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前技术年代的人们不会知道什么是“此刻”,他们生活在“往昔”之中。
直播的年代冷落了记忆
文/张斌璐
从黑格尔以来,“死不死”一直是个问题。“历史死了”、“宗教死了”、“哲学死了”、“文学死了”、“作者死了”……关于死亡的信息接连不断地传向人间,但与此相伴的,又有着各种宣布其非但不死,且将永生的消息。在20世纪,学院里的理论家们常常为这些传统语词的死或者活而争辩不休,然而到了现在,这些问题及其争辩仿佛也已经逐渐消亡。偶尔,在大学里会传来一两声关于这些问题的轻微回声,随后便是长久的静默,像是一同静悄悄地死了。
无论你现在宣布什么死了,或者什么尚未死,这都显得是一个过时的老套话题。人们不关心死活,这是一个“直播”的时代,人们把视角转向当下,关心着此时此刻的真正瞬间。只有在当下的技术之下,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此刻”。属于前技术年代的人们不会知道什么是“此刻”,他们生活在“往昔”之中,他们共享的是属于往昔的岁月,属于往昔的经验和时间。
过去的人类在技术的局限之下,他们的历史形象都是一群围在火堆边取暖的人,等候某个远来的人传来遥远的故事。个人的当下经验对于过去的人来说,始终是孤独而难以分享的,因而他们必须诉诸语言诉诸记忆,通过各种陈述来复制自己的往昔瞬间。这样一来,我们的图书馆里卷帙浩繁,每一本书就像一座座记忆的墓碑,充满了人们对于往昔的追忆。
在这种追忆中,我们看到人类对于时间的追逐。人类的技术革新始终指向着对于当下的迅捷把握,“现在”这个语词究竟指向哪里?2001年9月11日,发生于美国的恐怖袭击事件是传媒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事件发生后,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发布信息,依靠互联网迅捷传向世界。人类开始发现,属于“当下”的共同体逐渐形成了。
到了2015年11月13日,恐怖袭击发生于巴黎街头,惨剧在那里持续,而其他地方的人们通过公众平台听到了受害者的惨叫,也听到了凶手的死亡枪声。当这些声音响起的瞬间,身处其他地方的人们同样为之颤抖。在现代技术里,人们确切地知道了“现在”的存在,用身体体察到了一个不再孤独的当下,时间在时间里发生着快速的变化。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各种视频和照片在取代着网站上的文字部分,而各种直播的形态也在逐渐代替着视频和照片。假如记忆是为了捕捉当下,那么现在需要记忆做什么?记忆正在依靠技术的形态直接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你需要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进行恒久的凝视吗?快打开手机,蒙娜丽莎正在那里对着你微笑。不必担心这个瞬间稍纵即逝,明天,依旧会有蒙娜丽莎面对你微笑,每一个微笑都来自当下,而不属于时间。
技术依旧在不断地追赶时间,从昨天追到今天,还要往明天挺进。像电影《黑客帝国》所预言的那样,人类的野心并不止于对当下的呈现,“明天”已经越来越成为问题,也已经越来越接近真实。时间已经破碎成了一个个当前瞬间的镜像,而在这些破碎的镜像之中,更隐藏着属于明天的秘密。至于在这些秘密中,究竟蕴含着是拯救还是毁灭呢?理论家们,又开始众说纷纭啦。
·文化符码·
张斌璐 文学博士,目前从事文化和文学批评。
http://cjrb.cjn.cn/html/2016-11/29/content_5575607.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