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松
浙江省近日印发的《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指出,从今年起,各设区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与领导干部的升迁挂钩。
进入2015年,随着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中国新修订的环保法正式施行,中国各地陆续跟进,探索出台严厉法规和举措,污染行为将受到更严厉监管和惩罚,各级环保部门也将承担更大的监管责任。
这几年,作为直观反映空气质量的PM2.5数值不时成为民众心头之梗。而对领导干部的考核缺少硬性约束,又使得一些领导干部只关心经济发展等指标,对环境保护缺乏“动真碰硬”的勇气和决心。
当前,一些地方将PM2.5数值与领导干部升迁挂钩,此举或能真正倒逼领导干部与公众“同呼吸”,督促其用务实高效的作为,尽早给公众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但一项好环境政策要有好“收获”,关键还在于能真正执行落实到位。要使“PM2.5数值与领导干部升迁挂钩”的规定切实发挥作用,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明晰。
一是谁来提供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如果由当地地方政府自行监测环保数据,而且要在地方领导签字才能发布的前提下,这些数据的真实度,将可能无法保证。比如,近日陕西汉中市环保局内,空气监测设备被洒水车喷水。市民质疑,喷水影响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是弄虚作假。
二是谁来监督规定的具体执行?PM2.5与升迁挂钩,并非浙江首创。早在2012年,北京就出台类似相关文件,但具体执行情况,却未见任何“下文”。
从全国范围来看,至今似乎没有出现过地方官员政绩因空气质量不达标而受影响的案例。可见,如果只有制度化设计,但缺乏有效监督,民众就无法获知被考核地区的环保实际情形,最终只会使规定置于纸面,流于空谈。
因此,时下当务之急,需要顶层设计上细化“挂钩”的执行方式。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为保证监测数值的真实性,除了地方政府自行监测的数据,上级环保部门还应尽快建立、扩大自己的监测点位。此外,还应引入第
三方监测和评价,交给社会组织独立进行,发挥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双重作用。
由于环境治理是一个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而雾霾问题并非一时一地可以解决,这需要多方共同推进,形成合力。这意味着“PM2.5挂钩升迁”的考核机制,不应局限于一个地域,更应在取得成效过后全面普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