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卢梭的著作,必须读到他的华彩文笔不再使我神魂颠倒为止。
康德如何读卢梭
石稼/文
德国哲学家康德最著名的传说,是其准时如钟表的生活规律,包括每日下午的散步。然而有趣的是,这位终身未娶的学者,有一次竟然忘了散步。那是因为阅读一本书,《爱弥尔》。作为一名学者,《爱弥尔》的作者卢梭的形象并不彰显,但他对后世精英的影响却一点都不容低估。从卢梭——康德,启蒙时代的法——德轨迹链值得关注。没有这样的知识转移过程,很难有德国古典时代的辉煌崛起,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那么,这两位法、德启蒙的巨子,在知识和精神上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呢?从时间上看,似乎是卢梭影响康德。这一点康德并不否认,他曾如此坦白说过:“我自以为爱好探求真理,我感到一种对知识的贪婪渴求,一种对推动知识进展的不倦热情,以及对每个进步的心满意足。我一度认为,这一切足以给人类带来荣光,由此我鄙夷那班一无所知的芸芸众生。是卢梭纠正了我。盲目的偏见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性。”在这里,康德将自己对人性的尊重和理解归功于卢梭的教导,很能显示出一代大哲的胸襟,要知道有些所谓大家成名之后是要故意隐晦其思想来源的。
但如果将思想巨人的关系简单地从影响角度进行理解,可能也过于压抑了思想形成和创造过程的复杂性。其实,康德还是很有定力和主见的,这同样表现在曾被他奉为经典的卢梭著作上:“读卢梭的著作,必须读到他的华彩文笔不再使我神魂颠倒为止,只有到那时候,我才能借理性去审察他。”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康德是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大师的,哪怕是再伟大的人物,再崇敬的前辈,他都会理性待之,从容择取,创生出属于自家的独特思想。
长期以来,德国都是一个经济落后、政治分裂、文化黯淡的国家,可进入18世纪以后之所以能异军突起,成就人类文明史上最为辉煌的德国古典时代,与那代知识精英的自我振作是密不可分的。力拔于流俗,不为功利所困;独立之理性,不为权威所限。或许是他们能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康德身上,也是那代人整体上的精神特征。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过:“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时候,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他推翻了前世纪末欧洲各大学所采用的陈旧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精神,一时代有一时代之风尚,除旧布新固然壮哉,继往开来同样可贵。对康德的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到一种高山仰止的敬重。康德演绎出的那一整套概念体系,建构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巍巍大厦。但在那貌似枯燥无味的概念游戏背后,哲学家其实并非没有自己的现实关怀。
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是康德,而非其他人,提出了那著名的口号,也是至今仍为后人坚守不弃的阵地:“启蒙就是人结束他咎由自取的未成年状态。所谓未成年,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假他人的引导,就不能使用自己的头脑。倘若其原因不在于缺乏头脑,而在于没有他人的引导就没有决心和勇气使用自己的头脑,那么这种未成年就是咎由自取。鼓起勇气去使用你的头脑!这就是启蒙运动座右铭。”此言振聋发聩,或许我们今天仍需反省,人类今天已经完成启蒙了吗?在启蒙的过程中,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前辈的精神遗产?我们是否还能产生康德这样的人物?
·文化弈局·
石稼 学者,主要研究文化交流史、思想史。
http://cjrb.cjn.cn/html/2014-11/11/content_5387503.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