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蒋云龙散文《赤竹坪蒋家》

(2022-08-26 11:02:56)
标签:

甘建华

衡岳湘水

茅洞桥

晴好居

西部之西

分类: 茅洞桥记

赤竹坪蒋家

 

文/ 蒋云龙(南宁)


蒋云龙散文《赤竹坪蒋家》

蒋云龙散文《赤竹坪蒋家》

 

“二龙八秀耀乾坤;三径九侯光宇宙。”提起茅洞桥斗岭玉兰敦本堂蒋氏,大爷爷(爷爷的兄长)永璨公生前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老先生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大家都尊称其“珑玲先生”。他曾参与五修族谱,1996年八十高龄时,亲自主持第六次族谱的修订工作,简直就是我们家族历史的“活化石”。

尚在幼年时期,从永璨公平时的讲述中,我们就知道蒋氏自西周文王时受封于蒋国(今河南信阳市淮滨县期思镇蒋国故城),以国为姓,绵延至今,已传一百多代。特别让老先生津津乐道的是我们家族的谱牒,可同全国各地蒋氏家乘合谱,上溯至始祖周公第三子伯龄公,3000多年的中华蒋氏历史,代代能查,班班可考。家谱前镌刻对联中的所谓“二龙”,指的是七世祖叔佳、叔圭兄弟并雄一时,时人誉为“二龙一门,金枝玉昆”。二十世祖静渊兄弟八人并列侯爵,称为“东周八侯”。汉文帝时,一清祖兄弟八人悉蒙召擢,太史称“杜陵八秀”。王莽居摄,诩公以病辞归不仕,舍前开三径与故人游,乃“三径”所自来也。汉光武时,横公为大将军,谥显忠,生子九人,并列侯爵,时称“江南无二蒋,尽是九侯家”。

据《玉兰蒋氏族谱》记载,我族奉南宋理宗年间衡祁开派先祖受三郎公为高祖。传至第六代志兴公,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迁徙茅洞桥斗岭玉兰村(今茅市镇井冲岭村),至第十二代,又分三、七、九摊,赤竹坪附近崇曜公后裔都属三摊。细细推算起来,我们荣字辈是第二十七代,世世代代在此生活了600余年。翻开敦本堂蒋氏谱牒,犹如开启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历代先贤名扬四方,文脉昌盛。第十代用暹公乃明中叶弘治进士,也是茅洞桥可查历史中唯一的进士,历官四川成都、河北真定两地知府,致仕后退居桑梓终老。其子思聪、思金为文庠,思聪子崇恩、孙泗芳及堂兄弟十一人为郡庠,曾孙良烈、玄孙希古为邑庠,也就是县府道学生员。据湖湘文化学者甘建华先生考证,明清两朝玉兰蒋氏各支系共有秀才43人之多(《茅洞桥明代进士蒋用暹》)。其中十三世祖泗芳公寒窗苦读时,曾写下广为传诵的明志诗句:“金鲤在池中,洋洋志未通。风云际海会,展翅便成龙。”我们经常听当地各姓老人眉飞色舞地说,赤竹坪蒋家在这方圆百里,名气可是大得很,当得起“名门望族”四个字。

灿烂的历史,光辉的岁月,见证了玉兰蒋氏家族的兴旺发达,先辈们在这片热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我们依旧能在古老的村庄里,随处感受到书香翰墨之流风。

赤竹坪蒋家依山傍水,大屋(乡音念dàiw,村庄的意思)后面是连绵不断的群山,村前一条小河自北向南环绕。河面大约4米左右,河上有三座石板桥,六七个世纪的风吹浪打,三座桥依然纹丝不动。北边的桥下水面比较宽,老一辈把它叫“呷水塘(乡音念qixdáng)”,说是以前河里水质很好,先辈们就在上首开了一个取水口,是日常生活用水的地方。桥的一侧有一口水井,将近5米深,井底铺满石板,四四方方的井口,整个井用条石砌筑。干旱时节,井水较少,把井水舀干,还能抓获一些黄鳝、泥鳅。沿河流向南边百来米,中间那座桥是联系外界的主要通道,父辈们就是通过这座桥,把每年上交的公粮一斤不少地送往乡政府粮站,又把农资化肥挑回家来。

