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极拳名家石明

(2015-05-22 15:47:23)
标签:

内家拳

分类: 内家拳悟

太极拳名家石明

2010年10月04日10:13
 

  “明师”石明

  ——谈谈与太极拳家石明相关的人和事

  文/陈惠良

  今年四月十八日,是杨式太极拳汪脉传人、太极拳名家石明先生逝世十周年祭。

  近年来,网上谈论石明先生的帖子,日见增多,有褒有贬,甚至也有对他的传承持怀疑态度的。

  记得九十年代初,国画家李燕先生(国画大师李苦禅之子)曾慕名来到石明先生处。李燕先生认为,太极拳与易理相通,其理也与绘画相通,其中有值得他探求和吸取的太极文化内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一天,他忽然带着雕凿工具,来到紫竹院公园中心岛八宜轩(石明先生授拳的场地),在一块宽约半米、长有一米左右的大石头上,凿下了巴掌大小的一个象形字“明”字(见图),想必是以这种方式赞扬石明先生是一位“明明白白的太极拳老师”。

  这一则资料,十年前石先生逝世时,在由笔者策划、张子辰兄署名的一篇悼念文章《和石明老师学太极的日子》里就曾讲述过。笔者与石明非亲非故,平时也没有什么接触,既不是他的入室弟子,也没有直接跟他学过拳。石明逝世后,为什么我会想到要策划这一篇悼念文章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有感而发”而已!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石先生在紫竹院设场授徒的第一批弟子中的杨家仓、黄震寰、张国健、张子辰、范理宝等,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包括在石先生拳场站了一年多的桩,后来考取了海淀走读大学,方才被石先生收为入室弟子的——我的忘年交——朱喜霖(“小朱子”),也与我过从甚密,互通有无,所以对石先生教拳的情况;他对太极拳的认识;他教拳的理念、步骤、方法等等,可以说林林总总知道得不少。尤其是我亲身感知到家仓、老黄、大张、子辰、老范等这些老友,经过石先生的点拨和独特的传授,短短几年功夫,就一个个有了很大进步,比起以往在一起玩的拳友高出了很大一截,甚至可以说已经不在同一个层次了。差别在哪呢?差别就在对太极拳内功劲法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因此,尽管有人对石先生生前的一些做法有些微词,但笔者认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石明先生对太极拳真谛的努力探求和授徒时不因循守旧,独辟蹊径自创一套卓有成效的训练步骤和方法,功不可没,而这大大有利于太极拳的弘扬和发展,理应予以肯定。所以萌生了一种应该有人写文章,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加以研究的想法,故此就有了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

  上述诸位良师益友中,已故的杨家仓兄是我最难以忘怀的一位。家仓兄曾先后拜太极寿星吴图南和八卦宗师李子鸣为师,学习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拳艺。他随吴老学拳十分执着,但又绝不固步自封,当他了解到石明对太极拳有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传授时,毫不犹豫地执弟子礼,向其学习。他不是一个心浮气躁、见异思迁的人,他是以吴老的传授为主导,吸取各家之长来丰富、充实自己。据朱喜霖讲:“他跟石明学拳时,学了一个揽雀尾整趟架子就全明白了”。

  家仓兄颖悟过人,但练功从不吝惜汗水。他练石明教的“无极桩”一站就是个把小时,在公园僻静处站,在家里看电视时也站,他几乎从不坐着看电视。练习胯圈儿(也是石老师传授的一个基本功),每天不是转几百几千,而是一转就是四、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因为“胯”关系着底盘的平衡和稳定以及虚实的轻灵转换。而且腰与胯,关系密切,腰胯松灵才能便于混身透空。据讲:他就是从活胯开始突破的,他的胯一动,肩、肘都跟着动,能单动(一边),也能双动(两边),由于他在活胯上下了功夫,外动带内动,原先里面丹田内转的功能更灵便了,因此他成了石明弟子当中的佼佼者。

