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即使江南人也深谙奶制品的加工,善于提炼牛奶,还善于用牛奶的提炼物制作美味零食。
说说醍醐
孟晖/文
“醍醐灌顶”是常用的成语。提到“醍醐”,大家或许会觉得很神秘。但是,如果说醍醐大致接近于澄清黄油——“清黄油”(英文为clarified butter),可能很多人都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吧,至少这几年热衷烘焙的女士们一定会意。
当然,醍醐与今日西餐中习惯用的清黄油还是有所区别,原因在于,提炼醍醐的“酥油”与西式黄油的工艺并不一样。廖启愉先生在《齐民要术校释》中解释道,中国传统中的“酥”就是酥油,也就是黄油,“又从英文butter译作‘白脱’”。不过,我国历史上制酥油的方法与西方一向有所区别。据维基百科的介绍,欧洲人是直接从生牛奶中分离出奶油,再将奶油加以搅打,由此析出的表层分离物被揉成压缩的固体,又经冷冻、加热融化、再冷冻的程序,制成大块成品,这便是黄油(butter)。但是,在中国,从《齐民要术》起,便是先把牛奶煮熟,揭取凝结的奶皮,再将这些奶皮在火上慢熬,提取酥油。廖先生也提到,酥的制法“与现在少数民族制黄油的传统方法基本相同”。
其实,明清时内地包括江南地区都熟悉造酥油的工艺。明人宋诩父子所编《竹屿山房杂部》中就记载了制酥过程,其中包括一种在当时很先进的分离奶油的办法:在一根木棍上横向安装一个或多个十字形木架,同时在木棍的上半部螺旋缠绕一条绳索。将这个木棍竖立在生牛奶中,由两个人分别握住绳索的两端,来回拉拽,牵引木棍快速转动,棍身上的十字架便如桨翼一样带动乳液旋荡,由此加速奶油与脱脂奶的分离。须知,这一简单设置已经体现了后世奶油分离机的基本原理。
值得注意的是,《竹屿山房杂部》中的制酥方法与前代不同,并非以奶皮为原料,而是直接使用从鲜牛奶中分离出的奶油。不知此一方法是否受到欧洲工艺的影响?不管怎样,该书的制酥一步乃是将奶油熬煮,撇去表面焦沫。相比之下,欧洲的制黄油工艺并没有煮奶油或煮奶皮这一环,所以中式“酥油”与欧式黄油始终有不同之处。
历代文献中都强调,“酥出醍醐”,也就是说,醍醐是酥进一步精炼的成果。元代文献《饮膳正要》中便记录,酥油是“牛乳中取浮凝,熬而为酥”,至于“醍醐油”,乃为“取上等酥油,约重千斤之上者,煎熬过,滤净,用大瓷缸贮之,冬月取瓮中心不冻者,谓之醍醐”,说得很清楚,把酥油再次加热熬煮,过滤之后静置,最终浮到表面的清油就是“醍醐”。西餐中的清黄油,则是把西式黄油加以慢火缓煮,蒸发掉水分,同时进一步分离油与其他成分,最后把残渣滤掉。所以说,醍醐与今日的清黄油有相近之处,是用传统酥油提炼、沉淀而成的清油。也许可以说,醍醐是传统的“滤清酥油”。
如此理解,醍醐便变成明白亲切的日常物品了吧。实际上,在今天的印度,把黄油加以慢火熬煮,炼得一种叫作“ghee”的滤清黄油,仍然是烹调中的重要材料,不知这种清黄油是否就是往昔所说的醍醐?
明末张岱曾在《乳酪》一文中谈到,苏州乳制品名牌店“过小拙”是用奶油制作传统美点“鲍螺”。不过,更奇的是,《竹屿山房杂部》写道,“凝者为酥,清而少凝者为醍醐”,“清者加少羊脂肪,烘融,和以蜜,滴旋水中,而若螺抱者,曰抱螺”,竟说明代鲍(抱)螺也有以醍醐为材料的做法。
不管鲍螺是由奶油制造还是由醍醐制造,都显示出,在明代,即使江南人也深谙奶制品的加工,善于提炼牛奶,还善于用牛奶的提炼物制作美味零食。这一情况,恐怕也能小小的改变很多人对于明代的固定印象。
·凝光笺·
孟晖 达斡尔族,作家。曾留学法国,著有《画堂香事》等,译有《西洋古董鉴赏》等书。
http://cjrb.cjn.cn/html/2015-01/27/content_5412778.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