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yuh1111
yuh111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41,649
  • 关注人气:3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晖:香球高挂作唐诗

(2014-11-25 09:53:03)
标签:

文化

历史

时尚

分类: 【追忆品赏】

    在吐散烟麝的香球陪伴之下,苦心于诗思,把吟得的佳句书写下来,整理成章,是唯属唐代诗人的创作场景。

 

 

      香球高挂作唐诗

 

 

        孟晖/文

 

 

    当你欣赏一首中唐或晚唐的诗作时,不妨试着想象一下:当初,很可能是在一只银质镂花、袅袅吐散烟缕的玲珑圆球的俯临之下,这首诗被构思出来,录写在笺上。

 

    中晚唐时的文人喜欢在书房一类居室空间内悬挂金属香球,燃香其中,熏馥自己置身的生活场所,这是很容易忽略的细节,但也是颇为迷人的细节。据《西京杂志》记载,早在汉代,“香球”这种奇巧的香器就被发明出来,其外观为银或铜的小圆球,球壳上布满镂空花纹,以便香气散出;内部的构造则巧妙地利用重力原理,在球体内装置两个可以转动的同心圆环,环内再配备一个以轴承与圆环相连的小圆钵。在小圆钵中盛放上点燃的炭墼、香丸以后,无论圆球怎样转动,小圆钵在重力作用下,都会带动机环与它一起转动调整,始终保持水平方向的平衡,不会倾翻。

 

    如此构造的圆球,即使放在被子之下,偶然被碰到,球壳内的圆钵也能保持水平平衡,不会发生燃炭倾洒出来的事故。所以,从汉代最初发明出来,一直到明清时代,这种香器的最重要用途之一就是放置在被褥之间,在漫漫长夜当中让温暖的被卧之内气息芳芬怡人。说起来,传统生活真是有着令我们今人汗颜的优雅。在汉代的时候,此般散香圆球被称作“卧褥香炉”、“被中香炉”,宋人还贴切地呼为“滚球”,此外,自唐至清,最常见的叫法则是“香球”。

 

    香球也可以装上长链,吊挂在帐内或房中。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两枚珍贵的唐代银香球实物,便是带有银挂链。不过,地宫内留有当时人所作的“衣物帐”,也就是入藏物品的清单,其中把它们标为“香囊”,这让我们得知,唐人竟然习惯于把金属香球称为“香囊”。

 

    于是,一些牵涉到“香囊”的诗句便变得容易理解了。如白居易《青毡帐二十韵》中咏道:“铁檠移灯背,银囊带火悬。深藏晓兰焰,暗贮宿香烟。”在清楚“银囊”即“银香囊”也就是银香球之后,我们才能明白何以会 “带火悬”并“暗贮宿香烟”。原来,这位大诗人冬天住到蒙古包式的圆顶青毡帐内避寒,不仅将一应家具陈设齐备,还把一只银香球吊挂在帐顶下,其内燃炭爇香,于是球体的镂花纹中隐隐透出炭火的一点红光,并且不断散逸香缕。

 

    另一位诗人元稹的《友封体》一诗描写夏日闲居生活,则是:“雨送浮凉夏簟清,小楼腰褥怕单轻。微风暗度香囊转,胧月斜穿隔子明。”从中可知,作者所住的避暑小楼上也挂有香球,微风悄悄吹入,悬垂半空中的玲珑球体竟然会随着风力轻轻转动。

 

    此外,吕温《上官昭容书楼歌》一诗想象女诗人上官婉儿书楼的景象,也提到“香囊盛烟绣结络”,可见,大致从中唐开始,在书房里悬挂一只金属香球,终日喷香袅袅,是士大夫阶层当中非常流行的风气。更有意思的是,胡杲《七老会诗》一诗讲述一群高寿老人的文会雅集,具体场景也是“香囊高挂任氤氲”,这说明,那时,在文人们的社交场合也流行吊挂香球,让它们在高处静静散放芬缕,一场风雅聚会因之而芳息盈漾。

 

    这一风气入宋以后就中断了。宋代文人极其注重品香,所以一定使用香炉,这样才可以控制焚香的过程,保证香息的品质,应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才淘汰了书房内吊挂香球的做法。因此,在一只吐散烟麝的香球无声陪伴之下,苦心于诗思,把吟得的佳句书写下来,整理成章,是唯属唐代诗人的创作场景。

 

 

 

    ·凝光笺·  

 

    孟晖 达斡尔族,作家。曾留学法国,著有《画堂香事》等,译有《西洋古董鉴赏》等书。

 

    http://cjrb.cjn.cn/html/2014-11/25/content_5392146.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