  还有一件值得提起的事,按太极拳传统的教法,学者众,成者稀!有人十年二十年也不一定能入门。但朱喜霖(“小朱子”)跟石明前前后后学了三五年,太极内功的一些东西,基本都能掌握了。他应邀给老拳友们讲课,谈及自己学拳的体会时,主要谈的就是石明老师的超凡之处,他说石明老师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悟透了,并根据拳论要求精心设置了一整套训练的方法和步骤。头三年着重让学生们理解和解决的只是拳论的第一句话:“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无论是站无极桩,练探海桩还是转胯圈儿及其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何谓无极?何谓太极?何谓动?何谓静?何谓阴?何谓阳?不搞清楚这些不行。因为这是基础。“小朱子”具体举例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望文生义,无极是太极的妈妈,不知道无极,找不到无极的感觉,太极就无从谈起。因此,石老师一开始就强调站无极桩,先在“静态中”让你找到“无极的状态”和体悟到“无极的感觉”。然后再求什么是太极?……什么是……一步一步练下去。正因为它设置的方法和步骤,与拳论要求相互吻合,所以习练者就比较容易入门和提高。

  “小朱子”还谈到,他后来又跟王培生老师学拳,大家认为他领悟得比别人快,而按他自己说,就是跟石老师学了几年拳,使他对太极内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心知和身知)。他曾打过一个比喻:“就好像王老师在台上表演,石老师给我搭了个梯子,使我能走到台上,在近处观看,王老师的动作、神态细微末节,都看得非常真切,领悟的起来,自然也就非同寻常了!”(目前“小朱子”在美国教拳已有十余年了)。

  其他像老黄、大张、子辰、老范等拳友,他们按石明老师的要求站无极桩、练探海桩、转胯圈儿……首先在“体”上打通气道,练得非常认真。原因是,太极拳要求“气遍身躯不少滞”,“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用内气运动拳架”,否则“内气不足”或“没有内气催动姿势运行”,既不得“养”,也将流于人常说的“空架子”、“花架子”或“太极操”。所以石老师认为,什么时候教拳架不能一刀切,应根据各人不同的进展情况为准(石先生教的架式,是在杨式的基础上,看上去既非汪脉老六路亦非武式,是他根据自己对《拳经》的理解按照神、意、气、劲动分静合、阴阳变化的理念自创的)。结果一个个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突破,取得各自的进展,这里就就不一一细说了。

  为写此文,我翻阅了以前记的笔记,看到石明先生曾于1988年11月23日星期三晚,在北大201室有个专题讲座,题目是:《太极拳及其技击的特点》。共讲了什么是太极?什么是太极拳?以及太极拳技击的特点等三个问题。其中谈到了“太极图的中极线”。这段记载不禁使我回忆起王培生老师生前讲过的一件事:

  有一次石明来到金奖胡同11号王老师家登门造访,向王老师请教有关太极拳理论方面的一些问题。据王师讲:那次交谈中,围挠着什么是“太极”的问题,谈的很深、很细。王师认为:先哲云,“一阴一阳谓之道”;“阳非道,阴非道,道在阴阳之间”。按常人思维,阳就是阳,阴就是阴,道在阴阳之间,这个“之间”是什么?似乎难以理解。王老师补充说,“正是这个按常人思维,似乎难以理解的“之间”,既非这,又非那;既是这,又是那,恰恰体现着太极阴阳变化的哲理——对立双方共存于统一体中此消彼长,同生共灭,相互转化的规律”。为了把问题说透,王老师甚至还跟石明详细剖析了太极图。王老师说,“太极图里的s线,俗称中极之玄,就是“阳非道,阴非道,道在阴阳之间”最生动的写照。因为按阳鱼这半边看,这条s线是阳;若按阴鱼那半边看,这条s线是阴。因此这条s线,既是阳,又是阴,既非阳,又非阴。可以说它是亦阴亦阳,非阴非阳。而且阴鱼的小圆眼儿是阳;阳鱼的小圆眼儿是阴。进一步表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无处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也就是说,宇宙万事万物无处不太极。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就难以体会到,盘拳中招招式式神、意、气、劲动分静合、阴阳变化的益处和乐趣!”