跨过桥是青石板铺的小路,两米来宽,平整光滑,一边是池塘,一边是河流。池塘水面五六百平方米,中间是宽阔的平台,平台下有桥洞,把左右池塘水系与河流相连。从平台沿阶而上十来米,就到了大屋中心的晒谷坪。与晒谷坪正中相对应的是蒋家堂屋(乡音念tow),古朴的大门和木窗,粗壮结实的门槛,庄严典雅的神龛,高高悬挂的两块木匾,无不显示着岁月的悠久和历史的厚重。据父亲一辈的人回忆,神龛原来供奉有用暹公像、祖宗牌位和精美的木雕,“文革”中被激进分子破坏了。连记录家族历史的谱书,当时都被列为“四旧”要销毁,幸好有族人冒险保存下来。站在堂屋前,背靠青山,眺望前方,只见长长的台阶、光滑的石板路、宽阔的池塘、清澈的河流、绿油油的稻田依次呈现。稻田远方是两条“龙”的相汇处,视野非常开阔,令人心旷神怡。

村里的水井、河流、池塘都没有护栏、篱笆之类的防护措施,老人、小孩来来往往,虽然难免有人掉进水里,但从来没有出过事,往往都是有惊无险。最危急的一次,有个堂弟不小心掉进河里,被人七手八脚捞上来时,已经没有知觉。堂婶坐在地上嚎啕大哭,闻讯而来的乡亲们,有的捏鼻子,有的吹气,有的按压。众人齐心协力,做了一个多小时的人工呼吸,堂弟才醒转过来,第二天照样活蹦乱跳找小伙伴玩儿。外村的人总结说,蒋家先辈有眼光,赤竹坪风水好,所以能保一方平安。偶尔有风水师路过,时常会停下脚步,左瞧右看,有的还会架起罗盘,东测量,西计算,一阵捣鼓过后,口中念念有词: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宁可青龙高万丈,莫要白虎高一尺。此地玄武来势绵长,与青龙相辅相成,明堂开阔,朱雀群山逶迤,同白虎似断相连,真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我们这帮熊孩子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竖起耳朵听了半天,只听懂了最后三个字:好地方!

堂屋门前的木柱比较抢眼,上部和下部比较粗,中间却很细。幼时的我们颇为好奇,问大人这是为什么,被告知是拴马形成的。因为祖辈出行骑马居多,来人来客,大家都把马拴在柱子上,久而久之,系绳子的那部分就变细了,真是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柱子边的台阶是盛夏傍晚乘凉的好地方,老人们会一边手摇扇子,一边照看孙辈们,兴致好时还会教上一支俚曲:“虫虫飞,飞到菜园里,捡甲婆婆蛋,回来咽冷饭,冷饭少,做一口,冷饭多,做一锅……”古老的湘南童谣和前面池塘里的蛙声,汇成一支十分动听的田园交响曲,甚是令人怀念。

下了台阶,小河流向南不远处,就是南面的桥,这是乡亲们农业生产的主要通道,春耕生产、秋收冬藏都得经过这里。河流在这儿拐了个弯,折而向东,拐弯处是回水的地方,水位比较深。到了夏天,这里就是我们儿时的乐园,每天都盼望着太阳早点下山,可以赶着牛归栏。然后,迫不及待地跑到桥边,把衣服麻利一脱,鞋子一丢,“扑通”一声从桥面跃入水中。其时,水面已经聚集许多同龄人,大家玩得最多的游戏,就是比谁在水里憋气时间最长。总会有人耍小聪明,大家“一二三”下水时,他游到比较偏僻的地方,偷偷地浮出水面,换口气后又悄悄地游回来,自然而然成了赢家。但次数多了就会露馅,毕竟大家都是穿开裆裤、玩泥巴一起长大的,彼此真实的水平能不清楚吗?当然输赢不重要,大家图的是欢乐的气氛。

有一次,一个小伙伴放牛时没注意,牛偷吃了人家两蔸庄稼,他也没主动跟家里人说,就急匆匆来玩水。正眉飞色舞地给我们讲水下憋气的经验时,忽见其父手拿竹枝条,怒气冲冲地从远方赶来,边走边骂道:“果甲狗恰过,又抢祸哒,看我果餐不打饱你(意思是:你这个狗吃的,又闯了祸,看我不好好地揍你一顿)!”吓得他飞身上岸,衣服一卷,夹在腋下,三步并作两步,百米冲刺般向远方跑去。于是出现了有趣的一幕:夕阳余晖下,一个大人手拿竹枝条,边追边喊。前面一个少年光脚光腚,屁滚尿流,落荒而逃……童年往事浮上心头,满满的记忆都耐人寻味。

