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1日,天津医科大学召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2010年工作会议」。天津医科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组组长李振涛教授应邀参加并即席发言,提出了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四个转变的建议,得到与会领导和老同志的肯定。全文转载如下:
对“关工委”工作的建议
李 振涛
作为天津市教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天津医科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面对社会转型期变化,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论,对学校“关工委”工作,提出2010年工作重点要实现四个转移的如下建议:
一、从“教育”向“参谋”转移。
学生工作从单向理论教育向在组织学生关于学习、生活中重大问题的讨论中有的放矢地给予参谋为主的方向转移。减少说教和“被”理论。在围绕入校初的适应问题、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以及人际关系问题、交友恋爱问题、毕业去向与就业问题等等开展讨论的同时给予参谋与顾问。
二、从“替代”向“后援”转移。
大学生既是家庭与学校的一成员,又是社会一独立客体。长久以来的亲子关系特点与学校管理思路总是将他们作为“寄生客体”——离不开父母与学校的客体来对待,凡事总想“替代”,因此,他们在依赖的同时会充满埋怨,更重要的由于很少给他们自己去应对现实问题的机会,使他们的情商、人际沟通能力会很差,抗挫折能力会很差,而情商与抗挫折能力又是他们进入社会后首先要考验的能力,所以我们看到智商很高的中国学生在国外因挫折伤人以致自杀的案例就不难理解了。为此,指导学生家长与辅导员对孩子与学生的管理从替代向后援转移。“可以提供各种援助,决定自己下,但是自己下的决定,自己一定要负责!”
三、从“重视要求”向“重视责任”转移。
长久以来的教育重视要求,不断的“条例”、“规范”、“守则”,今天的会上还有老师嫌规则少。事实上,这种“被”规则化,似乎并没有减少各种行为问题以及自杀之类恶性事件的发生。比起欧美的教育我们不重视责任教育,不重视自我与责任的关系,“驯服工具”教育使人既失去了自我又失去了责任,因此,一个人犯了错误只要上面有人同错便会脸不红、心不跳了,因为没有考虑个人的责任。我们必须在任何场合、条件、问题下,都要重复强化责任意识,才能培育出具有强大自我、强大责任感的强大个体。(延安革命传统教育难度不就是责任教育?抗战时期为什么富家子弟也投奔延安?首先是青年人的责任感!传统教育也只有解释为责任教育才能真正被当代青年广泛接受!英模讲座如果不是一时感动人,必须落实的是这个人对责任的态度!)
四、从“重视专业”教育向“重视人才”教育转移。
重视人才教育当然包含重视专业教育。没有专业能力你如何去生活?首先是为了你自己!你自己都为不了,谁也为不了!耶鲁大学张磊等等事例反映我们做了许多“点心坯子”但是品牌确是要由别人来盖章!原因是我们只有教学没有“感动”!感动是人文的功夫,回报是责任的表达,没有那样的人文环境与互动,培养不出那样的人才。我们的老师还在埋怨学生上课迟到,埋怨上课来得人少,如果这位老师讲得好,这节课人少下一次不仅会满员也许还会来了其它班上的人。来得少对老师是压力啊,这对提高教学水平不是坏事啊?钱学森离开我们前担心中国教育难出人才,我们如果一直让学生“被”管理、“被”学习、“被”教育,何日才能见到个性化的人才频频脱颖而出呢?我们的传统“孟母择邻”,请问:将孩子背到那里去能既无坏的干扰、又能茁壮成才还能“成大器”呢?因此,我们既要继承东方优良传统,又要学习西方优秀经验。这样,我们才能培育出符合新时期的新型人才。
相关博文:
李振涛:“关工委”工作的建议(原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