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人们如何理解他人?——社会知觉
(2022-03-28 00:44:21)
标签:
社会知觉非语言信息内隐人格理论归因社会心理学 |
分类: 心理专栏 |
第三讲 人们如何理解他人?——社会知觉
3.1 非语言信息
视频-非语言信息
文档-非语言信息
讨论-课堂讨论
试着联系日常生活,谈谈没有非语言线索的交流是什么样的?非语言线索的缺失会带来哪些交流中的困境?
答1:在网络上与他人交流,仅仅依靠打字交流和语音交流,看不到对方的动作神态等等,这将会带来一些困境例如会曲解对方的意思,例如微信里的微笑表情,它可以认为是微笑,也可以认为这是对于我所表达的事物的不屑,甚至可以被用来阴阳怪气。
答2:没有非语言线索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些可以通过神经和肌肉控制的非言语线索可以尽量避免,如手势、目光等,但相对于细微的肌肉运动,很难。包括一些节奏的变化、语调的变化和下意识的动作。人在交流中是以自然形成的交流能力为媒介的,如果刻意控制,会影响交流双访的感受,也可能会干扰交流者的思维。
3.2 内隐人格理论
视频-内隐人格理论
文档-内隐人格理论
3.3 归因
视频-归因
文档-归因
测验-随堂测试
1、
A.内部归因 B.共变模式 C.外部归因 D.刻板印象
2、对于凯利的共变模式,以下哪个是其主要假设(
A.我们在观察别人的行为之后立刻做出归因
B.人们运用文化图式做出因果归因
C.人们通过内省来对他人做出因果归因
D.人们收集信息后做出理性的、符合逻辑的因果归因
3、(C
A.内部归因 B.外部归因 C.知觉显著性 D.当事人与旁观者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