过了桥再往南,沿河两边有少许菜地和田埂瓜地。勤劳的乡亲们会把河边的土地充分利用,大块一点的种上白菜、辣椒、茄子、萝卜、莴苣,巴掌大小的见缝插针种些生姜、大蒜、香葱、韭菜,一年四季轮番变种。田埂上顺着河面,春天早早地架满了竹枝或树枝,初夏黄瓜、丝瓜、南瓜、苦瓜一探出土来,顺着枝条很快爬满了河面的瓜棚。谁家的瓜早几天成熟,女主人就会获得路人的夸赞:“咯甲屋里是甲能干婆(这家女人很能干)!”瓜棚底下的这段河流,因为有阴有草,则是鱼虾比较集中的地方,每次摸鱼我们都会重点关照,满载而归。

下河摸鱼是我们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一般在星期天或者节假日,早早地就跟伙伴们约好,并征得父母许可,三五成群,拿盆的拿盆,提桶的提桶,乒乒乓乓,浩浩荡荡。我们这些小跟班,基本上都在浅水区找那些靠边的石头缝隙,或者河床上的石块边沿,一边摸索,一边寻找目标,偶尔窜出一条大一点的鱼,会惊喜得高声尖叫。大家顺着水浪,你追我赶,那股兴奋劲儿就甭提了!可大一点的鱼,自然瞧不上我们这些小不点,几个来回就游到了深水区。在深水区有摸鱼高手,他们发现目标后,猛吸一口气,潜入水中,不一会儿,水面冒出一串串气泡,人和鱼浮上来了。最厉害的能同时抓获三条鱼,嘴里叼着一条,左边腋窝夹一条,右手还逮着一条,把我们羡慕得五体投地。

再沿河拐过柳树弯,就是赤竹坪的地标字纸塔。这个塔建于清末光绪二年(1876年),距今已有146年历史。当代作家蒋南、陈学阳、谢冬梅都相继前来观瞻并写有美文,甘建华先生以之为题的地理诗流传甚广。

玉兰蒋氏作为当地名门大姓,对读书报国一向都很重视。听老一辈人说,以前族里有公田,租金用来聘请私塾先生,教授家族子弟文化知识。出于对文字的无限敬仰,那时写过字的纸不能随便丢弃,必须要在塔中焚烧,于是便有了字纸塔。它占地三四平方米,通高10米,共有5级。首层离地面半人高有个椭圆形小洞门,宽约30公分,高约60公分,便是丢纸焚化的炉门。炉门左侧刻有“气冲云霄”,右侧是“光射斗牛”,字迹清晰可见。我们小时候虽然顽皮,对古塔却是心怀虔敬,没有听说过哪个小伙伴敢从炉门爬进去一探究竟。第二层有精美的浮雕,中间两个天官相对而立,高冠长袍,美髯飘拂,双手相执。两人中间有一长方形竖幅,刻着楷体“天官赐福”四字。文官头顶是一横额“敬惜字纸”,横额上方为二龙戏珠图案。虽然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图文依然清晰可辨。第三层是魁星点斗图,魁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星宿之一,被尊为主宰文章兴衰的神祇。图中魁星一脚向后翘起,好似“魁”字的那笔大弯钩,一手捧着象征北斗的星辰,一手握着一管毛笔,象征用笔钦点科举考生的姓名。魁星另一只脚站在鱼头上,就是俗话所说的“独占鳌头”,意为考取第一名夺得金牌。魁星上方第四层是双凤朝阳图,凤头栩栩如生,整体刻画得形象生动。顶部为葫芦宝顶,寓意有“福”有“禄”。整座塔既有湘南地方建筑特色,又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先辈们的聪明智慧和精巧工艺。

塔对面的山是母亲的长眠之地,每次扫墓遥望字纸塔,我会想起许多温馨的往事。作为赤竹坪蒋家的后裔,我深为先人的荣光感到自豪,同时深感弘扬家族精神,讲好家族故事,宣传推介家乡,唯有以梦为马,以汗为泉,努力奋进,不负韶华,既是对祖辈的告慰,也是对国家的贡献。

(载于2022826日《衡阳晚报》副刊,收入湖南文艺出版社中国文化地理散文选本《茅洞桥记》)


蒋云龙散文《赤竹坪蒋家》

蒋云龙,生于19751023日,衡南县茅市镇井冲岭村赤竹坪人。曾就读井冲村小和斗山中学,1997年赴广西南宁发展,现为南宁市万家福房屋维修中心首席工程师、法定代表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