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皮影加入到“民族文化进校园”引起各界媒体的关注!

(2009-03-24 10:28:07)
标签:

龙在天皮影

民族文化进校园

新京报

京华时报

北京日报

人民日报

文化

皮影加入到“民族文化进校园”引起各界媒体的关注!    

    随着龙在天皮影艺术团加入到“千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当中后,得到了各界媒体的关注与支持,纷纷前来报道此事,相信通过大家的推广与传播,皮影戏将会得到各学校及学生们的喜爱! 谢谢你们!

              新京报:皮影戏进校园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2日02:55  新京报

  

皮影戏进校园

 

  昨日,中华皮影文化城,灾区孩子体验皮影道具。昨日,由海淀区中华皮影文化城举办的“千场皮影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龟鹤斗、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皮影节目昨起免费对学生表演。启动仪式上,在海淀区外国语实验学校读书的近百名四川灾区学生,观看了精彩的皮影表演。

  本报记者 浦峰 蒋彦鑫 摄影报道

京华时报:演皮影戏
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_tpk/2009-03/22/%E6%A8%A1%E7%89%88.files/blank.gif
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_tpk/2009-03/22/%E6%A8%A1%E7%89%88.files/blank.gif
北京频道 ( 2009-03-22 10:14:22) 稿件来源:京华时报

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_tpk/2009-03/22/xin_393030622102360920271.jpg

    昨天(3月21日),来自海淀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们在海淀中华皮影文化城和专业皮影演员们一起学习演皮影戏。

人间有大爱,文化献真情,皮影艺人是贫穷的,但皮影艺术本身是祖先留下的巨大财富。希望通过皮影的演出,表达皮影艺人们的一份关爱,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笑声,更希望通过欣赏皮影艺术,能够让孩子们学习到皮影艺术在传承过程中表现出的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主义精神。同时我们也相信,大家的共同努力,可以让全社会都意识到保护和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北京青年报:地震灾区孩子观看皮影表演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李华良 (09/03/22 06:11)

 

http://bjyouth.ynet.com/img.db?49682217+s(300)■孩子们排演皮影戏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本报报道昨天,在圆明园南门附近,北京龙在天皮影剧团为100多名四川地震灾区的孩子表演了皮影《三打白骨精》,“龙在天”将走进校园,为孩子们表演千场皮影戏。

  昨天上午,在北京海淀外国语学校学习的100多名四川地震灾区孩子深深被皮影戏吸引,他们不时被戏中人物的话语逗笑,更是对皮影的表演产生浓厚兴趣,在专业演员指导下,三名灾区孩子一起排演了帮一位老人过马路的短片,孩子们操作尽管不熟练,但完成以后个个兴奋地说“我也能演皮影了!”“太有意思了!”“非常好玩。”

北京日报:本市“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新增皮影演出


http://www.qianlong.com/2009-03-23 09:42:05千龙网

  北京日报讯(记者李洋)21日,在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就读的百余位四川灾区中小学生,在圆明园南门附近的中华皮影文化城免费观看了两场传统皮影表演。这标志着本市“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又多了一个让孩子们喜欢的类别——皮影。

  虽然在电视上都看过皮影,但现场看演出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还是第一次。演出进行当中,舞台右侧的电视屏幕还实时播放后台的操作实况,这让孩子们非常高兴。演出间歇,几个孩子还跑到展览区,偷偷操作墙上挂着的皮影。

  海淀区文委会副主任王强介绍,经市委宣传部批准和市教委同意,把皮影表演列入2009年“民族文化进校园”表演项目是海淀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尝试。

 

人民日报海外版:来来来,算笔账
2009年3月24日 09:33 选稿:陆霖霖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杨凯  


