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yuh1111
yuh111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96
  • 关注人气:3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侯虹斌:应向贾谊问鬼神

(2014-10-21 09:25:39)
标签:

文化

历史

分类: 【读书笔记】

    贾谊的论策,多数都实施了,文帝走的就是他指出的路,他足可以含笑了。

 

 

        应向贾谊问鬼神

 

 

            侯虹斌/文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的这句诗,就是因为太有名了,坏了汉文帝的名声。以前我还真以为文帝不理会国家大事,就喜欢搞点封建迷信呢。——李商隐分明是在借别人的酒浇自己的块垒,写贾谊是假,抒自己的情是真。

 

    其实,“宣室问鬼神”虽然是真的,也跟我们今天的理解很不一样。应当知道,对古代(尤其上古时期)的帝王来说,鬼神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苍生”,“鬼神”所代表的是天命,是政权的稳定,是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最重要的政治问题之一;苍生,则是具体的行政问题,是形而下的职能,具体操作常常由臣僚完成。真不好说谁就比谁高级一些。文帝大老远把贾谊从长沙王身边征召回来,两人在宣室中对谈,“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越谈越投机,谈到半夜文帝把席子都往前移了,靠近贾谊。召他回来,就是谈大事的。

 

    况且,贾谊先后上过《论积贮疏》、《谏铸钱疏》、《治安策》,都是针对性强的策论,既提出了问题,同时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史记里只摘录了一部分。这些都是非常技术性、实操性的谏疏,谁说文帝没有向贾谊过问过苍生?

 

    贾谊22岁时,文帝登基,因为河南郡守吴公的推荐,当上了博士;一年之后,就被破格提拔,擢为太中大夫。其后,贾谊为文帝制定了一套汉代的服色礼仪等制度,虽然一时未实行,然而日后的法令改定,列侯就国等,都是源于贾谊的建议。

 

    贾谊的改革自然会触动别人的利益,周勃、灌婴等人都讨厌他,都在说他的坏话。畏于人言,根基未稳的文帝只好疏远他,把他谪贬为长沙王太傅。

 

    周勃等人怨恨贾谊,称他乱政,自是有原因的:陈平死后,以周勃为丞相时,文帝下诏要求各诸侯回到封地,不许再呆在长安,即使有官职和工作不能走,也必须把太子派回去。其实,这就是贾谊所出的主意,贾谊的《治安策》里就解释了:为了预防诸侯王尾大不掉,必须先削弱他们。将这些人分散开,把潜在的威胁化整为零。

 

    这个把列侯赶至封地的办法,是非常有效的:周勃因为资格老,以前下朝的时候,文帝经常“目送之”,极为尊荣;到了封地之后,每当河东守尉巡视到其所在的绛国,周勃“自畏恐诛”,身穿盔甲才敢见官,恐惧如斯。——可见贾谊和文帝削权军阀、豆剖诸侯的良苦用心。

 

    不过,贾谊的“治安策”,文帝未能竟功,是拖了好多年之后在景帝手里完成的。

 

    要说贾谊不得重用,怀才不遇,那真是冤枉死文帝了。虽然在周勃等人的压力之下,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但不久后,文帝又把他转为最喜欢的儿子梁怀王的太傅,中间又曾召他回京“夜半虚前席”,看样子还会有进一步的举动的。可惜,不久后梁怀王坠马而死了,贾谊也郁郁而终,年仅三十二岁。

 

    活得长,是朝廷斗争生存的第一要义啊,贾谊可惜了。

 

    就其有限的政治生命来看,贾谊无论是文学才华和政治眼光,都是天才级别的。他的能力不在于事务性的工作,而是具备前瞻性的、趋势性的、超越时代的政治眼光,是一个真正的战略家。

 

    但文帝不是挺赏识他的么?为什么不把他召回京?如果我们想一想数年之后另一位战略家晁错的命运,就明白了。晁错与贾谊一样都提出了削藩,得罪了很多人,景帝听从他,结果引发七国之乱,晁错也被腰斩。如果贾谊留在文帝身边,也必须要得罪虎狼一样的军功集团,他的命运只会和晁错一样,死得很惨。某些时候,不重用他,恰恰是保护他。

 

    正如王安石七绝《贾生》所说:“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如果你的话君王都不听,爵位再高有什么用?贾谊的论策,多数都实施了,文帝走的就是他指出的路,他足可以含笑了。

 

 

 

 

    ·以史为剑·   

 

     侯虹斌 作家,媒体人。著有历史长篇小说《长信宫词》等。

 

    http://cjrb.cjn.cn/html/2014-10/21/content_5379551.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