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五的春天

标签:
一八九五老莫第二个春天马关条约电影娱乐 |
分类: 电影 |
《一八九五》讲《马关条约》割台后台湾客家族民众愤起抗日的悲壮故事(图为姜绍祖被捕画面),是继《海角七号》之后又一部影响较大而颇具话题性的台湾电影,《海角七号》在情人节档期上映,不知大陆官方对《一八九五》有何看法。
《一八九五》发扬了台湾电影擅长刻画人物情感的传统优势,影片在轰轰烈烈的乱世之中穿插了一段主角吴汤兴与妻子间的动人爱情故事(妻子被土匪劫持后吴坚信妻子的清白,始终不离不弃,他抗日殉难后妻子自杀殉情),效果催泪。片中吴汤兴本是文人出身,理想是教书育人,但在面临家园危亡的时刻挺身而出,不屈不挠,最后壮烈成仁,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
应北京一家电影学术杂志的稿约,要写一篇关于台湾新电影的文章,于是又开始看相关电影。《老莫的第二个春天》(李佑宁导演)就是买了很久但一直没看的一部。前天晚上把它看掉,觉得其实可以将之与当时的女性题材影片放在一起讨论。新电影有很大一部分影片都围绕女性展开叙事,像杨德昌的短片《指望》(亦含成长主题),张毅的《玉卿嫂》与《我这样过了一生》,王童的《看海的日子》,曾壮祥的《杀夫》等等。《老莫》一片貌似讲大陆来台老兵的退伍生活,实则是通过两个老兵的不同生活境遇来剖析女性性格及其命运。片中老兵常若松和孙越饰演的莫占魁先后“买”了高山族女孩玛娜与玉梅做妻子。这两个女孩年轻漂亮,当然不会喜欢糟老头,但性格的差异导致她们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玛娜不甘于平淡乏味人生,终日跟社会上的小流氓厮混,迷恋于放纵青春,最后肉体与灵魂都被欺骗,还因染上毒瘾身亡。而玉梅心态平和,自认为能够离开经常受到虐待的家庭,委身于老莫已是人生局面的改观,她同样有为流行文化与外面世界着迷的一面,但能自觉抵制诱惑,并拒绝了爱慕她的小伙子的金树的追求,生性的稳重、乐观与积极,让她与老莫缔造了平静但幸福的生活。片中两个女性的不同命运,或许也从一个侧面印证当时高山族女性走出山地后的不同选择与人生走向。至于老常的凄惨落魄(为了满足妻子玛娜的生活要求,他不得不拼命赚钱,却因出海炸鱼导致眼瞎,妻子又死了,依然孤苦伶仃)与老莫的幸福感(妻子不离不弃,他也终于盼来了儿子)形成鲜明对照,一是对女性忍耐勤劳宽容美德加以颂扬,二则表明女性对于男性与家庭的作用之大,倘若女性离开,家庭就面临瓦解的境地,甚至男性也失去生活依靠与精神支柱,这种状况可与谭家明的《父子》相比照,总之都说明女性地位的重要。另外,该片也细致拍出人物内心的纠葛,譬如玉梅对金树的好感与却又对他求爱的抵制,老莫对玉梅的不舍与出于道德意识又试图放弃玉梅的两难,也是处理得不错,很有戏味与人情味的段落。
《老莫》片尾是老莫与玉梅摊开中国地图,规划回山东老家的路线与费用,人物对大陆故土的眷恋令人动容。而我同一晚还看了洪智育的新片《一八九五》,片中所流露的对大陆的态度与《老莫》比照很值玩味。《一八九五》讲马关条约割台之后,客家族首领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组织义勇军抗日并壮烈殉身的故事。影片不止一次地强调官府早就没了、官员早就跑了之类的话,表露对当时清廷官员贪生怕死、不珍视台湾的愤慨。吴汤兴更回忆自己小时候父亲头也不回返回大陆的情形,同样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悲怆。“父亲”在这里无疑被暗示成清廷,他的掉头而去、抛妻弃子则暗喻清廷对台湾的放弃,这种暗喻明眼人应该不难看出。该片讲述台湾的屈辱史与悲壮史,题材其实比较敏感。我不清楚此片的投资背景与创作者经历,但无可否认会有评论认为此片也幽微地探索独派思想的来源。我昨天下午跟老章与文化大学郑老师见面的时候也提到该片,两位客人说此片在台湾票房及反响都是比较热烈的,这次陪同郑老师来大陆的小郑是在台湾搞舞台剧的,更提到有朋友也出演了《一八九五》中的重要角色。
关于《一八九五》我觉得还有些话题值得探讨。譬如该片要是换个香港导演或者比较好莱坞化的导演来拍一定会更轰轰烈烈,更具冲击力,不过台湾电影已经形成了比较委婉抒情的格调传统。此片当然很悲,但较少悲壮味,而更多的是悲情感。或许出于拍摄资金的局限,此片对于战争(斗)场面拍得极其简陋取巧,出场人数少,动作也不作过多渲染;和大多优秀台湾电影一样,偏重对人物内心矛盾与情感世界的开掘(吴汤兴、姜绍祖与妻儿间的凄情被处理得特别煽情,甚至对日本侵略者也给予了大量的忏疚戏分,他们一边在屠戮台湾人民,一边却颇具自省精神地痛悔亲手造成了人间地狱,这是台湾人对日本人的宽容表现吗?);日军随军医生的旁白更为影片增添了较为浓厚的文学味道;贯穿始终并不激烈的配乐也别有抒情性,但没有留下情感空隙,该饱满的地方却又嫌太过柔和。总之,此片依然是台湾文艺气息浓重的历史片,我个人觉得题材其实具备诸多商业元素,如战争与乱世儿女情要是加以改造,是可以拍成另一番面貌的。这也让我们觉得,台湾影坛在商业片运作方面确实需要继续积累经验和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