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波:旅行记中的真实民国

(2015-01-13 09:58:53)
标签:

民国

旅游

分类: 【读书笔记】

 

 

  要了解民国时期的底层社会,民国旅行记具有极高的价值。

 

 

                   旅行记中的真实民国

 

 

                        黄波/文

 

 

    我于“正经书”之外也喜欢随手翻一翻“闲书”。如果说正经书的标准要么系百世难废的“元典”,要么是研究某一问题无法绕过的“经典”,理当从严,那么“闲书”的标准自然应该稍宽一些。但所谓“宽”也并非漫无归依,在我看来,闲书非有趣则不能读也。

 

    买了一套汇集民国时人旅行记的“民国人文地理丛书”(辽宁教育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当然首先是奔着一个“趣”字去的。好的旅行记肯定不会满足于模山范水,记载各地风土、民俗、名物都应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这一类内容今人读来多会感到兴味,如田曙岚写于1934年的《海南岛旅行记》记当时儋县之风俗曰:“王云清作《儋耳赋》,有‘巫当医士,猪作药材’之语。盖县俗遇有疾病,则请巫作佛,鲜有求治于医生者。至若猪作药材之说,无非以类相从,如目痛则食猪肝,耳病则食猪耳,咳嗽则食猪喉、肺,心惊则食猪心,……若病重或水米隔绝不复能食猪肉时,则舍猪而从巫矣。”

 

    但一旦深入地读下去,就会发现闲书不闲,民国旅行记中其实颇多严肃的内容。实业巨子卢作孚于1931年游历东北后撰《东北游记》,记其经过青岛时惊叹“三十年前一个荒岛,而今竟经营得这样好,发展得这样大,何尝不是出于人力呢?”又录某职员之所言曰:“德人经营的时代成绩最好。山上的汽车路,平整与市面无异;市内市外皆满植林木。自从日本人来,便以赚钱为事,不肯像德人那样经营了。自从我国接收,则并日本的精神亦失掉。其可称的成绩是砍伐了许多木料,卖去了许多地皮,建筑了许多房屋,如斯而已矣!”假若准备了解青岛这座城市,并进而尝试对民国历史作多维度的观察,卢作孚的记录是否显得弥足珍贵?

 

    6册民国旅行记,特别需要提及者或许在于,绝大多数作者都不是职业文人。正因为这样,民国旅行记才会几乎没有一般文人逞才、求名的气味,也唯其如此,可以说民国旅行记提供的是一个真实可感的民国。

 

    民国时人所写、今人研究民国的出版物一直是当下读书界的热点,甚至造出了一个新词曰“民国范儿”。但这一类出版物有一个特点:几乎与民国时期的底层社会绝缘,它让人看到的只是民国的一面而已。

    要了解民国时期的底层社会,民国旅行记具有极高的价值。

 

    梳理一下,几乎所有民国旅行记都会写到“匪患”,稍稍偏远一点的地区还会出现“鸦片”,而民不聊生则是远非罕见的场景。名不见经传的薛绍铭1936年撰《黔滇川旅行记》,在其笔下,贵州威宁“普通人民所食,则为‘三吹三打’,十天半月,见不到一粒米麦,尝不到一点油盐。所谓‘三吹三打’就是芋头烧于火炭内,烧熟时因为上面有一层灰,须先用嘴吹灰,再以手打灰,然后才能吃,普通人民一日两餐,全为此物”,作者途经云南宣威,“时已中午,腹饥,乃向居民索食,遍询仅一家尚有冷包谷饭半锅,给钱一千购之”。

 

    为“民国范儿”所倾倒,而不知晓民国底层社会,就无法理解后来历史的演进。梁漱溟曾经说过,“上层动力与下层动力总不接气,则中国问题永不得解决”,此语中真有大智慧。

 

 

 

 

 

 ·坐看云起·

 

  黄波 1973年生,湖北宜都人,现供职于《南方都市报》。

 

  http://cjrb.cjn.cn/html/2015-01/13/content_5408731.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