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湘西行(六)到芷江

(2022-11-16 21:44:10)
标签:

古丈

黑瓦木板屋

吉首

建筑风格

分类: 驴行踪影
湘西行(六)到芷江
封面·雨中的古丈乡村

还是在红石林游玩的时候,天上已经开始下雨,上大巴出红石林景区,雨下得更大了。这对我非但没有丝毫影响,而且我还乐于在雨天里,隔着大巴的玻璃窗向外拍照。当年还在上班的时候,坐在通勤车上,我拿了一部手机沿路乱拍,有一天下了很大的雨,得到的影像居然非常特别,我做了一组照片,叫做《雨的味道》发在论坛上,很受欢迎。

疫情之前到处跑,一年会去好几个地方。记得那年到广西,广西的雨水真是好多好多,在路上,也是经常碰上下雨,用手机拍了出来,到了酒店用手机软件做出来发到旅游群里头去让大家看,评价也挺高的。所以我说自己不怕在下雨天隔着玻璃窗拍照,而且,雨水打到玻璃上,形成珠珠点点,你透过这些珠点拍出去,却也是一种风味。可惜的是,这次下雨的时间不长,出红石林没多远就停了。不过远山依然有云雾蒸腾,也是饶有趣味。

沿途看去,古丈真的是一个很贫困的地方。黄石的阳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我到阳新去的次数不少了,但看起来,阳新县的农村,或者说,即使是大山里头,也比古丈这个地方的农村要好得多。当然,具体的富裕程度我没法比较,但看两个地方的建筑,古丈明显不如阳新。有一年我到阳新靠近江西瑞昌的一个乡镇,洋港镇做中小学教师培训。它已经是阳新比较偏远贫穷的乡镇了。那天房东大娘在提了一篮子红薯回来,择了几个个头大的留下来,其他的放到水沟里头洗了洗搁在一边。我问,这些小的红薯怎么吃,房东大娘说的话吓了我一跳,她说,拿去喂猪的。而我在古丈,见到很多家里门前都堆满了玉米,这显然不是拿去做喂猪的饲料,而是给人吃的。

当然,玉米让人感觉到更接近于粮食,而红薯则离粮食的概念远一点。

在古丈,黑瓦木板屋的建筑很多,阳新也有,但大多已经败落。我到阳新的排市镇去,它也是阳新极度贫困的地方,尤其是后山这一带,从前是我们学校结对子的扶助对象。但凡找到这种木板屋,没有一家院落,一座房子被完整的保留下来,看到的都是断壁残垣,倾颓的房屋架子。唯有龙港镇的一条街留下来,因为它是一条“红军街”,彭德怀、何长工率领红五军进驻龙港,在这个地方建立了中共鄂东南特委、鄂东南苏维埃政府。政府机关的很多重要部门都设置在龙港镇的这条街上,形成了一条“红军街”。

不过,我也有过一个看法,即,贫穷既不是评价幸福感的唯一指标,更不是绝对的指标。穷困的确会让人感到一点沮丧,但它不可能让我们整日地沉浸在这种沮丧之中,因为沮丧并不能改变穷困的现状。所以,我对学生说过一句话是:有钱很好,但不必为没钱而烦恼。大巴走在古丈的公路上,沿路所看到的农舍不是富裕地区的人可以想象得到的。说句玩笑话,如果类似的农舍再多一些,重拍《乌龙山剿匪记》就可以直接在这里取外景了。

但你看到的当地人,却依旧和和睦睦,波澜不惊地过着他们的日子。在一个房檐下边,你可以看到一对老夫妻从容不迫地剥着玉米粒,相互交谈。雨中那座木楼的栏杆旁,没办法下地的一家人聚在一起聊天。人们都沉浸于他们自己的那一份生活之中。沅水河静静地从武陵山中流淌出来,镇定地巡视着这些由它的河水滋养的人群,然后又默默地流向大山之中,不知其所终。

当车走到吉首的时候,才渐渐开始出现好一点的房舍,尽管也有木屋掺杂其间。直到见了一块巨大的招牌,我才知道,原来吉首市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我这个人对于少数民族的州、盟这样的行政区划简直没法理解。比如当初我在兴安盟,盟相当于我们说的少数民族的州,相当于汉人生活区的市。兴安盟的首府在乌兰浩特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在吉首市。这两个城市都是县级市。设身处地想了一下,那么作为黄石市这一行政区划,它会不会有一个关于首府的说法呢?或者说,即使不是首府,它总会处在核心的行政区吧,这个行政区是黄石港区、西塞山区还是下陆区呢?我搞不清楚这类问题。

2017年的吉首看起来还是比较纯朴,它可以从人们的穿着上看出来,你很少看到有新潮的打扮。我在路上拍到了几个女中学生,也没有花哨的服饰。至于说到行人,有不少背着背篓,少数民族装扮的人在街区中心活动。甚至有些妇女背着三层背篓,很艰难地做着自己的工作。这种背篓我在1993年徒步三峡,经过巴东的时候看到过,现在,估计巴东一带也见不到了。

这一带的建筑格局也很特别,用我们这里的话来说,喜欢起“刷(第三声)子”,就是在主建筑旁边再搭一座另外的次要建筑。屋檐的构造也有区别。先是,所有的屋檐遮挡的面积都比较大,而且后屋檐比前屋檐搭得更低矮。有些房子会搭两层屋檐,一层是遮挡主建筑风雨的,再往下加盖一层,却是遮挡一个单另辟出的空间。这个空间看起来有些像一座宽阔的走廊,又像城市建筑中的阳台,也许它就是阳台也说不定。

大约在下午4点一刻左右,从红石林出来5个小时之后,我们到了芷江。

湘西行(六)到芷江

湘西行(六)到芷江

湘西行(六)到芷江

湘西行(六)到芷江

湘西行(六)到芷江

湘西行(六)到芷江

湘西行(六)到芷江

湘西行(六)到芷江

湘西行(六)到芷江

湘西行(六)到芷江

湘西行(六)到芷江

湘西行(六)到芷江

湘西行(六)到芷江

湘西行(六)到芷江

湘西行(六)到芷江

湘西行(六)到芷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