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说话:《孩子王》

标签:
陈凯歌赵氏孤儿黄土地孩子王谢园顾长卫课本字经典分析文化 |
分类: 电影 |
看了《赵氏孤儿》,发现孩子是陈凯歌电影一再关注的焦点,本想写篇《陈凯歌电影中的孩子们》,孰料再度看完一遍《孩子王》欲罢不能,非截图逐帧赏析不能解瘾,且以此怀念以前的文化英雄陈凯歌。这是一部艺术与思想造诣都达到相当高度的电影,画面静谧,空间深远,意境悠长,象征和隐喻丰富深邃,内里更暗流汹涌,蕴藏着深刻的反省与强烈的批判。虽然很多指涉貌似漫不经心、旁敲侧击,但细究则用意颇深,是非常高明的含而不露的手法,体现了深重的文化隐忧和对体制的悲愤反抗。现在的陈凯歌,还记得自己拍过这么一部杰出的电影吗?以下解读乃一孔之见,未必对,当然也有力所不逮未能理解的地方,希望有高人指点。
http://s9/middle/55ffe2cch984e103eb3c8&690
此片的声画运用深通中国美学传统,留白、象外之象、言外之意、虚实相生运用得炉火纯青,艺术水准之高后世罕见。开场是一个固定镜头,但随着云影流动,时间从清晨飞越到黄昏,风吹雾散,坝顶的学校渐显,伴随空谷回音(画外音非常高妙,是此片重要的艺术特点,令人击节),有一种亘古轮回的宿命感。
http://s2/middle/55ffe2cch984e1b084de1&690
片头字幕,片名写在残破的纸上,伴随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的声音,预告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这部电影里很多东西都是破的,老杆用的课本是破的,宿舍里的家伙什是破的,镜子是破的,纸也是破的。破,是那个年代的重要社会特征。
http://s16/middle/55ffe2cch984e267ac9ff&690
一个移镜头,云雾缭绕的山林,我突然觉得很像《阿飞正传》。
http://s11/middle/55ffe2cch984e258fea1a&690
山里的枯树,去学校路上,一路回荡砍树、倒树的声音,但又不见具体的伐木景象,以虚衬实,破坏感与震撼力反而更强。此片很重要的一个比喻是以树喻人(孩子),下文有详述。
http://s8/middle/55ffe2cch984e355274d7&690
留心的话,会发现学校里布满孩子们的画,墙上、梁上、柱子上、黑板上、桌子上,无处不在,有飞机、坦克、人脸,也有老师,线条稚嫩拙朴,却充满想象力,说明孩子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影片这种处理是故意强调孩子们天性的可贵、无拘无束、自由不羁。片中的孩子活泼调皮,敢于挑战权威,同时也聪明好学,意志顽强,渴求获得真正的知识,是一群可爱的天性纯良的孩子。但可惜,他们也是饱受制度毒害的孩子。后来老杆被迫离开,孩子们无疑又要继续受到摧残和压制,作者的忧虑由此而生。
http://s7/middle/55ffe2cch984e42fa20b6&690
孩子们上课没书,办公室里政治学习材料却堆成了山,连校长都说“拿回家去可以,擦屁股也行”。孩子们的教育被忽视,政治斗争不可忘,反讽现焉。
http://s6/middle/55ffe2cch984e5b821155&690
老杆一开始不知道怎么讲课,光让学生抄课本,从早抄到晚。孩子们离校后,他的眼前恍惚出现孩子们的目光,单纯的眼睛里充满了天真的求知欲,老杆显然从中更看到了他们对自己的期待,责任感油然而生。
http://s3/middle/55ffe2cch984e66f84802&690
老杆在宿舍对镜自照,我觉得这里其实是说对自我的反省,老杆本来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教不好书,现在更加觉得责任重大。
http://s11/middle/55ffe2cch984e6e5d245a&690
《黄土地》式的构图一再出现,个人置身于天地之间的孤独、惶惑与焦虑。
http://s2/middle/55ffe2cch984e757d0911&690
这是抄在黑板上的第八课,《“平静”中有“不平静”》,这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课本能让孩子们学到什么?相反只能是荼毒心灵。图为“牛水”第一次出现,王福正要在这个生字下面划横线。
