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林子容:平静的叙述里凝聚着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2022-05-29 06:03:51)
标签:
北野评论爱情 |
分类: 转载 |
平静的叙述里凝聚着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林子容系列文章阅读散记
北野
一
阅读林子容的文章,让人容易想起关于“平民文学”的一些审美理念。
早在1919年初,周作人就提出了“平民文学”的概念。指出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真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见周作人《平民文学》,原载《每周评论》1919年第五期)。2001年11月,莫言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进行的题为《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的演讲中,重申周作人“平民文学”的创作理念,进一步提出了平民文学的审美建构,总结出了以平民的视角、平民的语言、平民的故事等为核心内容的平民文学的创作规律。(全文见《当代文学评论》2002年第二期),令人遗憾的是,莫言那时候的创作体验与感悟中潜隐起来的文学意识和观念似乎并未能更大范围地引起文学界的关注。所以,十年后,即2012年10月瑞典文学院以“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理由,将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中国作家时,就有论者认为这是中华平民文学走向世界的曙光,是“平民文学”的伟大胜利。
林子容不是专业作家,林子容也不会去研究什么“平民文学”的理论主张。但是,林子容的文章,确也具备了“平民文学”的主要特征。林子容的文章没有跌宕起伏、错杂离奇的生活情节,没有轰轰烈烈、惊悚曲折的感情经历,没有佶屈聱牙、似庄亦谐的复杂辞句,其系列文章却能通过朴实的生活细节,朴素的生活场景,在习见的熟识的家庭琐事的叙写中,寄寓了普通的人间的同样挚深的个人情感,描摹出同样能剌痛读者双眼的典型的生活景观。可以说,林子容的文章,就是从“平民的视角”出发,运用朴素的为人所习见的“平民的语言”,写出了普通的平民自己进行过的如火如荼的悲喜与共的故事。这种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真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的文章,也可视为“平民文学”理论主张的一种尝试与成功。
难能可贵的是,林子容就是以通俗的平实的白话语体描写普通大众正在进行着的生活情绪及真实情状的过程中,在平凡朴实的文字叙述里的洋溢着的一股浓烈的爱与伤痛的主观情绪,令人明显地感觉到平静的叙述里奔涌着思想感情的惊涛骇浪,平静的叙述里凝聚着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二
2011年12月19日,林子容在新浪博客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我和我的家人》,开始了极富个人特征的文学写作。而后陆续发表了《我和我的英语学校》《加勒比海之旅》《小郑啊,小郑
》《一串名单 》《土拨鼠说:春天快到了》等,从这些文章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绪是宁静的平和的,写作也是一般的可有可无的爱好而已。至2012年2月13
日,林子容发布了《永远的情人:我们的两人世界》,似乎她压抑已久的伤痛与思念的情感涟漪开始波动了起来。七天后,林子容在博客里转载了作家张嘉丽的散文《美好的往事慢慢涌上心头》,似乎是受到张嘉丽散文的启迪和感染,一月后,林子容写出了最能体现其艺术特色的系列文章《教我如何不想你》中的第一篇,开始段落中有这样的句子,“那纯真美丽的青春画卷在我的眼前慢慢地舒展开来……”,开始选择平实的平静的叙述语言,将久贮于胸的一段不同寻常的思念之情袒露在所有的读者朋友面前。而后,一发而不可收,《教我如何不想你》一连八篇,平静、真实、亲切、赤诚地描述了她和张俊侯的感情往事。作者始终选用不文不火的叙事语言,带着娓娓絮语的亲切与柔和,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情、深爱、怀念和感恩。