  记得王老师谈起那次与石明接触的情况,赞叹石明很“鬼”(指非常聪明),听后一拍大腿说:“对!道在阴阳之间”似有所得。

  石先生在北大的那次讲座中是这样说的:“什么事都有个极限,那极限的一刹那,——中极之微,就是太极。好比太极图里的中极线,亦阴亦阳,非阴非阳。具体如:我想出这只手,要出前的那一瞬间(即出与未出的一刹拉);我想拿回那只手,要拿回前的那一瞬间(即拿回与未拿回的一刹拉),这两个瞬间,都是太极”。他认为,“打拳就是有无之间、阴阳之间、同生共灭,此消彼长,不断变化的过程。”。

  石明先生在讲座中谈到“迈步如猫形”的涵义时,他说绝不是让你迈步时跷着脚趾,脚跟先着地走路,谁家猫这么走啊?“迈步如猫形”和“如履薄冰”,主要强调的是要求你把脚下的“作用力”降到最小的限度。他说:如果脚下老蹬着力就没有戏了。要在脚下做文章,这就是俗话说的“悟性就在脚下”。他谈到在自己的训练中有两个桩,一个是无极桩;一个是探海桩。一动一静。站无极桩的结果不是脚下有力,而是飘起来了。他说:“飘、走、接、散、虚、空、肩、腰、胯三道气圈儿就是太极拳体用的全部”。所谓飘,就是全身关节肌肉节节松开,僵力拙力完全除掉,脚下没有一点死力之处,有一种升腾感,轻飘飘的;所谓走,就是“意为向导气随行”,内气能在身体内任意游走。如果不具备“飘”和“走”这两个条件,根本就谈不上用太极拳的方法与人接手。

  他还谈到:“所谓太极劲,就是意动和体动谐和的产物”。他认为,太极拳是一种哲学拳,是研究“自身和谐”和“自身与外界和谐”的人体科学。它有利于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思辨能力,增强人的素质。作为武术它有健身、防身的作用,但不是用来与人争强斗胜的手段,应该说他是一种极为高尚的、修养身心的大道。本文题图为石明先生像

  相关链接 《和石明老师学太极拳的日子》

  文/张子辰

  编者:据陈惠良先生介绍,本文最早在《中华武术》2000年7月发表,是一篇约六百多字的短文。事后,作者又加以补充,于2002年1月17日,经由周荔裳老师发表在《中国太极网》。原文2200余字,限于篇幅,本链接有所删节。

  杨式太极拳汪脉传人、太极名家石明老师祖籍山东,于2000年4月18日,不幸因病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61岁。

  石明老师自幼体质不佳,儿时曾随父学小洪拳,49年进京后,又向北京十老之一恒寿山的弟子崔省三学习武式太极拳和吴式太极拳。工作以后,又学习杨式太极拳,正式拜在汪永泉的弟子朱怀元老师门下,并得到师爷的点拨。

  石明老师敏而好学,深究拳理,刻苦练拳,转益多师。在研究中,他细细品味太极拳深刻的文化内涵,从中体悟老子“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领悟老子的“道”,加深对《太极拳论》中关于“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的理解以求“明法、明势、明理”。专心修练太极拳之真意。由于他异常的勤奋、奇特的悟性以及惊人的痴迷,终于探得太极拳的奥秘,并总结出一套独具特色、功效显著的教授方法。

