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卷文言文选材出处变化及其启示——以2010年高考语文卷为例
(2011-01-02 20:41:45)
标签:
高考文言文选材二十四史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高考语文卷文言文选材出处变化及其启示
钱之俊
随着高考命题自主权的下放,2010年全国一共出现了18套高考语文试卷,其中非课标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和课标全国卷,这三套试卷为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其他15套即为各省市自主命题卷。各地分别在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试大纲》或部分省市《考试说明》的指导下,设计出的试卷题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盛况,不少题型的设置与选材都对以往全国统一考卷有很大突破。以今年全国及各省市语文试卷文言文出处为例,就有不少细节值得解读。
先来看看2010年全国及各省市试卷文言文选材出处分布情况:
1.非课标全国卷Ⅰ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2.非课标全国卷Ⅱ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3.课标全国卷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4.上海卷文言文两题,都没有注明出处,实出于《欧阳修集》与《路史》;
5.天津卷节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6.江苏卷节选自《欧阳修全集》;
7.重庆卷节选自《宋史·查道传》,断句一小题(3分)取材于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8.四川卷节选自《汉书·酷吏传》;
9.辽宁卷节选自《宋史·赵良淳》;
10.浙江卷节选自《魏书·胡叟传》,其中断句一段选自《颜氏家训·勉学》(该题3分);
11.福建卷文言文两题,第一题节选自《茗柯文二编》,第二个“文化经典阅读”题选材于《论语》与《孟子》(该题6分);
12.湖北卷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13.湖南卷节选自《陈亮集》;
14.江西卷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
15.安徽卷节选自《周书·贺兰祥传》;
16.广东卷选自(明)谢蕡《后鉴录》;
17.山东卷节选自《尧峰文钞》;
18. 北京卷节选自柳宗元《宋清传》,其中断句一段选自苏轼《仁说》(该题5分)。
从以上出处可以很直观的看出,除全国卷外,各地方省市自主命题卷所引材料来源已经不再局限在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正史范围内。以上18套试卷中,出自二十四史的只有全国卷Ⅰ、全国卷Ⅱ、课标全国卷、重庆卷、四川卷、辽宁卷、浙江卷与安徽卷,15套自主命题卷中有10套选材都已突破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正史范围,而其中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和课标全国卷还为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卷。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全国卷,这些年来一直没有完全突破选择正史人物传记(尤其是在二十四史内选择)的模式。从近几年的试卷文言文出处就很清楚的看出来,2003年全国卷文言文选文主体选自《旧唐书·裴矩传》(其后所附70多字的评论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2004年全国卷Ⅰ选自《后汉书·孟尝传》,全国卷Ⅱ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全国卷Ⅲ选自《晋书·吴隐之传》;2005年全国卷Ⅰ选自《北史·裴侠传》,全国卷Ⅱ选自《史记·滑稽列传》,全国卷Ⅲ选自《汉书·丙吉传》;2006年全国卷Ⅰ选自《南史·何远传》,全国卷Ⅱ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2007年全国卷Ⅰ选自《后汉书·宋均传》,全国卷Ⅱ选自《新五代史·安重荣传》;2008年全国卷Ⅰ选自《宋史·廖刚传》,全国卷Ⅱ选自《宋书·王昙首传》;2009年全国卷Ⅰ选自《北史·魏德深传》,全国卷Ⅱ选自《宋书·郭原平传》。
全国卷选材局限于正史人物传记,主要是受《考试大纲》文言文考查目标中“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要求限制(当然,可能也考虑到正史的可信度)。在二十四史等正史中选材,基本上是叙事性的文体,理解上难度系数不大,减轻了学生阅读中学习负担。这也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文言文阅读评价的要求:“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但全国卷文言文出处以及文体这些年来的一成不变,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了地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出题者的出题思路,形成了一些负面效果。比如学生阅读范围的狭窄,对传记以外的文体的陌生,对文言文阅读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对题型难度有一定的心理期待……这种限制学生思维的出题方式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从今年各地方省市试卷来看,这方面的探索做的就比较好。可以看出,以往的选文一般局限在史部之书,如今开始转向集部类书,如今年的《陈亮集》、《欧阳修全集》、《欧阳文忠公集》、《临川文集》、《尧峰文钞》等,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经部如《论语》、《孟子》虽有涉及,单题量一直很小,分值也不大,毕竟准确解经、读经不是易事。子部之书这几年也偶有出现。不仅材料的选材范围有很大突破(似有意要突破正史的限制),而且文体的选择也继续多样化,部分文章的阅读理解难度随之也有所加大。当然,大部分选材文体还是以人物传记类记叙文为主,只有湖南卷与湖北卷难度较大,采用的是人物评论似的议论文体,而上海卷两篇文言文阅读,除了一篇墓志铭(也即人物传记),还有一篇游记写景散文。议论与写景的文章叙事性都不强(尤其是前者),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理解上有难度,对学生要求较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文言文阅读评价虽然要求“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但同时也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华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所以过分强调文言文阅读“浅易”的原则,对于高考这样有选拔性功能的考试来说,是不合适的。适当提高难度,在选材范围、文体选择、题型设置上进行有益的探索都是可以理解和值得提倡的。广大教师和考生都要有这种心理准备,尤其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在学好教材文言文的基础上,要有意识的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广泛涉猎经史子集类书,减少陌生感,加大这方面的练习,提高解题能力;教师在考查训练中,要有目的的加大各种文体的练习,注重方法的引导和重难点的准确把握,在平时的试题设计中,不能再把眼光拘囿在史部之内了。备考阶段,我们应仔细研读《考试大纲》或本省市的《考试说明》,领会文言文考查的要点,做到有备无患。
(刊于《语文报》(高中教师版)2010年11月1日,总第1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