阅读《教我如何不想你》系列博文,读者会惊讶于作者的那种强烈而不失端凝、精美而不失自然、热烈而不失冷静,挚深而不失凄伤的文字风格。浅语有味,淡语有致,豪华落尽见真淳,不事雕饰却现大家风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主张,真景物自然描述,真感情赤诚袒露,亦艺术之真境也。林子容的八篇《教我如何不想你》,再加上《我用了整整一年与他告别
三
作家芗子为张俊候写了纪念文章《最眷恋的一棵树》,香港作家东瑞在文后发了很长的一段评论——
初识林子容老师,就从此篇开始。如今经过这里,望见那棵红得动人的树,像看到岁月里聪明智慧的人,不禁又被吸引,重读几遍。就是那句“我亲爱的丈夫张俊侯,就长眠在这里……”当时强烈地吸引了我,那么平静的诉说,却有吸引力,引导我走进林老师的内心、故事和生活。今天我惊觉当时没有留言,但我开始了8篇的阅读。终于被林老师的文字和感情征服了。尽管读过不少名著,《这棵树》超越了生死的高层次和高境界,是那样牵动人心。那是因为林老师爱张老师爱得很深,选择了积极充实的生活,让他平静安心,那是更深刻的爱。好文章都是因为真情,情之所至,文采就在其中;读文真的就是读人。林老师真的化悲痛为力量,给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力量。(见《芗子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b3a260101hv7h.html)
上述评论中,香港作家东瑞认为的“平静的诉说”却有吸引力,引导读者走进人物的内心、故事和生活,从而被作者的文字和情感经历所折服。可以说,这样的评价从根本上揭示了林子容文章的艺术特点。其实,平静地叙述不是无意识的自言自语,而要体现出事件脉络意义和简约精微的艺术价值。如果没有了上面所说的意义和价值,无论什么人、什么时候的写作都不能上升到文学和艺术的层级。荷兰籍学者、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名誉主席杜威·佛克马认为,“文学把对于过去的纷乱的记忆塑造成某种特定的形式,这样的文学形式是令人信服的,又是令人难以忘却的。文学之所以具有某种至关重要的社会功能,是因为它不同于历史和新闻报道”(见《佛克马谈对第15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的思考》,载《文艺报》1997年12月2日)。林子容的文章里,平静地叙述没有流于琐屑的回忆和庸俗地纪事,而是有选择、有取舍、有创见、有典型地回忆和叙写。作者萃取人物成长的重要经历和重要阶段里的典型事件,通过“食堂初见”“宿舍回访”“积极分子事件”“知青返城”“结婚生子”“双双高考”“大学生活”“为人师表”“为人父母”“病中琐事”等情节,精当而又全面地再现了人物的整体思想风貌。在林子容的平静的叙述中,事件脉络意义和简约精微的艺术价值穷显毕肖,而贯穿于平静叙述里的温暖人心的画面、生动鲜活的细节,更是构成了文章所特有的激荡心灵的情感共鸣性和艺术感染力。
四
阅读林子容的文章,就会发现,其平静的叙述过程中人物的思想品德跃然纸上。在“食堂初见”和“宿舍回访”的两个故事中,读者就会极分明的感受到张俊侯乐于助人、大气率真的性格特点和林子容自己平和乐观、幽默睿智的形象特征。在“知青返城”“结婚生子”“双双高考”等情节的描述中,人物双方的高尚、纯粹以及心底无私的思想品德真实感人。在《一串名单》中,作者写道,张俊侯逝世之后,为了不让婆婆知道,就安排亲戚、朋友、同学和同事等人经常登门看望老人家。她每次给家里打电话,婆婆都会叫我等一等,她要拿笔记本念一些人的名字。原来,婆婆将所有登门看往她的人所作的事及所带的东西都予以纪录了。比如“李荆痕老师送一盆鲜花。楼下摩托车棚的管车人阿春,送一只鸭子和香蕉。俊侯的同学吴素纯,送一大罐花生油,芝麻糊”,闻听这一些可爱的人名时,“电话的那头兴致勃勃,电话的这头,我早已哽咽,泪湿满襟。”这样的叙述文字中,婆婆的慈祥善良、谨严细致、感恩达观的人物形象就立体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又如,在《小郑啊,小郑》中,作者写道从张俊侯到加拿大治病疗养开始,学校的司机小郑就自告奋勇地把原来定给校长的几份报纸直接送到俊侯家里。为了不让小郑再劳累,林子容提前交代亲戚为奶奶就近订了2012年度的报纸。令人想不到的是小郑赶在了子容的前面特地请示学校领导,硬是为已故的张校长续订了2012年度的报纸,并说要让老奶奶不起疑心,要继续送报!小郑这个小伙子的善良、真诚、深情、挚爱和无私的形象就跃然于纸面。平静的叙述里,既有细节流动的真实,又有人物活动的鲜活的影子。特别是《教我如何不想你》的系列文章中,平静的叙述里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情趣和爱情的气氛,真实地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风貌。