  石明老师致力于教学的时间并不很长,1979年冬80年初开始正式设场授徒。我是他第一批入室弟子之一。

  石明老师教学中的特点和迷人之处,是能按太极拳的道理循理求精、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首先,他把“无极桩”作为入室之基,入门先站桩。并结合单操手、探海桩、活胯功等辅助功法,帮助不同的对象先在“体”上完成“挖沟开渠”的任务,使其能逐步体悟到太极内功的诸般内容。在拳架的一着一势、左顾右盼、前进后退之间,他把太极拳的神、意、气、劲、形的动分静合,根据不同层次的要求,强调得细腻、得当、井然有序,使习练者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地踏进了太极拳内功修练的门径。

  他教学认真、兢兢业业,无论春夏秋冬,他总是第一个来到拳场。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耐心地给予解答,热情地接待着海内外慕名而来的众多的太极拳爱好者。例如,有一年由马来西亚太极拳院院长率领的一行五人,专程来中国到紫竹院公园向石明老师求教。在友好的切磋中,石老师让他们摸摸手听听劲。一搭手,对方就身不由己整个身体被粘了起来,脚跟离地,手中无所施。五个人挨个试,无不如此。石老师告诉他们,这不是靠力气硬拿、硬要。一切都是意气使然,一切都是舍己从人顺其自然求自然的结果。为了进一步帮助客人体悟到其中的奥妙,他从垂柳枝上折下一段二寸多长的细柳条,自己捏住一端,嘱咐对方一个人捏住另一端。没有任何动作,更没有使什么力气,就见对方整个身体同样被“提溜”了起来,脚跟离地,手足无所施。客人们简直惊讶不止,又挨个体会了一遍。那天石老师还趁兴表演了“千斤坠”。他坐在那儿,让对方身材最高体格最棒的一位朋友用力拉他。这位朋友憋足了劲,不管怎么使力都拉他不起,而石明老师却体气平和,纹丝不动,象没事似的。也就是在这位朋友欲罢不能之际,忽然感到有股巨大的力量把他拽了过去,离地蹦起好高。最令马来西亚朋友们叫绝的是,石老师请客人们面对自己排成一行。后面的每一个人都用双手推着前一个人的后背,第一个人则双手前伸与自己双手相搭。而且他提起一条腿,只用一只脚支撑全身,站立在地上。这时他请客人同心协力合成一股劲把自己推倒或拉动,同样依然纹丝不动,奈何他不得。不仅如此,他还用心意和内劲控制住对方,让五个人,从最后一个开始,一个接一个,弹跳而出……太极神功,如此玄妙,使来访者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石明老师经常强调,太极拳非常奇特的一点是,练什么扔什么。练着扔着、练劲扔劲,练意扔意。从有形到无形,走向自如,才是太极拳的真谛。正因为如此,他梦寐以求,想把自己传授的太极拳术称之为“如意太极拳”。(执笔/陈惠良)

 