http://s5/middle/55ffe2cch984e81336934&690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课文被擦掉了,老杆后来干脆就放弃了课本,让学生们写作文,想写什么写什么,不受约束地按自由心性发挥,这是对孩子心灵与天性的松绑和解放。他不按章法不顾规矩出牌,后来被“上面的人”知道了,这位他后来被解职埋下了伏笔。
http://s2/middle/55ffe2cch984e872c1db1&690
在王福眼中,父亲是“世界上力量最大的人”,但父亲却“说”没有王福力量大,因为王福识字。其实父亲是个哑巴,这里的隐喻是,不识字就如同哑巴,失去话语权。因而王福在后来的作文中说要努力学习,替父亲说话,道出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http://s2/middle/55ffe2cch984e9a04e541&690
王福太渴望知识了,他为了得到老师的字典,不惜违背“扳不倒的道理”,今天写明天发生的事,虽然他打赌输了,老师还是要把字典送给他;但王福不要,他认赌服输,遂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地抄字典。
http://s9/middle/55ffe2cch984eb38b2ea8&690
队上的朋友来看望老杆,让他上课,老杆郑重其事地讲起“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反复念叨,越说越起劲,竟手舞足蹈起来。这个所谓的“故事”透露的是一种封闭的停滞不前的宿命轮回,影射了(教育)体制的无效和无聊。
http://s11/middle/55ffe2cch984ec2b7c6ba&690
顾长卫饰演的“上面的人”来调查老杆,老杆直接说“课没上”,课本“没有用”,明确表示了不满。但“闹是没有好下场的”,老杆的反抗其实是近乎无声的抗议,他选择了“不闹”,安静地离开。老杆表面木讷,实则内心激烈,但说到底他也是没有话语权的,这是一种无奈的结局。
http://s3/middle/55ffe2cch984ed10b9fe2&690
在最后一堂课上,老杆再次写了“牛水”这个字,解释说当初看到放牛娃撒尿喂牛,就随手写出了这个字。这是一个字典上没有的字,在我的理解中,牛很倔,任人打骂,它只顾埋头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但是一看到“水”,也即片中所指的尿,牛就不淡定了,因为它喜欢喝咸的,而尿是咸的,平时不容易吃到。因而,牛在这里其实也可以类比孩子,不大容易得到的“水”就好比匮乏的文化知识,老杆下意识写出这个字,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饥荒状况的表达和忧虑。但说实话,这个解释我不太有把握,呵呵。
http://s4/middle/55ffe2cch984f0a0b2f13&690
老杆走了,还是把字典留给了王福,留言告诫他“今后什么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在我的理解中,这句话同时暗含了一种强烈的愤慨,表明仅仅抄写、认识几个字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认识字所代表的文化意义,最终破除旧有的体制禁锢,获得真正自主的话语权和身心自由,影片的立意由此上升到了心灵拯救的高度。
http://s5/middle/55ffe2cch75a1847f4544&690
老杆推行的“教育革命”宣告失败,他孤身黯然离去,站在火烧过后枯木林立的坝顶茫然四顾,惆怅无比。老杆在队上待了七年,不知在坝上放了多少回火,但他不忍心在孩子们的心里放火。就像人们不会允许野外的树木疯长,而是会通过烧坝这种方式加以遏制,那个疯狂的年代也不会允许孩子们随着天然的心性自由健康地成长,而是会通过课本、教育等规制手段加以钳制和荼毒。而老杆,就是一个经过努力但终归被体制排挤、放逐的落寞的文化英雄。
http://s11/middle/55ffe2cch984f2b7b010a&690
又开始烧坝了,同时回响起老杆和朋友们大喊“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个老和尚讲故事”的画外音。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悲怆而悲哀的结尾,正因其悲情,其批判力度也十足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