杜威·佛克马认为“文学之所以具有某种至关重要的社会功能,是因为它不同于历史和新闻报道”,但是,文学作品又实在也不能脱离人物生活的历史背景而独兀的凸现人物的生活情状。从这一个意义上讲,文学作品又何尝不是特定的历史时代里的人民生活情绪的真实记载?不能不说,林子容和张俊侯最富才华和最富创造的一段岁月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荒唐岁月中度过的。作者对这段岁月的描述也是客观和冷静的。在“积极分子事件”的叙写中,中学时期的林子容因为作文而受到批判,要是当时她能批评一下最敬爱的语文老师,说不定会讨好红卫兵而减少对自己的批判呢。为此,林子容坚定的写道:“我不能,也没有那么做!此时此刻,我的口气居然有点英雄气概。从俊侯温柔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赞许。”面对“家庭出身不好”而影响个人前途命运时,他们“在一起没有催化仇恨,没有感叹命运,没有抨击自己的家庭。只是对这些父辈们做了客观的评价”,并且约定,“要勇敢地面对挫折,面对人生,面对生活,面对人性的弱点,面对疯狂的年代。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彼此相爱,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这样叙述,自然而然的将人物的爱情生活打上特定的时代烙印,又真实自然的表现了人物直面现实、坚守信仰的奋斗精神。时穷节乃见,越是荒诞和恶劣的生活环境里,越能彰显出人物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灵魂。作者平静的叙述“积极分子事件”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平静的叙述“知青返城”“结婚生子”“双双高考”等特定历史时期人物的抉择和生活经历,无一褒词而敬誉之情溢于言表,人物双方在相爱的过程中的高尚、纯粹以及豁达无私的精神特质就形象丰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读者对人物的品质生发出由衷地赞叹和品赏之感。“文学是什么?文学必须是真爱。多事的年代,不能磨灭真爱,也就能催生真爱的作家”。博友龙溪思维对林子容文章寥寥数语的评价,倒成了关于林子容文章特色的真知灼见。
五
弘扬爱情、相信爱情、讴歌爱情是林子容系列文章中的永恒主题。仿佛最深的江河没有波浪,最深的感情也就没有了呐唤和泪水。所以,林子容也找到了最适合对人类神圣和伟大的爱情主题的发掘和表达方式,那就是选择深婉的倾诉和平静的叙述。但是,深婉的倾诉和平静的叙述里,内蕴着一股痛彻心肺的思念和刻骨铭心的呼唤,这种思念和呼唤就凝聚成了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阅读文章时洋溢的涌动的泪意,会使更多的读者愿意面对林子容和张俊侯以及他们创造的爱情故事,似乎沉潜的感动不能完全表达对这对恋人及其神圣爱情的敬意和祝福,有许多读者就在文章后面写下了真挚而深刻的评价与留言。笔者阅读《来看看我,那怕只有一分钟》的文章时,就读得很慢很慢,读后仍在悲恸的心意里沉思良久,然后感念,林子容的文章使俊候先生的生命精神得以恒久长存,他们平凡的爱情故事也成为千古经典的传奇!杜甫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便道出了此中真意。