转:
                        石明的故事
    太极名家石明与朱怀远也曾反目。据石明的传人说,当年石明有过自己的说法。石明少年时就拜在朱怀远的门下,朱怀远是以教拳为生,那时每到重要的传统节日,弟子们都会将钱集中,并携带礼物去拜会老师。石明本人就曾做过那主事,一般来说,主事的人一是老师比较器重的人物,一是功夫领先者且又比较热心此事。主事的人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经常起到老师与弟子,弟子与老师之间沟通的作用。由此可知石明在那群体里还是比较突出的。为了学到真功夫,许多学员还另外悄悄送老师更贵重些的礼物。石明说他曾私下送朱怀远欧米嘎手表,这在当时,可是极其贵重的礼物了。夸大点说,就如同现在奥迪大奔。他还越过师父到师爷汪永泉那里去请教,汪暗含着向他透露了不少。有一次他携带礼物去汪家,还在汪面前演示自己的功夫,汪并没有表态,只是谈些其他的事情。在他告辞走到屋门口时,石明出于礼貌,出手拦住汪不要再送了,汪双臂自下向上一抬,说声你走吧,胳膊碰到石明手时,石明身不由主,向后弹出。石明立即领悟,这正是太极拳起式。他抓住机会,立即向汪请教,自己做了一下起式让汪体会,汪体会后说,你做对了。石明大喜过望,太极拳是一式通,百式通。汪永泉是杨式太极拳的嫡传弟子,京城不多的太极长辈。要想得到汪的传授,谈何容易。据说汪晚年曾说过,我死了,这点玩意恐怕就没有几人会了。石明得到汪的指点,又被汪认定做对了,那个兴奋自不必说。在此前,他的师兄弟们就没有几个比他高的,有个师哥略高于他,为了验证,他到这位师哥家与其切磋。他一抬手就将师哥发出跌坐在屋角的沙发上。师哥见状惊奇不已。在练拳的地方,他在与师兄弟推手,也是很轻易的将人发出。众人惊愕。被朱怀远看到,朱十分生气。因为如此一来,弟子们就会向他来请教,他教当然不行,教会徒弟,大家没有可学的了,自然就会自立门户,离他而去。不教吧,弟子们一定会怨恨他,另外,他也没教石明这些。他猜出石明功夫的出处了,除了师父汪永泉谁又有这种功夫呢。权衡再三,他对石明说,你出师了,你走吧。石明从此被逐出师们。石明逐出师门后,便专门买了辆雅马哈,北京各大公园转,寻找各练武之所,与人较技,只赢没败过。那时,吴式太极拳名家吴图南在天文馆前教拳,他的名气很大,弟子很多,石明去与他的弟子们推手,没有一个是他对手的。吴图南十分气氛,见石明不过是四十岁的毛头青年,并没把他当成一回事,于是亲自出手,哪知一出手,就被石明粘带起来。众徒弟一见,知道石明是太极高人,便主动拜石明为师。其中不乏跟随吴图南十数年的弟子。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改拜在石明门下,但也并不忘记吴图南的师恩,逢年过节依然去看望吴老,吴老没有子女,他们甚至去承担子女该做的义务,有的一面投在石明门下,一面仍然以吴式太极拳示人,在吴式太极拳协会中担任重要职务。石明有了第一批弟子后,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很多外国人来向他学习。外国人还拍了录像,这个录像在很多国家中播放过。网上有石明推手的视频,有些已经被删除。自教拳后,石明便不与外人推手。按石明自己说,他是不想找不必要的麻烦。石明2000年去世,年仅60。他死后,由于他扩大了杨式太极拳的影响,这在汪派杨式太极拳中是一件大事,汪派便不再将石明一支视为叛逆,又将其收回门下,此一节汪派网站上已表述。

    石明与朱怀远的反目,还有另外一个版本,那就是朱怀远的版本,说石明人品恶劣,诸如挑拨离间之类。朱怀远的头等弟子们说石明功夫地下,只会吹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网上石明视频的下面有一些跟贴的网友说是假的,是师徒配合着做的,更有人把他比作日本合气道十段的柳龙拳,表演的好看,真的出手,禁不住拳击手的几拳。议论嘛,自然是各抒己见。尤其是我国的功夫骗人的太多,其怀疑也是自然的。我早年曾同石明推过手,我那时的功夫还是比较低下。我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的功夫是有点神。视频可能有点夸张,但他的功夫的确可以入一流高手之列。要知道,吴图南的那些弟子们都不是白给的,有的在当时就是吴派的高手。如果他们今天还健在,即使没有学到石明的真东西,那也恐怕都已经是吴派一等一的大师了。
   石明与朱怀远的恩仇又是另一类型的师徒反目。有的老师吃人吃的厉害,这也是事实。但终究是周鱼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既然看着师父不是理想的师父,不去学就是了,也没有必要反目吧。石明功夫学成,被逐出师门,我以为他对朱怀远过于耿耿于怀,在此他表现的不够心胸宽大,做弟子的首先应该低姿态一点才对。
   武术中的师徒是自愿的。这就与大学中的导师与弟子有很大不同。导师与弟子是另一种师徒关系。导师与弟子之间看似自愿,其实那关系很多个人的切身利益。有那一种导师,因弟子不服从自己,不完全站在自己一条战线,就干脆拒绝通过博士论文,自己的导师有一票否决权。要知道博士生六年不通过就取消博士资格。要赶上这样品质低下的导师,弟子们也就只好自认倒霉了。如果是这样的师徒关系,那我就要支持弟子报复导师了。

