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毛的生活美学(一)“春雨”——食之美

(2011-01-28 14:13:40)
标签:

三毛

随想

生活美学

食衣住行

美食

杂谈

分类: 书感

三毛的生活美学


http://s13/small/560a84c2g9ae207039cbc&690

      “我不吃油腻的东西,我不过饱,这使我的身体清洁。我不做不可及的梦,这使我睡眠安恬。我不住豪华的居所,这使我衣食有余。我不穿高跟鞋,这使我的步子更加悠闲。我不跟时装流行,这使我的衣着永远长新。”


——三毛《随想——无心》


      很多人都认为三毛长得不漂亮。向来嘴下不绕人的李敖曾这样评论三毛:“如果三毛是个美人,也许她可以有不断的风流余韵传世,因为这算是美人的特权。但三毛显然不是,所以,她的‘美丽的’爱情故事,是她真人不胜负荷的⋯⋯”李敖不仅批判三毛的外表,甚至因为她的外表进而否认她的才华,即使他对三毛并无恶意,但此言总有些不敬人情。在我眼里,三毛是个再美丽不过的女人,她的美丽来自于她的才华,更来自她的生活。

      台湾美学家蒋勋一直以来倡导生活美学。他认为,美不仅仅只是哲学中美的概念和范围,也不只是艺术史里美的绘画与音乐,美来自于生活,美更应该是一种生活美学,它体现在我们最平常的食、衣、住、行当中,而三毛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生活美学实践者,因为她的文章讲述的就是简单而不平凡的食衣住行。



(一)“春雨”——食之美


      三毛第一篇正式发表的文章就与食有关,名为《中国饭店》,是她到撒哈拉沙漠之后写的文章,也是《撒哈拉的故事》的开篇。虽然这篇文章主要是从食物的角度讲述她与外国丈夫荷西因为文化差异而发生的诸多趣事,但从中也能看出三毛在食物中的美学。

      这是中国传统面食——粉丝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在三毛父母的救济下,远住沙漠的小两口终于吃上了第一道中国菜——“粉丝煮鸡汤”。荷西喝了一口问三毛:“咦?什么东西?中国细面吗?再给我一点,很好吃。”三毛用筷子挑起一根粉丝,神秘地说:“这个啊,叫做‘雨’。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札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米酒喝,不容易买到哦!”荷西虽然不相信,但也无法辩驳,只能作罢,从此以后,他们把粉丝叫做“春雨”。第二次吃粉丝是做“蚂蚁上树”,将粉丝在平底锅内一炸,再洒上绞碎的肉和汁。因为模样变了,荷西再次好奇地问“什么东西?好像是白色的毛线,又好像是塑胶的?”这次的三毛再度发挥她的想象力,对荷西说,“这是你钓鱼的那种尼龙线,中国人加工变成白白软软的了。”第三次的粉丝是夹在东北人的“合子饼”内与菠菜和肉绞得很碎当饼馅儿,因为材料放得比较少,结果又被说成了传说中“沙鱼的翅膀”,也就是鱼翅。

      普普通通的粉丝,能在三毛的生活中发生这样五彩的变化,这便是三毛的魅力之处。在三毛看来,食物之意并不在于吃,而在于创造。她把煮菜当作一种艺术,在主料与辅料之间加入自己的想像,让一道原本平凡的菜,有了别样的趣味。她除了能把粉丝变成“春雨”、“尼龙线”和“鱼翅”之外,还能把猪肉干变成止咳片,把海苔变成复写纸,把筷子变成笋片⋯⋯

      食物,对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意义,有人喜好尝遍各种美食,例如我这样的馋猫,有人也许一生只钟爱一种食物;有人对世界各地的顶级美食赞不绝口,如美食家蔡澜,有人也许只对路边小吃津津乐道,如作家舒国治。而对于三毛,食物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不吃油腻的东西,我不过饱,这使我的身体清洁。”适量、清淡、简单却有趣,这是三毛的食之美。

http://s1/small/560a84c2g9ae21101df40&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