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微博慈善”的现实焦虑

标签:
杂谈 |
分类: 深度调查 |
http://photocdn.sohu.com/20061229/Img247330669.gif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微博慈善的生命力源于自发、公开、透明,政府有必要为微博慈善建立规范机制和游戏规则,引导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松
一年前开始的“微博打拐”公益活动,得到亿万网友关注。一年多来,类似微博慈善行动层出不穷:为“奇迹女孩”小伊伊祈福、拯救取胆黑熊、老兵回家、关注尘肺病农民患者……一股股感动人心的暖流在微博中不断汇聚,迸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发展室主任李炜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微博使得每个普通人随时都可能在网络上发起一场公益救援,并成为引人瞩目的公益主体之一。
但目前中国的微博慈善,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如果要得到健康发展,还存在发展持续、运行规范、公募资格等诸多难题亟待破解。
人人都可成“公益主体”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10日10时,在新浪微博发起的微公益共有249561个微博账户参与,公益项目合计541起,正在进行173起,已结束352起,待核实16起;其中支教助学项目241起,医疗救助项目135起,儿童成长项目74起,三者相加占到新浪微公益事业的八成以上。
新浪董事长兼CEO曹国伟曾公开表示,微博是一个分享的平台、沟通的平台,也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公益平台。
“与传统公益相比,微博慈善更能体现全民参与。”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汪文斌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对于微博慈善来说,人人都可以是公益主体。”
“中国的慈善事业,最终的发展模式,必然是全民慈善。”李炜说,“微博具有信息发布门槛低,传播方式简单,信息交互简便、快捷等特点,这种微博慈善模式,更接近全民慈善的模式。”
“裂变”能量不可低估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由于微博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在网民和微博群体日益增加的前提下,“裂变”能量不可低估,而微博慈善的新拓展,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汪文斌认为,在以往多数人的观念中,慈善是政府、大机构及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慈善也似乎成了谁捐的钱越多,境界也就越高的规模竞赛。
“微博慈善阐释了这样一种理念,即对于行善,每个人都可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平等地认同,自愿地参与。”汪文斌说。
最初的微博慈善,发起者还是以社会名流为主。比如,姚晨提出的“关注一个粉丝,捐款一毛钱”;梁咏琪开创的“你转发,我捐款”;潘石屹发起的“资助西部贫困母亲”等。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无名“草根”参与到微博慈善中,并因为活动组织过程中的公开、透明,不断赢得公众信任,让人人公益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比如从广州梁树新发起的“铅笔换新校舍”活动,到给脆骨症患者送礼物的“瓷娃娃”行动;从免费午餐到各种随手拍行动,等等。
其中“免费午餐”计划,是“草根”微博慈善的一个例子。2011年3月,一些民间公益人士在浙江、贵州、湖南等地通过微博组织发起了“免费午餐”计划。截至2011年6月初,募集资金累计超过1000万元,让20多所学校的4000多名小学生陆续“开饭”。
本刊记者登录“免费午餐”官方微博主页发现,有20个左右受助学校的微博链接。在每个受助学校的微博上,均有每天的菜单、花销、就餐人数等数据,并附有照片、视频,接受捐赠人和网友的监督。
除了网络,为了实现多方位的监督,“免费午餐”团队会随时对受助学校进行探访、抽查,并要求学校在每个学期结束后提供相关报表。
“微博降低了围观的成本,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汪文斌看来,这种“拉近”某种程度上是从“关注”到“转发”,以“裂变”的传播方式实现的。“其释放的能量不可低估,有时是倍数增长,有时是指数增长。”
募捐资格引来质疑
“微博慈善的巨大能量,不仅使人们重新发现人与人之间纯粹的互助精神,而且还开拓了普通公民参与文明建设和公益慈善事业的新途径。但是,微博慈善最终要落到现实操作层面,还要破解诸多现实难题。”中国好人网创办人兼总编、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副主任谈方教授对本刊记者说。
2012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1~2012)》也表示,“微公益”目前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