 

再补充一个练家评论:

 

肖维佳先生主要演示了两项太极拳的基本功夫。

     一、化力。此化力非一般的化力。也有俗称为“要”的,或曰“叫起”。它不是化梢节的力,而是化根节,化来力处。人的力是由脚下发出,通过身体传导到手这个梢节。由于是由脚踩地球返上来的力,也有称反作用力的。他的化力就是把对方的反作用力撤掉,使对方的无法借助反作用力,从而把对方的力整体化掉。所谓四两拨千斤,正是在这种化力的基础上做到的。理论上,只要借助不了反作用力,人就发不出力来。看着块头很大,气势汹汹,发不出力来,也就等于没力,用四两来拨就很容易了。

     二、挤脚跟。一搭手,就挤住对手脚跟。他这挤不是用力挤住的。而是用意,用神,用内劲。古人称“盖”,或“敷”,也有称“对”的。被挤住脚跟,对方就很不舒服,不得劲儿。高手是挤住脚跟后,还不让对方有太大的察觉。对方的力源被控制了,也就成了背势。当此时,主动一方怎么推怎么有。如果是高手,当此之时,一拍这人就飞起来。

    肖维佳先生说他不是高手,这恐怕不是谦虚。因为太极拳确实是高深莫测。

    肖维佳有几个观点值得重视。实验室实验的观点。太极拳的训练要有一个实验室实验的过程。穷文富武。学练太极拳难有经济价值,一练就是数十年,没有经济基础是不行的。肖维佳的习练过程就是一个证明。太极拳是象牙塔里的学问,只有那些爱好者花大力气大时间才能得道。这种功夫不是能普及的。市面上流行的太极拳多为太极操,即便是传统的,也多已经脱离了传统。

 

我所知太极拳传人石明的真功夫(转载)

(2010-04-23 12:11:13)
标签:

杂谈

     石明是汪永泉的徒孙,师从朱怀远,也得到过汪永泉的指导,关于他的功夫,有各种各样的看法。认为是假的不在少数,就是他的师兄弟,说起他来也不一定是夸赞。人嘴两张皮,俗话说:哪个人后不说人。石明打从带了徒弟以后,从不再轻易与外人推手,这也就使外人对他的功夫有种种的推测。这也是难免的,人人都有从自己的认知来评判的权力。因我与他在一起玩过,对他的功夫还是略知一二。至于他以后又有什么进步,那我就不知道了,时隔三日,当刮目相看。

   以内家功夫来说,真正的练家都是很难掌握全面的,都是你在此一方面掌握的好一点,他在那个方面掌握的好一点。比如说,有的能原地不动把人叫起来,但打不了人,或打人不脆。我不知道众位练习者,能把人叫起来的人,我是见到过好几个,这个没什么神秘的,只要你有足够的桩功,明白人一点你就会。但在实战中能应用却十分困难。我们常见的是一些老年人在教徒弟时,让徒弟体会这个劲道,徒弟们啧啧称奇,您想啊,一个老年人,谁肯动真格的。所以,单有这一项功夫是不行的。这实际是个力学。不明白的人总往气功上说。有人说是杠杆力,撬棍力,也有人说是吊车力。说是力学,不明白的人,怎么也明白不了。反正跟气功没关系。

    还有一项功夫,手贴在你身上任何地方,只要你不是有意反抗,他手不动,也不见身上有什么动作,只要他一想,你就站不住往后挪步。这个功夫,我在其他练太极的老人身上也体会过,可见,并不是一个人有这个功夫。起初怎么也想不明白,后来也是有人点播了我一下,恍然大悟。大成拳的姚宗勋说过一句话,叫水银流动。发力是水银由后瞬间冲到拳头上,这样就成倍的加大了拳头的打击力度。他是用在了发力上,而这项功夫是单纯的用了水银原理。姚宗勋虽然这样说过,但我还没见过练大成的有单纯表演这功夫的。

