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论道,其志逍遥——浅谈庄子《逍遥游》中的意象
(2009-03-21 21:53:5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苑一角 |
【这是一篇落选的比赛文章。。因为当初没好好写。。哭了。。不过还是放在这里纪念下】
想到庄子,我们的脑海中也许会形成这样一个影像:一位濮水垂钓,淡泊名利的隐士,一个清静无为,修身养性的智者,一位超脱宇宙,率性大气的学者,一位不滞于物,大巧不工的真人。
提到南华真人,便不能不提《南华经》,老子的道家学说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延续。正如王国维所言:“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用来形容庄子再合适不过了。庄子赋文,寓意深刻,境界广阔,而又浅显易懂,广为传诵。可谓深入浅出,出入无拘束之典范。
但凡喜爱庄子的人,大都把庄子比作栩栩然的那只蝴蝶,诚然,庄周梦蝶是庄子的主流思想——实虚无界,物我相生的典型代表。但与此同时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部分意象都可还原为他自身的写照或是向往。
庄子人如其文,豪放洒脱:“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开篇即引出了“鲲鹏”这一意象,洋洋洒洒,大气而不失韵味的铺排如浩荡巨浪一般奔腾而来。
羡煞庄子的正是鹏之逍遥,鲲在昏暗黝黑的北海化作的冲天直上的鹏,是大气吉祥之物,更是自由的图腾。他振翅而飞,翼翅垂天,实虚相生,其豪景可想而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鹏才是真正无需依托外物而臻至高处的意象,这也是一种庄子理想的得道境界——置身于生息中一无牵挂、二无沾染,身之所在,心之所在。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 庄子是真正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用其华丽而极富想象力的语言风格,描绘了尧诚恳地想要让位于子由时的思想,将自然现象化作一个意象,将圣人比作“日月”和“时雨”。其文字之精炼,拿捏之精当,意蕴之深广,已让人赞许不已。可惜庄子也如子由,志不在“日月”和“时雨”,他更愿用一片拳拳之心传播自己的道家主张,同时秉持自己的“逍遥”。正如当时面对大夫“以境内累”的请求,身无一物的他会淡然的说:“吾将曳尾于途中。”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是本章的又一大意象,鼠和小鸟好比当时的凡夫俗子,芸芸众生,他们只需要温饱和安定。圣人本属于思想的救赎者,并非属于世俗的繁芜丛杂。既然无人渴望思想的升华,何必劳烦圣人如他过问俗世,扰乱自身的清修呢?
“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姑射是《山海经》中曾经记载的神山;姑射神人,是庄子《逍遥游》中又一意象。庄周所处的当时,社会异化现象严重,追名逐利动荡纷乱已经是明显的事实。他以姑射神人自喻,空有仙道而无法修炼,空有一腔热血无处存放,只好在众人仰望之处作漠然状,也是他本身的无奈。“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明为劝谏,实为喻己。庄子所以离世而居,不问世事,宁愿做世人心灵的救赎,宁愿以自己的呼号拯救世事的靡靡之音,一方面庄子深知自己的才华和道德虽清高,但由于个人的渺小和客观事物的局限性,当朝为相并无益于社会现状;另一方面可以说相比于治理社会,庄子自有更高的境界追求,得志与得道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庄子矛盾的悲悯之心和避世情怀事实上是辨证唯物主义观的一种对立和统一。
庄子作为一位公认的哲学家,抛开他的“意象主义”不谈,其哲学观念和思想仍存在矛盾之处。一方面,他阐释“齐物论”,“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此则唯物。另一方面,他极言“不为形役”、“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此则唯心。
于是我们可以为他创生一个“唯道主义”——他的思想应介于二者之间,作为二者皆存的一种共生的思想。
庄子是真正的大者,他不是陶渊明,借花衬托自己的高洁志向。他不是青莲居士,借月寄托自己的伟大幻想。庄子是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他从万物中发现道理和规律,从虫鱼鸟兽中自得其乐,用大河浩荡一般的思想见解神游于天地之间,无需修炼,自入无剑胜有剑之境。
庄子的很多思想都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性,与西方的哲学理论彼此照应。“朝菌不知晦,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诠释了相对论的奥妙。“民湿寝则腰疾偏死,䲡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又隐含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庄子的思想,更不仅仅在于此。
读庄子,可以励志。“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从求学的角度来说,若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便无法负载起远大的志向,也难以超越前人的著作和理论,一知半解则更会将自身束缚在前人的条框之中,难以摆脱。
读庄子,可以明理。“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讲出了役物的真谛,也诠释了庄子的人生观。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人身上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可见万物的价值并不绝对,而是取决于驾驭这种物的人。役之有道,则可以实现其价值。
读庄子,可以修身。“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周与惠子的智驳,点明了为人的实质和精髓,即使无益于社会,能做到无害于他人如樗木斄牛,也胜过了有用却害人害己的狸狌。万物的价值并不能依据其用处而草率论断,先要明确利弊,然后才能确立其价值。克己,坚忍,至善应该成为每个人处事的原则。
读庄子,可以养性。“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当惠子直刺庄子的道理大而无用如同朽木,庄子从容应对:顺其自然,任由其发展,胜过追名逐利,终日惶惶不安。
读庄子,可以忘忧。“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庄子启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何必自寻烦恼呢?换一种方式,则变悲观为乐观,变消极为积极。庄子是一个具有坚定信仰的人,即便是为自己选择了一种避退的生活方式,避退并非逃避。他不是冷漠,只是不忍。
正如清代学者胡文英所言:“庄子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洞明世事,所以看穿世间的纷繁复杂。所以知晓了在他所处的年代他的思想并不会引起社会的进步。他渴望用赤子之心唤醒沉睡的社会,但面对人世间种种愚昧与罪恶,他只好藏起一颗悲悯的心,投身于修道之路。不是社会弃了他,而是他弃了社会。
读庄子,是一种享受。如今,我宁愿翻阅厚厚的古文大辞典,唤醒沉睡多年的南华真人,怀着欧阳修的“形役之悲”亲身领会《南华经》中的微言大义,寻求片刻的超脱。我不会去拜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毕竟国学自有他的文学性和哲理性,古文的精妙和寓言的深意是西方哲学理论难以涉及的。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二班
李竹
2008年11月18日
参考文献:沈善增《还吾庄子》
庄子 《内篇·逍遥游》
庄子——百度国学
庄子文化www.zhuangz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