制约微博慈善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公益人才发展不可持续。目前“免费午餐”项目共有13名专职工作者,但他们的从业身份,得不到认可,只能成为“专职志愿者”,依靠微薄的“补贴”生活。
另据报道,“爱心衣橱”曾经发布了一则招聘启事,上面写明专职工作者试用期月薪1500元、转正后2000元。而相关人士透露,现有的3个专职员工平均月薪在300元左右,没有“五险一金”、没有编制。
而微博上越来越多的虚假求助信息,也在阻碍着微博慈善的健康发展。比如2012年6月,“10岁女童在南京红山动物园走失”的消息,在网络上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在求助微博中出现了某服装品牌的名字,被疑为“商业炒作”。
随后,南京市民王女士向媒体确认,女童走失微博附属的两张孩子照片,系盗用她女儿的图片;此外,南京市政府的官方微博“南京发布”,亦转发了新浪微博管理方的辟谣声明,证实红山动物园女童走失微博系虚假消息。
“目前微博门槛限制很低,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注册微博,但是作为一个由虚拟空间组成的虚拟社会,大量虚假信息的出现,这将可能成为制约微博慈善发展的一个致命问题。”谈方说。
在谈方看来,目前微博慈善的个人行为比较多,公信力还不高,信息还不够对称。“这些都是未来微博慈善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对于微博慈善发起人来讲,最尴尬的是缺乏募捐资格。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公募资格只局限于公募基金会等公益机构,一些民间自发成立的微公益项目缺乏合法性,募捐行为尚处于法律监管的空白。
“按照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基金会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只有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和基金会可以接受公益捐赠,其他单位或者个人都没有接受公益捐赠的资格。”北京中盛律师事务所杜立元律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为规避法律风险,有些微博慈善发起人采取另外一种变通办法,即在找到发微博求助人后,便与一些官方慈善组织进行合作,用他们的银行账户代表个人接受捐款。
微博慈善的法理途径
在谈方看来,政府应对微博慈善这种慈善模式进行规范和帮扶,使其进入可持续发展。“当前,应尽快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再完善立法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
谈方建议,一方面,微博慈善本身要特别注意严格自律,从而逐渐树立一批有公信力的微博慈善的品牌。另一方面,鉴于相当多的个人微博慈善的能力和精力状况难以独自长期维持,微博慈善的个人可以与有公信力的政府机构或民间的公益慈善组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合作方式可以是单个项目合作,也可以是长期合作,甚至是可以加入到某个公益慈善组织专门负责或者从事微博慈善活动。
“微博慈善的发展,需要自由的进入机制,也需要严格的退出机制。”杜立元说,“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微博公益这种新形式的慈善捐赠。对于利用微博进行虚假宣传,谋取私利,严重损害公益形象的行为,应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民政部早在2005年就启动了‘慈善法’的起草工作,虽然该法至今仍未出台,可以以‘慈善法’的制定为契机,从资格准入、信息公开、机构管理费用、专职人员服务费用、政府监管、退出机制、社会监督和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规定。”杜立元说,“在法律规定中,不但要有原则性规定,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确保该法在实践中的切实贯彻执行。”
在杜立元看来,慈善的公开、透明,不但需要政府、慈善机构、民众的共同努力和相互督促,而且需要清晰的公益化思路和专业化操作,它需要从制度层面做出一系列规定,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方慈善主体的行为准则,达到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公平与一致,让公开、透明成为信仰和一种必须的选择。
“通过倡导和利导,微博慈善会有一个好的发展。因为,那里有温情和柔软,也体现平等与自愿。”在汪文斌看来,慈善事业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毕竟,慈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事业,而不仅仅是短期的活动。”
当前,对微博慈善,“政府应更有所作为,只有不断健全公益组织的职能,给予其法律支持,才能让微博慈善的‘正能量’,去覆盖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李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