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hotocdn.sohu.com/20061229/Img247330669.gif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3年第20期 5月20日出版
总第1524期
文/李松
中央提出八项规定以来,有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得到公众的衷心拥护。公款消费中的浪费问题受到社会舆论的猛烈批评,公务活动中的奢侈浪费行为有所收敛。
然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对贯彻落实八项规定持“观望”态度。比如有些人落实中央要求“慢三拍”,甚至频出“反对吃喝影响拉动内需”、“减少接待影响招商引资”之类奇谈怪论。通过钻空子、拖延等方式,试图让政策的落实不了了之。
中央从反对浪费突破改革官风,下手处选得准,深得民心,但阻力之大更是不容忽视。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有少数干部权力意识膨胀,自恃大权在握,目空一切,我行我素;其次,有少数干部自认为一旦出了事,上面有“保护伞”,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次,有些领导干部的权力,上级疏于监督,群众难以监督,以致心存侥幸。
就反对浪费而言,目前正处于决策落实的“关口期”。从以往经验教训来看,每当一个政策提出后,短期内一些地方会“跟风”,然后“观望”,随后“反弹”,接着进入“关口期”。
在“关口期”,如果顶住压力坚持下去,政策执行就会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如果半途而废,就像“拍皮球”,一下两下没压住,第三下就会反弹得更高,产生严重后果,政府将失信于民。
无疑,一项好的制度,只有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对于反浪费,要慎防出现“拍皮球”效应。在举国上下落实八项规定的“关口期”,能不能打消公众在“转作风、反浪费”方面的疑问,能不能使干部作风有一个深刻转变,关键就看下一步有没有抓铁有痕的劲头。
种种迹象表明,反浪费有必要从财务预算入手,让政府预算更加公开、透明。同时,要加大群众和媒体的监督力量,并在审计监督、纪检监察等方面建立刚性的约束机制、执行制度、惩戒机制等。
纵观之,对于反对浪费成果的巩固,需要制度与执行的双重保障,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