最能感动人心的爱情,其实就是朴素生活中的相濡以沫的真情实意。林子容平静叙述了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琐屑的画面。有一次,好朋友小陈从外地来看望,张俊侯在厨房里做春卷,林子容陪客人喝茶,在客人喝茶的间隙里,“我独自溜进厨房,我正张着嘴,咬着俊侯手里捏着的春卷呢,小陈猛地进厨房来了,说我也要尝一尝”。这样的叙述极富生活情趣,浓浓的爱意和生动的生活场景交织在一起,令人捧腹之余顿生亲切熟稔之感。作者写道,自己喜欢吃白切鸡,和朋友聚餐时,张俊侯总是很诚恳地说“来一盘‘白切鸡’吧”,然后很无辜地加上一句:“子容很喜欢”。“有时,还会伸手,把那盘白切鸡挪到我跟前来,从来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所有这些叙述,都是生活中最不经意的细节,因为浸透了浓浓的爱意,有一种看似平淡而又从心底里温暖感动的细节真实。有的平静的叙述文字,往往营造出一种悠远空灵的意境,具有感染人心的艺术魅力。如作者写自己送别张俊侯去福州求学的那个场景,“汽笛长鸣,火车车轮开始转动了,你在窗口频频向我挥手,你那深情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过我。火车渐去渐远,你越变越小,直至看不见你了,我依然呆呆地站着不动……”(《教我如何不想你(四)》),这样的文字,让人容易想起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古典清丽的空灵意境。又如——
喜欢我们之间的相互等候。无论是你,是我,无论上班或外出,只要先到家的那个人,必然会时不时地在窗口张望,见到对方的身影时,立刻奔下楼去迎接。等候对方,我们从不用手机联系,那种没有手机的等候别有一番风味,是更诚心诚意吗?当然,我等候你的时候居多,尤其是最近几年,我退休了,你还在上班。我们的家政工秀花常常说,她看了很多电视剧,从来也没看过像我们这样互相等候的镜头。她很受感动,也很有兴趣地参与进来。每当秀花接到你快回来的电话后,她就会站在我们家餐厅的东面窗前,紧盯着住宅小区的大门。“林老师,张老师的小车进小区了!”秀花冲着我喊着,她紧接着进厨房着手炒青菜,我立刻下楼等候你。你来了!我们的目光接触的那瞬间,双方都有久别重逢的惊喜。尽管你进家门后,我们将在一起厮守十来个小时,直至你第二天上班;但你从来也不曾阻止我下楼来接你,你是迫切期盼着的!是啊,我们都有恨不得早一秒钟见面的冲动,我们的热恋没有终点。所以,这种等候,就是必然的了。等来了你,我们一起上楼,或牵手,或搭肩,五层楼的楼梯走起来是那么的轻松。(《教我如何不想你(七)》)
这段文字作者描写了夫妻之间相互等候的一个普通情节,却写得生动有趣,扣人心弦。先是写家政工秀花“紧盯着小区大门”“冲着我喊”“进厨房着手炒菜”的一连串活动场景,接着写林子容“立刻下楼等候你。你来了!我们的目光接触的那瞬间,双方都有久别重逢的惊喜。”整段文字用词简约而生动精炼,情节逼真,场景质朴感人。“我们都有恨不得早一秒钟见面的冲动,我们的热恋没有终点”,作者恰到好处地加进去了议论和抒情文字,因为有上面的鲜活生动的生活细节,所以,这样的议论和抒情文字就显得顺达自然,毫无生涩、做作和空洞之感。逼真的生活场景的再现和真挚的议论抒情文字相结合,人物的爱情经历和爱情感觉才带给读者一种真实、厚重和博约的感动。
六
由此可见,林子容文章中平静叙述的语体文本,升华了平民的爱情意义,定格了人间爱情的纯粹珍贵的精典画面。林子容笔下夫妻之间的这种自然而然的爱情,这种感人挚深的爱情,源于心灵的自然呈露,源于高贵人性的本能体现,源于相互砥砺交融而形成的一种彼此信任的心灵皈依。在上面的评论文字的引用材料中,如果说“车站送别”是偶有的生活细节,而“相互等候”却是经年累月里一对普通夫妻间固定的生活场景。经年累月,一对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夫妻“只要先到家的那个人,必然会时不时地在窗口张望,见到对方的身影时,立刻奔下楼去迎接。”这样的情节,这样的感动场景,即使没有生花的妙笔,没有斐然的文采,只需要本色直白的“依照生活的本来样子”去叙述就可抵达高妙的艺术至境。王安石评价张籍之诗有“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诗句,大可用来评价林子容的爱情和她的平静叙述的文字。
林子容文章中平静的叙述,不事渲染的感情表露,以无声无息的细节堆叠来完成作品主题的表达方式,令人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看过的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影片中大片大片地呈现一望无际的黄土坡。没有音乐,没有声息,偶尔出现的几个人影和小树,更加表现了这块土地的荒凉。但《黄土地》的每个场景和细节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土地的厚重之感,影片对于民族性格的反思和对民族生命力的唤醒主题却令人震颤。无独有偶,香港作家东瑞在提到林子容的文章时,也提到了电影镜头般的叙事方式——
