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下午,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精神卫生与心理学系开展了课程思政专题集体备课。为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此次活动特别邀请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卫华教授做辅导讲座,学系全体教师参加。备课会由学系副主任刘惠军教授主持。
首先,郭卫华教授为大家做《课程思政建设解读》辅导讲座,讲解了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专业要求和具体方法;强调了课程思政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具有重大意义。辅导报告使大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系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富有特色的思政教育工作。关于如何在课堂中深入融合思政元素,郭教授提出了“深用理论、活用案例和潜用价值”三种具体方法,让大家深受启发。
随后本系所属教研室和中心负责人分别交流,如何在日常教学和咨询服务工作中融入思政元素。首先精神卫生与心理学系主任兼精神医学教研室主任毛富强教授详细介绍了在教材出版和课程建设中牢牢把握思政元素的一些亮点工作,如2021年被评为天津市优秀课程思政教材的《内观认知疗法研究》和新开的研究生《内观疗法基础与体验》课程,给大家提供了以专业特长为抓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典范。
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钱明教授强调在教学各个环节融入思政元素,要不断创新,利用专业优势探索怎么上好《医学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从而更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利用好《综合素养课程》这个教学平台,更好地培育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和医学职业精神。同时,钱教授通过在课堂中有机融合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老校长科研和工作事迹,以及天医大几代人在碘缺乏病防治研究工作中的孜孜不倦的努力,启发了大家在教学工作中活用案例、用好身边的案例。此外,钱教授还分享了课程思政获奖作品《共情》,并呼吁大家踊跃参与、投入到教材建设工作中去。
临终关怀研究中心主任史宝欣教授分享怎样通过《临终关怀》和《世界文化和健康》这两门课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培育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并通过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神,通过生动案例(如文天祥的死亡观)讲好课程思政。
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建伟老师结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出了课程思政和心理咨询的功能不谋而合,作为心理咨询师先要自己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人格和正能量,通过营造良好的咨询环境,用一颗心去潜移默化感染另一颗心,去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
最后是自由讨论,老师分享了自己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探索。刘惠军教授介绍了思想政治工作和课程思政在学位点评估中的突出地位和课程思政内容整合进研究生教学大纲的要求。梁立夫老师结合最近的电信诈骗高科技犯罪,阐述新健康观中的“道德健康”的重要性,强调培养学生要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年轻教师李娟老师强调在向学生传输心理健康知识的时候要牢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目标,发挥好心理咨询在培育学生“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整个集体备课历时近2个小时,老师们发言踊跃,研讨气氛浓厚。大家都感觉收获满满,对今后怎样做好课程思政,目标更明确,也更有信心、更有方法。

相关博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