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侠片改良与变奏

(2008-12-02 11:18:52)
标签:

武侠片

投名状

霍元甲

墨攻

影评

娱乐

分类: 电影

武侠片改良与变奏

文/黄文杰

武侠片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也是国人引以为豪的电影类型。经过数代影人在武侠片领域的辛勤耕耘,华语影坛诞生了不计其数的经典武侠作品,而累积迄今的精彩绝伦、千变万化的动作设计经验与灵活巧妙、摇曳多姿的剪辑手法令好莱坞都自叹不如。

回顾中国电影史,开山之作《定军山》即已包含戏剧武打元素[1]。早在二三十年代,三年内连拍十八集的《火烧红莲寺》即掀起了第一波武侠片浪潮。60年代,张鑫炎、胡金铨、张彻的《云海玉弓缘》、《大醉侠》、《独臂刀》等片再度引领港台武侠片创作热潮;其后楚原、刘家良、李小龙、袁和平、洪金宝、成龙、徐克、程小东、元奎等都为武侠片的不断发展、演变推波助澜。80年代初,张鑫炎赴大陆起用专业武术运动员李连杰等拍摄《少林寺》,又带动一批大陆影人以高涨的热情投身武侠片创作。

武侠片在两岸三地均有不同程度发展,但对新生代观众来讲,最熟悉最亲切的恐怕还是港产武侠片。不过自90年代中期以降,随着香港电影的整体景气下滑,制作成本相对高昂的武侠片逐渐在香港影坛销声匿迹,而古惑仔片风行一时。香江银幕上依然打打杀杀,但冲锋陷阵的已是新时代的狂热阿飞;也正是在古惑仔当道之时,港产片日渐没落。1998年起,古惑仔片的始作俑者刘伟强又相继炮制了漫画电影《风云》、《中华英雄》,以及改编自古龙原著的《决战紫禁之巅》,这些影片的票房或许不俗,但在日趋恶劣的市场环境下无法拉动武侠片复苏。

但武侠片又如李安所言:“不但是中国电影里独有的特殊类型,且是个不死的类型,经常是行至穷处,又见峰回路转。看腻了不行了,又有人想出新方法来。新招、新式、新明星的出现,又带起一波高潮。它不像音乐剧与黄梅调,虽曾红极一时,但几年后,就完全地销声匿迹。武侠片虽时有起落,但从未消失过,《卧虎藏龙》正是这个起落循环里的一部分。”[2]国人对武侠片再度燃起信心与热情,正是因为李安拍摄《卧虎藏龙》大获成功。世纪之交,当时已在好莱坞站稳脚跟的台湾导演李安,回国拍摄了这部改编自民国小说家王度卢原著的影片,勇夺包括最佳外语片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大奖。《卧虎藏龙》在海外市场及口碑方面赢得的风光直接刺激武侠片起死回生,并在华语影坛引爆古装大片热潮,《英雄》、《天地英雄》、《十面埋伏》、《夜宴》、《无极》、《七剑》等先后上马。这些后续影片比较下来,还是香港导演最会拍武侠片。2006年年初和年尾,以及2007年年底分别面世的《霍元甲》、《墨攻》和《投名状》,无疑更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

《霍元甲》、《墨攻》和《投名状》是注重火爆迅猛的新派武侠片发轫以来少见的理性作品。和太多同类影片一味滥打滥杀不同,这三部影片均保持克制清醒态度,武不是叙事目的,而是言志手段,并且在展示武的威力与能量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反思武的两面性,提醒观众慎重对待暴力行为。在商业气息愈演愈烈的市场环境里,这三部影片显示了相对较高的品格和一定的思想深度,殊为难得。事实上,这三部影片的导演原本都不是以拍武侠见长的导演,他们进军武侠领域都能取得骄人成绩,恰也说明香港导演的多面性和灵活性,以及香港影坛深厚的武侠片创作传统、成熟的拍制经验与浓重的商业氛围对他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霍元甲》的导演是新浪潮时期即有作品问世的于仁泰,他的作品观众最熟悉的可能是《白发魔女传》和新版《夜半歌声》。于仁泰一贯注重精致布景和镜头美感,《白发魔女传》就在片场搭景拍摄而成,光影朦胧暧昧,置景虚实相生,全片都笼罩在诡异魔幻的超现实氛围之下,成为武侠片没落时期一部风格极度突出的作品。90年代中后期于仁泰亦曾远走好莱坞,拍摄了《五行战士》、《鬼娃新娘》等英语片。《霍元甲》是他时隔十余年再拍武侠片,显现了成熟稳健的创作心态,不再像过去那么故弄玄虚、矫揉造作,反而主走实在路线,画面与意旨都朴素大方、明白正统,表达了武侠片回归的愿望。

《墨攻》的导演则是以《飞跃黄昏》、《笼民》等底层写实影片扬名的张之亮。他的其他代表作品如《自梳》、《流星雨》、《慌心假期》等都是脱俗的文艺佳作,但票房都不理想。近年他也转战大陆,导演了《丝路豪侠》等古装动作连续剧,算是为拍摄《墨攻》预热。《墨攻》堪称是张之亮的厚积薄发之作,既阐发了他站在文人角度对武侠较为复杂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发扬了他一贯细腻敏感的文艺风格,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和角色形象的立体化塑造方面都让武侠片上了一个新台阶。像影片对主角革离矛盾心理的细致深入描绘,以及对梁王由起初求助的弱者向盛气凌人的强者转化的微妙而有说服力的交代,都体现了张之亮非一般的思辨能力与质疑精神,所蕴涵的批判意味与政治讽喻意义也足以发人深省。

《投名状》翻拍自张彻70年代的名作《刺马》。导演陈可辛的名字是优质文艺片代名词,他80年代为吴宇森的《英雄无泪》一片担任泰文翻译得以进入电影界,90年代初执导《双城故事》成名,其他作品如《风尘三侠》、《金枝玉叶》、《甜蜜蜜》,以及新世纪的《三更之回家》、《如果·爱》等都脍炙人口。《投名状》一扫陈可辛过往的温情浪漫,以惨烈的战场厮杀、扣人心弦的心理斗争来反省战争与个人野心对人性的扭曲、对手足情的扼杀,并且通过不择手段的个人奋斗历程与理想的最终幻灭,揭示了政治权谋之阴暗与不可逃脱的命运之悲哀。此片已经脱离了狭义上的武侠片框架,而是一部格局宏大、内涵深邃、检讨人性的战争片。



[1]关于武侠片起源的论述,参见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2]张靓蓓编著:《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6-287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