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谈养生

端午节是一个与中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节日。今日正好是端午节,谈谈端午节所包含的中医道理。
一、端午的名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顾名思义,端者,正也,亦有初始之意;午者,如一日之午时,一年之仲夏,阳气最旺之时也。而按农历,五月正是午月,在十二支里午代表着阳气最旺的时间,五月初五正逢仲夏,因此端午节正是天地之间阳旺之日。
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亦称重五。端午往往近夏至,此段时间阳气最旺,人气亦最旺,最适合于养阳,用灸正当其时;端午又为天中节,此时恰逢十二消息卦的乾卦当令,我辈中医人总要有终日乾乾,自强不息之志。
二、端午节民俗
端午节到了。我的老家在山东威海,每逢此日要吃生的大蒜。大蒜辛温,有小毒,进入农历五月,天地之间阳气旺盛,此时的大蒜更得天地阳气。人居天地之间,阳气要温升,大蒜辛能散,温能通,适合于此时服用,且大蒜对脘腹冷痛、饮食积滞、呕吐腹泻、肠胃不和等都有调节作用。大蒜生吃辛辣,千万不可空腹吃。
端午节吃粽子,粽子由糯米制成。糯米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之功,最适合于脾胃虚寒、食欲不佳的患者。古语有“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但糯米黏滞难化,能增湿热,助痰火,故不适合于老年人及湿热内滞之人。从中医来看,粽子属粘滑类食物,服中药时不可过食,以免碍滞胃气,影响汤药的运化。
中医里把大热的东西称为毒,比如砒霜有剧毒,即因其大热;辣椒有小毒,因其小热。古人把五月称为毒月,亦因五月属地支午月,正阳气最旺之月,热多则属毒。此时毒虫尽出,蛇虫繁殖,易咬伤人,且此时人易患热病,且瘟疫亦易流行。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喝蒲酒、雄黄酒,或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洗艾蒲澡,或喷洒雄黄酒、朱砂酒,以去疫毒等等。
三、端午节与艾
端午节民俗有在家门口挂艾的说法。此时艾草花未开,叶正茂,药效最高。古人说:端午节采艾,悬于户上,可禳毒气。新艾气味芳香,能避晦祛毒,有利于保持屋子清爽卫生。现代研究亦发现,艾叶含有大量的植物杀菌素,正好可以把一些对人体有害的致病物消灭。亦可在屋内点燃艾叶,艾烟更有清洁屋子的效果。
艾是一味好用的中药。从文字学考证,艾与“乂”通。乂的本义是治理,由乂及艾,引伸出“安宁”的新意。艾能拨乱反正,使疾病恢复健康,即是安宁。艾在临床上用的非常广泛:捣艾为绒,作灸法以治百病;艾能安胎,能治腹痛,能止咳,能止泻,能止血,其功甚多。端午节插艾,未尝不是追求生活的和谐平安。
四、端午节养阳
端午节至夏至这段时间,天地之间阳气最旺,人受天地影响,阳气亦外浮。此时养生,最需养阳。阳气内旺,则邪毒不能侵。故端午养生,重在扶阳养阳。而养阳之法,最好用艾灸。尤其是三阴体质者,这段时间用灸最有益于健康。
灸能通阳扶阳,使脏腑调和,经络疏通,气血畅和,有利于扶正祛邪,使正安而病退。不管是大病重病患者,还是常人养生,若体内有寒凝或阳虚,即可在此段时间及时用灸法。每天任何时间都可施灸,不必刻意选择时间。
端午节开始,烈日高悬,炎夏开始,人们往往会汗出津津。人体阳气向外升浮,则内阳反虚。因此,端午节开始,不可过食生冷,否则最伤脾阳。
再者,粽子属于粘腻类食物,中阳不足,或素体湿热之人建议少食或不食。
烈日下当尽量减少户外运动,但清晨及傍晚又是运动的好时候,借天时适当出出汗,可以透出体内郁滞的邪浊,让人更轻松,也更健康。
四、端午节祛阴邪
端午节往往在夏至前后,此时天地之间阳气最旺,最是祛除阴邪的好时机。
中国古人在此时喝雄黄酒、挂艾蒿、洗浴艾蒲汤等等,其用意都是借天地阳旺之力以祛除阴邪,保持健康。按中医理论,雄黄是纯阳之物,能温阳杀虫,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其酒含坤,有毒,阳热之体万不可口服。艾蒿有温阳之功,可避阴邪。
端午时节,阳虚阴盛之人最好用艾灸,可借天之阳以温补体内阳虚。比如冬天易于发作的疾病,如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畏寒肢冷、关节诸痛等,都可及时艾灸。恶性肿瘤多属阳虚阴盛,当珍惜端午时节天地阳旺之机,及时扶阳抑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