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的戏剧成就
(2009-03-25 00:25:32)
标签:
风筝误剧作家戏曲戏剧李渔十种曲三女休夫杂谈 |
李渔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剧本,据他本人和同时代人郭传芳说,有“前后八种”、“内外八种”共十六种,但现在可以肯定的却只有《怜香伴》、《风筝误》、《蜃中楼》、《意中缘》、《凰求凤》、《奈何天》、《比目鱼》、《玉搔头》、《巧团圆》、《慎鸾交》等十种。
李渔说戏剧创作是他生平最大“痴嗜”,自称是“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他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戏曲界一举成名,可谓是“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
李渔的作品因为雅俗共赏,通俗易懂,故遍行于坊间,不少作品还被翻译后流入日本及欧洲国家。从1651年至1668年,李渔在流寓杭州、南京等地期间创作了《怜香伴》、《风筝误》等大量剧本,他把《风筝误》等十个流行最广的十个剧本合称《笠翁十种曲》出版发行,此书一经问世,便洛阳纸贵,抢购一空。李渔也因此被当时戏曲界誉为“所制词曲,为本朝(清朝)第一”。
《十种曲》的问世,扭转了在李渔之前戏曲创作上重“曲”轻“剧”,重填词轻宾白的风气。为了加强舞台演出效果,李渔十分重视宾白创作和运用,他是我国戏曲鸣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家,也是宾白创作成就最为突出的剧作家。他主张“填词之设,专家登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看,又与不读书之妇女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十种曲》的题材全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且喜剧色彩十分浓郁,这是李渔传奇最为突出的地方。他说:“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枝头歌一阙;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会变喜成悲咽。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人家平时工作压力本身就大,化了钱来看你的戏,就是奔着“消遣”二字来的,你还动不动让人家哭,何苦来着。所以李渔一反当时戏曲之常态,也是看中戏曲市场的空档,以喜剧为主攻方向,一下子成为当时很多戏班子愿意重金聘请的剧作家。
李渔以喜剧创作为特色,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位,也是惟一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被后人推为“世界喜剧大师”,其中《风筝误》还被列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在日本出版的16卷本《支那文学大纲》中,李渔的戏剧文学创作成就被单独列入第三卷作重点评述。他的许多作品因为深受百姓欢迎,至今盛演不衰。其中《奈何天》还被广西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三女休夫》,由著名笑星潘长江主演,在中央台电影频道多次点播,深受观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