  周末,去看了一次皮影戏。圆明园的南门旁边,一处名叫“中华皮影文化城”的所在,规模不大,但在皮影戏这块暮色深沉的领域中,也许又不算小。因为是一场“皮影戏走进校园”的活动,所以这天来看演出的主要是一所小学的孩子们,大概百十个。这也是皮影文化城目前演出厅的客容量。
  我是因为写了篇名叫《假如皮影戏是只股票》的文章,被主办方叫去参加活动的。创办人也是投资人的L先生大概觉得和我有共同语言,于是很客气地请我看场戏。其实,对于皮影戏,我只是外行。不过,我倒是有点好奇,这位老兄怎么会愿意把钱投到皮影戏这个行当里来?要知道,这是一个很多剧团、戏院以及草台班子都已经过不下去了的时代,您真的有这份逆市而上的能耐吗?如果有,那不仅你老兄招财进宝,且对于皮影戏的保护和发展也算是找到了一条不错的路;如果没有,保护发展文化遗产的良好愿望且不去说,自己那点本钱恐怕也要变成炮灰。这笔账您算过没有?

  于是,我听到了如下的观点:

  第一,“我对皮影戏有爱好,小时候看过皮影戏,现在觉得这东西要是没有了,实在可惜,所以我要做这个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此话似曾相识,有一次我在福建听一位台商讲过另一句话:千金难买心头爽。选择哪个项目进行投资、发展,有很多标准,除了利润的标准,也有兴趣的因素,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选择投资皮影戏这个行当。

  第二,“一年多做下来,至少没有赔钱,还赚到些‘吆喝’。”此非虚言,他手下有一个“袖珍人皮影艺术团”,如今已经声名在外;政府有关部门也很支持,给他们的演出提供不少的方便。

  第三,“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L先生分析过“市场”,目前该领域没什么竞争,唯一要做的是“创造”自己的观众,老人和小孩愿意看,但是消费能力不够,难的是把“白领”观众请进剧场,我心想这点确实挺难,不过有信心不是件坏事。他也分析过“产品”,除了动态的演出,还有静态的工艺品,如果能够和旅游结合起来,这两类“产品”都会有一定的卖点。

  这笔账算下来,让我觉得L先生是个有想法的人,而且这个想法挺打动人,至少很打动我这个习惯以记者身份冷眼旁观的人。保护像皮影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光靠政府确实杯水车薪,不少专家学者呼吁社会力量的参与,但是,社会上的资金毕竟需要一定的回报,你说它是“无利不起早”也可以,于是往往这些热情的呼吁最终变得不了了之。如果L先生这笔账算得足够现实,那可以说是一条很不错的路子,社会资金能够得到“钱景”,皮影戏艺术也能得到传续和发展的“前景”,自然是“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喽。

  说到“算账”,还想到两件事情。一件是说皮影戏的一些老艺人,相互之间有门户之见,彼此不见面,不同台,年纪大了依然如此,看来这陈年的旧账是不好算一些;另一件是关于“袖珍人皮影艺术团”,他们的团长吴小莉谈起当年劝袖珍人朋友们出山学皮影戏时,很多人都不太愿意,觉得皮影戏是在幕后,又没有唱歌、演戏来得名头响亮,她就算一笔账给这些人看,每个行当里,都有台前和幕后,干好了可以串行,总比呆在山窝窝里干吃饭强。现在看来,她这笔账算对了,袖珍人皮影艺术团现在拥有了一个很不错的发展前景,他们表演的皮影戏,就我所看到的《鹤与龟》、《三打白骨精》而言,已经颇有几分韵味,也赢得了来看戏的孩子们的欢迎。

  其实,很多时候那些模模糊糊的“常识”并不可靠。比如我们似乎习惯了认为文化遗产都是过时了的无人问津的玩艺儿,认为学了这些手艺一定没有用,等等。可是,如果有人真的像L先生、吴小莉那样把账算一算,恐怕这些“常识”就有了“成见”的色彩。抛开这些“成见”,盘算盘算,是不是可以投资这个行业;考虑考虑,是不是可以投身这个行当。认真思考的人多了,大到国家的文化产业、遗产保护,小到个人的饭碗、前途,未见得不能开创“双赢”的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