   这两项功夫还可以延伸,就是双方用软绳,软树条连接,比如双方各用手捏住线绳的一头,做功的一方不是用力扥绳子,手也是几乎不动,说让对方向前来,就向前来,说让向后去就向后去。这就有点神了。其实跟前面说的原理是一样的。要点是对方不能反抗。用肖维佳的话说,就是在实验室的状况下。

   这个东西有点像魔术,揭了谜底就没多大意思了。不揭谜底,您永远想不明白。石明这两项功夫都玩的十分纯熟。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一些徒弟对他十分痴迷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功夫他传给谁了,我就不知道了。

    石明这人有点好招摇,您瞧,我说人家坏话了。他特别好当众显示,看的人越多,情绪越高涨。而且还有个毛病,哪家拳他都攻击,这就招来练其他拳的反感。此事就不表了。

    其实石明真正的功夫是他很自然的站在那里,你无论推他那个部位也推不动,我在前面文中讲过,推不动也分有很多种。加上石明比较胖,不仔细观察,是看不出他身体与平时的站立有什么区别。

    为了比较,您可以看看大成拳的,大多数人的推不动是有身形的,身体是有微妙角度的。而且被重推时,那脚的抬动是不那么自由的,当此之时,他们往往是靠微妙的旋转来避开来力,石明不是。他的脚是完全自由的,他不用任何招法,直接就推着你走,而且他的脚他的手都能随便乱动。大成拳中姚承光的功夫不错,他有点这个韵味。太极0加1这么说,可别引起练大成拳人的反感,这只是太极0加1个人的看法。推着你向前走,腿脚手都能很自由的活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周身一点力也没用。而脚不能自由的,说明虽然大体是放松的,但实际上脚上多多少少还是用了一些力。脚上不自由,打人就不痛快,总是有点拖泥带水。

    发力当然重要。其实,发力的前凑更重要。太极0加1经过分析认为,只要前凑做妙了,就是发力达不到要求,也可以做妙了,反之,您的发力很好,前凑做的不妙,一样做不痛快。有人或许会说,俩人一照面,拳头就打过来了,还管你前奏不前奏。其实,练比较复杂,用不复杂。在放松的状况下,就是一想的事。练熟了,就如同电门,一按电门,电立即通过去了。
  
    拳家常讲接手的点、面、线,要说起来可以长篇大论,太极0加1认为,没有几个人能做好的。这话是不是大了点?其实这原理很科学的。鼓面的皮绷在鼓面上,皮并不厚,您使力挥动鼓槌敲击,也打不破,原因是面自然把鼓槌的力道化掉了。面一变成线,人立即就转。这全是在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催眠术中人的特异表现。催眠中的人中央悬空,肚子上站个人,他竟浑然不知,什么原理?用不着特意去化力,面自然把点上的力化掉了。

    大成拳比较崇尚意念假借。其实太极拳何尝不强调意念。功夫是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想出来的。但这个想不是空想。是与身体紧密联系的想。用催眠术做例子吧。在催眠的状态下,想象自己比钢板还硬,催眠师还特意摸了一下被催眠者的后腰,意思是你这个地方要刚硬起来。不断的想,身体果然就刚硬起来,此时的紧和硬,是放松中的紧硬,大成拳也讲松紧,很多人一说紧,其实就成了僵。成了真用力。有句话叫:意紧形松。催眠下的那个紧,才真的是意紧形松。当有人站在他肚子上时,还不能让他知道。为什么不让他知道?他一睁眼,见一个人站在他肚子上,第一自然反应,就是用肚子抵抗,那一下就全玩完。这告诉我们什么?不能用点上的力对抗点力。
 