当年喜欢韩国电影《八月照相馆》,里面的爱情是沉默对望,不需要语言,叫我很感动。这一篇,由树的视角到喜欢树,以及对墓园环境的描述和联想……林老师将对生命的思考说得淋漓尽致,把人生和大自然的关系深入浅出地道破,完全超越了生死,字里行间都是对另一半的深爱,为了让张老师安心平静,林老师选择了积极;尽管读了那么多名著,这样高境界的散文我还是首次读到。再一次被感动。读文,读到那么好的人,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吸取。芗子先生写得美丽深刻精彩,对树的诠释解读,也就是对林子容老师人品的准确分析和赞美。因为令人感动的积极生活取态,林老师获得大家的敬爱,成为我们的标准人版。她也以自己的八篇深刻美文以及一系列博文,反驳世上没有真正爱情的说法。论八篇,林老师虽然是教物理的,写出来的确比文学家还文学!真情,是文学生命之一。(见《芗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b3a260101hv7h.html)
香港作家东瑞认为,林老师对张老师的深刻思念,不着明显的诉说但贯穿了全文。使人想起当年喜欢韩国的《八月照相馆》,也是那样的沉静。写的是爱情,但没有太多对白,只是对望的沉默,印象始终不灭,大大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学创作。这就是文学创作中相反相成的艺术规律,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繁华散尽,本色毕肖。越是错采华丽的语言越给人以无病呻吟的空虚之感,而林子容笔下那没有眼泪的思念和平静的叙述才是最深刻的也成为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究其原因,真境界真感情是文章留传后世的必要途径。情之所至,文采就在其中。林子容在平静的叙述中完成了自己心理调适和人格升华的艰难过程,系列文章中看不到作者挚重的悲伤和沉郁的愁闷,这些悲伤和愁闷已经化为积极的人生追求和自信昂扬的人生元素了,留给读者的只是对岁月、对生活、对生命和对爱情的思考和启迪。
七
平静的叙述文字,就构成了林子容的文章质朴诚实的写作风格,其本色而富于表现力的文字追求突破了无端的“煽情”和“滥情”为主流的文学模式。读过文章才会知道,有着纤弱而美好心灵的林子容谦称自己的文字平凡,却能够写出表现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爱情真意的文字,没有一颗金子般赤诚的心灵,仅有文字的排列组合怎么能成就这一系列的打动人心的精采纷呈的文字呢?因为灵魂与血液里浸透了爱情,林子容笔下的爱情故事才成了千古绝版。文章中看似平静叙述的文字,而大多语句本身的艺术张力实在太强,让人在阅读中忘记了自已和身外的一切,仿佛面前只是一片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的思念营造出的精纯别致的精神世界。相信爱情,赞美爱情,歌颂真实、自由、崇高且富于诗情画意的人性,就是林子容文章的意义所在。平静的叙述文字也使积极乐观、顽强不息的生命精神得以永恒传承。在林子容的文章中,虽然品德高尚的教育家张俊侯先生离去了,但因了林子容的深情文字而达到了美丽永恒,也使张俊侯先生的高贵精神品质实现了永传后世和永垂不朽。更叫人感动的是林子容文章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敬仰爱情和热爱生命的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其回忆爱情的甜蜜感受,用语天然纯净,意境美好;而叙写生离死别的现实生活,则安顺天命,直面人生,没有一丝一毫的消极和颓唐,有的只是永无止息的顽强生活与不断进取的精神姿态。我们相信,林子容文章中平静叙述里凝聚着惊心动魂的艺术力量,定能将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坚守爱情、崇尚美好、奋进不息、顽强拼搏的积极珍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后世且发扬光大!
