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老照片--张佐周先生30年代历史风光摄影(组图)
我向张佐周先生的后人要来了这些资料,这些照片极具特点,不仅真实记录了中国公路建设的史实,同时介绍了各地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用镜头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在此选一些历史风光照片与网友分享。
函谷关-张佐周拍摄-1936年
函谷关始建于周,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
地处“长安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称;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草木谷子注
江西修水螺蛳山-有石阶铁链可登-上有古庙下临溪流-乡人淘金水中--张佐周拍摄--1934
四川贡布之瀑布--张佐周拍摄-1934年
西安碑林-张佐周拍摄-1935年
兰州西门外拱桥--张佐周拍摄-1934年
苏州虎丘--张佐周拍摄-1935年
西安小雁塔--张佐周拍摄--1936
宝鸡古寺--张佐周拍摄--1935
内蒙百灵庙全景--张佐周拍摄--1934
南京中山陵---张佐周拍摄--1933
景德镇浮桥---张佐周拍摄------193
凤县酒奠梁--汉高祖以酒祭奠山梁---张佐周拍摄---1936
潼关---张佐周拍摄----1935
萧何追韩信至“马道”因寒溪夜涨而不得渡---张佐周拍摄----1936
古虎头桥-马岱斩魏延处---张佐周拍摄----1935
武汉大学---张佐周拍摄----1937
洛阳龙门石窟---张佐周拍摄----1934
灞桥折柳---张佐周拍摄-----1936
安徽正阳关-渡船---张佐周拍摄----1934
大观楼---张佐周拍摄---1934
大观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始建于康熙年间,因其面临滇池,远望西山,尽揽湖光山色而得名。在大观楼临水一面的门柱两侧,垂挂有一副清代名士孙翁所作的有“古今第一长联”之称的对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无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描写滇池风光,下联写出云南历史,寓情于景,情景交隔,浑然一体,堪称千古佳作。--草木谷子注
宝鸡---张佐周拍摄------1936
陈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张佐周拍摄---1936
渡口---张佐周拍摄---1935
飞檐古亭---张佐周拍摄---1934
甘肃隆德左公柳---张佐周拍摄---1934
左公柳是晚清重臣左宗棠西进收复新疆时带领湘军一路所植道柳,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清代晚期著名儒将。左公从小生活在湘江之滨,对绿树有着特殊偏爱。据传,十九世纪下半叶他为收复新疆而率领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而又水土不服,左公遂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后来人们便将左宗棠和部属所植柳树,称为“左公柳”。
--草木谷子注
桂林山水---张佐周拍摄-----1938
古镇远眺---张佐周拍摄--1936
观音匾---张佐周拍摄---1936
贵州黄果树大瀑布---张佐周拍摄---1938
杭州六和塔---张佐周拍摄-----1934
河东店-褒城古城门楼-庙---张佐周拍摄------1935
湖南桃花源---张佐周拍摄------1934
虎丘---张佐周拍摄------1934
黄河古渡---张佐周拍摄------1935
鸡头关下渡船---张佐周拍摄------1935

黄山松石---张佐周拍摄
骏马---张佐周拍摄------1935
昆明东西塔---张佐周拍摄------1934
昆明黑龙潭---张佐周拍摄------1934
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墓-据说墓上树木不生则已一生一对---张佐周拍摄------1934
浏阳河---张佐周拍摄------1938
孟达冢-间阳县-三国演义---张佐周拍摄------1936
牛车-湖北农村一景---张佐周拍摄------1938
棋盘山-鸡头关山顶--张佐周拍摄------1936
黔滇公路盘江铁索桥,桥头石壁有“盘江飞渡”、“桥横银汉”题字---张佐周拍摄------1934
秦岭人家---张佐周拍摄----1935
如镜倒影---张佐周拍摄----1934
石虎-堪称中国之最的汉魏摩崖石刻---张佐周拍摄----1936
《石虎》摩崖是石门十三品之一。石门是褒斜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系东汉年间所开,后来在隧道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大量题咏和记事。仅石门内壁就留石刻34件,连同石门南北山崖和河石上的石刻,总数达104件。石门这些石刻,是珍贵的石头书,特别是汉魏石刻,属国内珍稀之物。正因如此,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于1961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石刻作品又号称“石门十三品”,被誉为“国之瑰宝”。
其中汉魏时期作品早在唐宋时就负盛名,誉满全国,更为历代考古家、书法家所推崇。张佐周为保护石门石刻,在褒谷口成功地架桥改道,对沿途古迹精心采取保护措施,使其免遭损坏。 现在,石门十三品是研究汉隶的重要实物,在中外书法界和金石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石门十三品为:一品《石门》碑;二品《畜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三品《畜君碑释文》摩崖;四品《李君表》摩崖;五品《石门颂》摩崖;六品《杨淮表纪》摩崖;七品《玉盆》摩崖;八品《石虎》摩崖;九品《衮雪》摩崖;十品《李苞通阁道》摩崖;十一品《潘宗伯,韩仲元》摩崖;十二品《石门铭》摩崖;十三品《重修山河堰》摩崖。--草木谷子注
石门风光-褒河石虎下渡船---张佐周拍摄-----1936
四川自贡-自流井-盐井---张佐周拍摄-----1934
武汉大学---张佐周拍摄-----1938
武汉大学后湖---张佐周拍摄-----1937
西北小镇---张佐周拍摄-----1936
歙县城外练江西岸十字塔---张佐周拍摄-----1932
咸阳古渡---张佐周拍摄-----1935
薛平贵擒红鬃鬣前面之沟----张佐周拍摄-----1935
园林----张佐周拍摄-----1935
古栈道遗迹----张佐周拍摄------1936
大散关--张佐周拍摄--1935
张良庙----张佐周拍摄-----1936
长江小孤山----张佐周拍摄-----1937
浙江-杭昌段-下步溪桥----张佐周拍摄-----1934
修复栈道-老石门前----张佐周拍摄------1936
古西汉路----张佐周拍摄-----1936

张佐周先生介绍
张佐周,高级工程师。直隶(今河北)保定人。1932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系。建国前,曾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技士、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公路总局设计科科长、上海市工务局第四区工务处处长。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工务局副处长,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城市建设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张佐周先生把一生心血都倾注在了我国公路事业上。建国前,张佐周曾参与修建了沪杭公路、杭徽公路、打通蜀道的西(安)汉(中)公路、滇缅公路、乐西公路……1934年,国民政府决定修筑西汉公路,这是作为连接抗日战争物资运输的滇缅公路的国家军备命脉工程,承担留坝至汉中段设计施工的负责人就是年仅24岁的工程师张佐周。此段工程沿河岩石坚硬山势险峻,是西汉公路最艰巨的一段,也是最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一段。他在褒谷口成功地架桥改道,保护了石门石刻,对沿途古迹也精心采取保护措施,使其免遭损坏。在测量杭徽公路时,他在国内首先采用发针形回头曲线;主持修建了西(西安)汉(汉中)公路上的鸡头关大型钢架桥。对半刚性路面设计理论进行了研究,其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建国后,张佐周又成为建设高速公路的积极倡导者。张佐周先生保家卫国,视死如归、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的爱国精神应大力传承。


我们都生活在太阳刚好能照射到的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