    网上有姚承光讲大成拳站桩用意念的视频,讲的不错。意念假借凡是练大成的大约都知道,关键是怎样跟身体联系,跟身体的哪些部位联系,姚承光不讲,看来谁也不傻。这就只能靠您自己体会了,这里有一个原则,就是整体。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但又不是死的,可以分着练。至于卢氏结构和什么《内家拳推广计划“源代码”》一类,练者可别太当真。易筋易骨一类,听着有道理,练起来不是那么回事。说不是那么回事吧,似乎也沾点边。怎么又这么说呢,因为意念从里向外涨时,那筋骨自然就拔涨起来。这跟它那上面说的可不完全是一回事。

    姚承光网上有讲站桩意念运用的视频,四面或两面智能墙向你推来,你要用意念抵抗,反之,智能墙向四面拉你,要把你五马分尸,你意念要把这四面墙拉住甚至拉回来。对外的假借意念,他不保守,那身体内的活动可就不说了,即使被问到,也是笼统的一说。不明白的人以为就这点东西,那您可想错了,这里面的学问大了。人家不说,您就只有自己体会。古人留下了很多身法的论述和实际的传承,尤其是这肢体语言,练家必须读懂,这包含了前辈的良苦用心。太极拳不讲意念假借,汪派太极讲意圈,这意圈很有意思,实际上,您要真明白,一想意圈,身体就有变化。否则就成了空想。

    讲石明,空讲就没多少印象,如果与大家都能见到的公众人物比较,印象就会更深刻。比较中难免要有评论。石明是有身形的,只是他做的特别荫蔽。太极0加1举两个例子,一是上身有折叠,折叠一语是太极0加1的发明。各派的叫法不一样。形意拳有空胸紧背,大成来自形意,也有讲这个的。我个人觉得还是吴氏太极似乎更妙。背如扣锅。海外太极名家黄性贤的视频可以在网上见到,他的上身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石明早年也特别明显。再说第二个例子,叫坐殿坐胯。网上有陈氏领军人物王战军教拳时的照片,他平时站着都主动坐殿坐胯。这坐殿坐胯的作用十分大。作为初学的人一定要把这原理弄明白,你不懂此,推手就让人推走了。这中奥妙弄明白,推手立即上一个台阶。此两项的力学原理您如果含糊,将很难进步。但这其中也会出现新的问题,以坐殿坐胯来说,如此,则会脚下运转不灵。所以我在以前的文中说王战军和他的前辈陈小旺以及黄忠达是属于太极拳中低层次功夫。而石明很好的解决了这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本太极0加1曾夸下海口,一旦动真格的,看你的身形就知道你的功夫到什么程度,也是这个道理。

    石明还有一项功夫,一扥你手,一下就能把你后脖筋扥伤了。好的大成拳家也能做到。石明玩的比较妙,没见他身子怎么动。这文字够多了,这里有许多力学原理。太极0加1有点累了,以后再说。

    至于发力呢,我想了想,除了三维弓箭发力,还有一个鞭稍力值得一说,石明能够直接从脚上叫上力来。总的来说,石明的功夫比较全。太极0加1认识他的时候,有的他还做得不是那么脆。也是老拿人试手。后来他功夫突然的突飞猛进,本太极0加1极尽谦卑向其讨教,这孙子说什么也不肯告诉我,竟然见面都装不认识。害的本博就是在他死后,也禁不住背地里开口大骂:这孙子,不仗义。

    还要再说几句,至于练什么招法好,那要看您的偏好了,您最好就近学实用的,拳击散打大成,凡是实用的,您掌握就行了,招在精不在多。虽然太极0加1不大喜欢陈氏,但并不说明陈氏的招法就不好用,只要您喜欢,您自便。

    本博只是文字上的功夫,您别全当真。本文是应博友逆流之邀而作。其中也兼答椰树树影网友。太极0加1不愿意现身,请众位见谅。您就只当我是一个传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