(全文约8000字)
北野老师的博文将林子容老师与张俊侯老师的爱情美好升华,给人留下来久久的回忆。我也认真读过林老师的博客博文,可惜只能是直白地表达,没有您这样用心投入。您的深情,您的多才,我深深懂得!
2月3日
您说过您读的很慢,我也不知道到底多慢,但您是彻底明朗地读懂了林老师,由此可以断定您的锦缎心肠。我去您的空间看了,读了一篇短文,希望您多指导。博客世界,您的认真,将会赢得真诚朋友!
2月3日
我想做真人,写真爱,我在我的博客上写我与张俊侯的爱情故事,抒发我的真情感。
我很庆幸自己的博客能迎来您这位读者,我尊贵的朋友!是您让我和张俊侯的爱情故事得以升华。我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刻地感受到文字的魅力;通过您的文字,我的系列博文变得更有意义了,同时也让我的张俊侯愈加鲜
2月3日
质朴纯真,坚贞不移的爱情
2月3日
北野先生从“平民文学”说开,具体评议子容的博文,洋洋洒洒几千字,让我们重温子容的系列博文,再次为子容的系列博文所感动。北野先生的评论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林子容的文章使俊候先生的生命精神得以恒久长存,他们平凡的爱情故事也成为千古经典的传奇”!
有力度有厚度的评论,赞赏北野先生佳作
2月5日
“因为欣赏而爱,因为爱更加欣赏。这样的爱,没有让爱情流于平俗,话题不是只有柴米油盐的唯一,也没有让爱成为负累,而是在共同的追求中让每天充满新鲜的趣味。拥有着来自伴侣平常日子的点滴的关怀,彼此却又如情人般痴迷地爱恋,这就是子容大姐和她爱人的童话般的世界,也是所有相爱的人的最高境界。”这是我《童话》里的句子。子容姐说:“小菁是第一个把关于我和张俊侯的故事写成博文发表的人(题为《童话》),因为有小菁的《童话》,我的系列博文才有了童话般的境界。”我从子容姐系列文字里,的确看到了童话中白马王子和他的爱侣间深深的眷护和疼惜。是童话,也是千古经典的传奇!那是人生难得的珍品——它告诉人们:所有动人的事,动人的文,都是永存的。
因为爱人的离去,子容姐的心里原本空落无依,爱情使她有了文才。她用文字寄托爱心,而后从思念的恸怅中走出来,从而获得幸福和愉悦的生命。因为她的爱和文字,他们获得了永恒。文字,能拯救人的灵魂。文字和爱相结合,即可延续人的生命。俊侯先生虽然故去,却因子容姐的文字而生命永存!“远行时,他唯一能带走的就是这些曾经的经历。而我,用文字将其永远珍藏。”
42分钟前回复(0)
朴素的就是最美的。“阅读林子容的文章,让人容易想起关于‘平民文学’的一些审美理念”。这里面包含着作者作为一个文史论者的学养和学术自觉性,即对于一些特点或规律性的东西,一般人也许只是笼统地感觉到,你却能明晰地感觉到。或者一般人感觉到却不能表述,你却能自圓其说,令人信服。这就是学术自觉性。“林子容找到了最适合对人类神圣和伟大的爱情主题的发掘与表达方式,那就是选择深婉的倾诉和平静的叙述。但是,深婉的倾诉和平静的叙述里,内蕴着一股痛彻心肺的思念和刻骨铭心的呼唤,这种思念和呼唤就凝聚成了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这也正如以平老师所说,“美就是生活”,子容姐在领悟人生、领悟爱情、领悟生活上,获得了美学的普遍价值,展示了真和美的亮色。带着生活的逻辑力量,也就具有了普遍的鉴赏意义。这篇文章对子容大姐的肯定和赞美写得那么合情合理,论点、论据那么明晰有力,体现了此类评论性文章固有的学术性、专业性、严谨和严肃特性。也因此获得子容姐的感激赞许:我反反复复阅读了北野先生的这篇文章,读出了他在创作过程中花费的心血和时间,更读出了他的深深的情意。
42分钟前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