金,盖若瓦形。盖、棺两侧及前端均饰以错银的唐草纹、莲花纹、忍冬纹等纹饰,金银交映,光彩照人。错银花纹柔美精丽,棺体玲珑别致,工艺卓越。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米拉日巴事迹》唐卡    朝代: 元代 质地: 壁画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酒泉市 
详细介绍:《米拉日巴事迹》唐卡 元代 敦煌莫高窟 高94厘米,横62.2厘米。唐卡以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米拉日巴的生平事迹。米拉日巴(1040-1123年)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祖师,西藏贡塘人,出身于富商家庭。画中描绘了他与别人辩经的场面,还有他为人治病,接受供养的情景。这幅唐卡的绘画技巧成熟,动作捕捉准确,描绘生动,显得古朴典雅。元代唐卡十分少见,所存者都十分珍贵。这件唐卡可以说是甘肃元代唐卡的代表作品。原有张大千的题跋,重新装裱时被截去。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菱花织金锦抹胸 元代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定西市
详细介绍: 菱花织金锦抹胸 元代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土长26厘米,宽30厘米。这是一件女子内衣。抹胸形似背心,为两层,表层以色彩艳丽的菱格宝相花纹织金锦,衬里为褐色的麻制品。前面开襟,有九个盘花袢扣,背后有两条下垂的带子,还有棕色相交叉的布带两条。这种抹胸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一件。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摩羯纹铜镜 金代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定西市
详细介绍: 摩羯纹铜镜 金临洮县北乡麻家坟出土直径23.7厘米,边厚0.6厘米。为女真国所铸。正圆形,半球钮纹饰为相环绕的两条摩羯鱼,头前各有一系带飘曳的宝珠。鱼为龙首鲤鱼身,曲体长尾,以极精致的水曲纹作底为衬托。摩羯是佛教故事中的神鱼,乃如来的化身。带翼的龙头鱼身纹是金代铜镜流行的纹样。摩羯侧身有铭文“陕西西路监造使”。在宋金时期有如此纹饰清晰、有铭文的铜镜是罕见的,弥足珍贵。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八思巴文虎符圆牌 元代
出土年份:1999  出土地点:兰州市
详细介绍: 八思巴文虎符圆牌元代通高18厘米,直径11.7厘米,重249克。圆牌为铁质,文字为银质。两面镶嵌凸起的元朝官方文字八思巴文正体字五行,一正一反,意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虔敬,治罪。”制作工艺精细。这面银字圆虎牌,是朝廷或诸王公为军情急务遣使者所用的信物。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阿文铜香炉 明代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兰州市
详细介绍: 阿文铜香炉明代炉高12.3厘米,宽21厘米,口径13.5厘米。铜呈金黄色,底有四半圆足。象鼻形耳,腹上下各一道弦纹,炉腹两面嵌赤铜阿拉伯文,炉底有两方铭款,一方为“大明正德五年钦赐回回掌教”;一方为“臣马大臣”。这件铜炉是明武宗赏赐给当时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教长老的,是研究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和历史的珍贵器物。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庄严妙相 明代宣德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兰州市
详细介绍: “庄严妙相”象牙印明代印高6.5厘米,印台高2厘米,印面边长4.2厘米。下为仰覆莲瓣钮座,印面镌刻阳文九叠篆书“庄严妙相”。印背钮两边分别阴刻楷书“玄德二年□月□日”和“赐剌麻班丹领占”。班丹领占系岷州卫喇嘛,曾于玄德元年赴京贡马。明玄宗在玄德二年回赐财物,以示褒奖,印应为赐物之一。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耀州窑青釉卧狮盏 金代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陇南市
详细介绍: 耀州窑青釉卧狮盏 金徽县出土高9.5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座7×5厘米。座为卧狮状。狮子四肢前屈,尾上翘,卧于长方形的底盘上,张嘴露齿,回首左视,耳、鼻、须、眼等刻印清晰,形象生动活泼。狮背上置一圆形盏,盏为菊瓣形口,有三十余瓣;盏内印花,盏心为折枝牡丹纹。通体施青釉,有开片,釉薄处显胎筋。底足露胎并有一孔,胎色暗灰,不甚精细,反映出此时耀州瓷已呈衰落趋势。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龙泉窑青釉瓷匜 元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定西市
详细介绍: 龙泉窑青釉瓷匜 元代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土高6.3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8.4厘米。直口,浅腹,矮圈足,白胎。器身扁圆,在下腹部有一槽形长方流。通体施青釉,造型优美。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青花玉壶春瓶   元代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莲花形玻璃托盏    朝代: 元代 质地: 玻璃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定西市 
详细介绍:莲花形玻璃托盏 元代 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土 盏高4.9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3.4厘米;盏托高1.2厘米,口径15.2厘米。玻璃托盏为晋蓝色玻璃制成,半透明,胎内含气泡。盏为七瓣莲花形,饼形足;托口为平口,边沿呈八瓣莲花形,平底,腹壁呈正八角形。托盏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工艺精湛,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官窑粉青釉多棱直颈瓶    朝代: 南宋 质地: 陶瓷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定西市 
详细介绍:官窑粉青釉多棱直颈瓶 南宋 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土 高15.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8.8厘米。通体施粉青釉,釉质纯正晶莹,有细碎开片,器表棱角突出处,因釉薄而显出紫灰色胎骨,胎质淘洗精细。该器为南宋早期修内司官窑中的精品。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西夏金字《金光明经》 西夏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转载]天马西来——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
金棺、银椁、铜匣 唐代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平凉市
详细介绍: 金棺、银椁、铜匣、舍利瓶及石函 唐代 泾川县大云寺出土 此套舍利容器共五件,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和玻璃舍利瓶层层套置而成。最外层为石函,高42.5厘米,常50.5厘米,宽49.5厘米。由质地坚硬的灰色大理石制成,方形覆斗顶,顶上正中刻方格,格内刻“大周泾川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阴文隶书,书法遒劲有力。第二层为铜匣,高12.3厘米。铜匣形同石函。通体鎏金,錾刻忍冬纹,盖顶嵌一银质莲花,十二瓣,莲花中心镶一桃形银珠。盖与身之间背面安装二个银质合页,正面安装三个花瓣形银扣,挂鎏金铜锁钥。第三层银椁,高9.3厘米,长10.7厘米,宽8.4厘米。覆瓦式盖,通体錾刻缠枝忍冬纹,两侧各安装两圆环,底座呈长方形,四面有勾栏平座一周,空间镶嵌菱形花纹。第四层金棺,高6厘米,长7.5厘米,宽6厘米。形同银椁,棺盖及棺身用金片、〕珍珠、绿松石镶嵌成大莲花,周围又饰以金片组成的小莲花,莲蒂、莲叶均对称。银椁和金棺下面的垫座及四周贴以五瓣梅为图案的织锦。金棺内有一檀香木小隔板。金棺内置一玻璃瓶,长颈、圆腹、平底、白色透明。内装舍利14粒,形如米粒,质似珍珠,中间有人工所穿的小孔。瓶上盖古铜色丝质小帕。全套作品精巧华丽,光艳夺目,反映了盛唐时期金银器制作的高巧水平,也是佛教艺术的珍品。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