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国文学门”前——北大中文系百年华诞

标签:
北京大学中文系图片东方云子杂谈 |
站在“中国文学门”前——北大中文系百年华诞
http://s9/middle/560b7841h93b930537498&690
爬满青藤的静园五号院,是北大中文系的所在。长长的对联标语告诉人们:中文系正在喜庆百年华诞!博雅塔下,未名湖畔,人文思想蕴涵与集结,发散与流芳的圣地——100岁中文系。(东方云子
文并摄)
————————————————————————————————————————————————
北京大学宽如足球场长满青草的静园,藏卧着五号院的中文系。青藤满墙的院落,见证了百岁中文系大半生的时光。……我不是中文系的,但我曾在这里多次与中文系名师及学子、访问学者进行文学话题的辩论。
1898年,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12岁的时候,成立了“中国文学门”,那年1910年。那时不在今天的北京海淀区,是在东城的沙滩北大红楼。中国文学门开启,也开启了北大分科的时代。1919年改称中国文学系,实行选科制。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文系随学校南迁,并入国立西南联大。1946年北归,恢复北大国文系建制。1952年院系调整,改称中国语言文学系,并在原燕京大学新闻系基础上设立新闻专业(1958年转中国人民大学)。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并入北大,后改称汉语语言学专业,2002年增设应用语言学专业。1959年设古典文献专业。
有人问我,北大中文系有什么作用。别的不说,就说被中国几代人数亿人广泛使用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学语文课本,里面凝聚着多少北大中文系教授和学生的心血啊。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人文精神的栖息地,国文国学的传播者,……我难以为中文系定位。百年间,它为社会输送的本专科、硕士、博士毕业生一万余人。当然,我为今天的北大中文系忧虑。忧虑焦点是没有大师支撑,社会重经济、理财、重工科的环境影响着人文基础学科冲出困局,突然感觉中文系从金字塔尖走了下来,心里空落落的。
为了怀念北大中文系的辉煌,只好端出它的名师们让诸位刮目——林纾、鲁迅、刘师培、吴梅、周作人、马叙伦、黄侃、钱玄同、沈兼士、杨振声、刘半农、胡适、马裕藻、孙楷第、罗常培、游国恩、杨晦、王力、冯沅君、俞平伯、废名、唐兰、魏建功、沈从文、袁家骅、岑麒祥、浦江清、吴组缃、杨伯峻、林庚、高名凯、季镇淮、王瑶、周祖谟、阴法鲁、朱德熙、林焘、陈贻焮、徐通锵、金开诚、褚斌杰等等。
风雅颂。任何一个国家,没有语文辉煌留给国人的苍白是多么的可怕。语言、文字、文学是人生知识积淀的开端和基础。愿中国人民先重视中国语言文学,再努力学习西方语言文学。
http://s6/middle/560b7841h93b95227bec5&690
花篮献给北大中文系百岁生日。(东方云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