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二):青春片传统的扬弃
(2010-03-05 11:24:15)
标签:
艋钮承泽风柜来的人安安蓝色大门台湾电影听说九降风古惑仔娱乐 |
分类: 电影 |
二、青春片传统的扬弃
从类型的角度来判断,《艋舺》毫无疑问首先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青春片,这表现为影片的故事集中围绕和尚、蚊子、志龙、白猴和阿伯五个少年组成的太子帮展开,尤以和尚与蚊子的戏份为重。影片落力描绘他们不问意义、只讲义气的黑道生活,如拉帮结派,打架斗殴,集体嫖娼,报复寻仇,亡命江湖,在在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冲动、盲目与迷失。腥风血雨的江湖之路,既见证了他们情同手足的兄弟情义,也承载了相互背叛、猜疑与杀戮等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众所周知,青春片是台湾电影的一个传统,绵延之长,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在世界影坛上也实属罕见。以70年代末80年代初徐进良、林清介的《拒绝联考的小子》、《一个问题学生》等学生片为开端,青春片就此源源不断。随后崛起的新电影导演同样钟情青春题材。如杨德昌等多位导演分段执导的《光阴的故事》、陈坤厚的《小毕的故事》、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等一批青春片的亮相宣告了新电影的来临;侯孝贤与杨德昌后来拍摄的《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麻将》等,更是青春片中的翘楚。较晚成名的导演如陈国富、徐小明、蔡明亮、张作骥、林正盛等,也都追随侯、杨脚步,拍摄了大量优秀的青春片,如《少年吔,安啦》、《青少年哪吒》、《只要为你活一天》、《黑暗之光》、《爱你爱我》等。到了新世纪,台湾电影除了间或出现的恐怖片,更是几乎只剩下了青春片,不过这一类型的拍制虽然泛滥到不可收拾,但多数实乃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跟风作品,整体质量明显大不如前,其中较为突出的有《美丽时光》(张作骥)、《蓝色大门》(易智言)、《梦游夏威夷》(徐辅军)、《听说》(郑芬芬)等。
因为青春片在岛内影坛的覆盖面和重要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没有哪个台湾电影人没有从青春片传统中吸取过养料。豆导当年就是新电影的重要参与者,曾主演过《小毕的故事》、《风柜来的人》等。而《艋舺》的副导演林书宇,独立执导的前作《九降风》也是一部以学生小团伙为主角的青春片。所以毫不奇怪,我们会发现,《艋舺》中的很多桥段都似曾相识。比如早在豆导80年代主演的《风柜来的人》和《安安》(林清介)中,就展现了小团体打群架、呼朋唤友同去嫖妓等戏份,《艋舺》中几乎是照搬重演。这里显然无法排除青春片传统对豆导潜移默化且深刻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会发现《艋舺》是一部与众不同的青春片。此片对黑社会介入之深、血腥暴力场景之多令人触目惊心,特别豆导对打斗群戏加以戏谑化处理和用慢镜头进行舞蹈化、浪漫化包装,甚至黑帮老大的滑稽登场(马如龙饰演的Geta头戴浴帽炒菜,活像个毫不起眼的大厨),鲜血飘洒在倒地后的蚊子眼中成为漫天飞舞的樱花的想象,以及配乐极尽煽情能事之烘托,都和以往的青春片多采用朴素清新的写实手法截然不同。豆导明显要比当下绝大多数台湾导演脑筋更为灵活,更能把握普罗观众的观影趣味,《艋舺》就借鉴了香港和韩国黑帮片、校园暴力片如《古惑仔》、《火山高中》等的表现手法,和一般台湾青春片相比在商业化方向走得更远,可看性和感染力也大为加强。此片受到广泛欢迎,表明豆导勇于创新的商业化努力开辟出了另一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