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瞭望》文章:被“注水”的图书排行榜

(2012-06-27 21:21:07)
标签:

杂谈

分类: 深度调查

http://photocdn.sohu.com/20061229/Img247330669.gif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2年第26期 6月25日出版  总第1478期

 

    图书排行榜应是读者判断力、认可度的真实反映,可如今却异化成了出版商的一种促销手段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松

 

  “我的书上市第一个月,就销售了1200多本,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想不到第二个月才销售100多本,相差十多倍。”一位作者今年3月份出版了一本经济类图书,但才两个月,他当初的兴奋劲儿就消失殆尽。

  这位作者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我在书店网上统计系统查询发现,第一个月的书,主要是在北京两个大书店卖出,后来从出版社一位私交很好的编辑那里得知,那是出版社"买榜"所致。”

  据业内人士透露,“买榜”已然成为出版业的“潜规则”:出版社和书商为了拉动图书销量,利用内部员工回购实体书店或图书销售网站的图书,推高图书的销售排名名次,造成图书畅销假象,以吸引更多读者购买。

 

  “买榜”的盘算

 

  按理说,图书排行榜设计者最初的愿望很好,可让读者“按图索骥”,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但由于“买榜”的“注水”,目前国内的一些图书排行榜却异化成了出版商的一种促销手段。

  “最近单位给每位员工发1000元的购书费,由于工作忙,就在网上订购。”北京某公司员工周女士向本刊记者抱怨,“时间紧,购书量又大,所以就以图书排行榜为参考,但大部分书买回来一读,感觉很失望。”

  “"买榜"的图书种类涵盖较多,从文学类到教育类、经济类、时政类都有,通常是出版社和书商觉得有竞争潜力,在一定时期内想要重点推的书,其他书则靠自然销售。”北京某图书公司的一位编辑告诉本刊记者。

  “出版社为每个编辑申请了不少图书销售网站的账号,只要新书上市,就安排编辑按计划购买,每个人都有硬性任务”。北京一大型出版社的张编辑告诉本刊记者,“当然,购书所有费用,都是出版社埋单。”

  据小张介绍,“买榜”流程一般是这样的:第一步,出版社会确定自己哪本书是重点推出;第二步,去相关图书销售网站上了解与自己想推出的书同类书的情况,论证要买多少才能保证自己的书能尽快冲进畅销书榜;第三步,出版社内部安排员工去“买榜”。订单提交成功后,写评论冲“五星”。

  “买回的书,多数再返回实体书店和网站,少部分发往其他渠道。”小张说,“买榜周期一般1~2周,时间长了成本高、折腾不起,只要制造出一种畅销的强劲趋势,能够带动后期销量,就大功告成了。”

  据了解,“买榜数”量的多少也与图书的重点程度、出版社对新书的销售预期以及宣传力度相关。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图书排行榜的引导力量不可低估。”北京一位在出版界打拼了十余年的书商认为,国内有几个排行榜很关键,比如亚马逊的“新品畅销榜”、“销售飙升榜”,以及当当网的“新书热卖榜”、“近24小时畅销榜”、“近7日畅销榜”、“近30日畅销榜”,等等。

  “网店都要求买书后才能写评论,出版社或书商安排人买榜后,最主要的工作是以读者身份在网上留言,给予书积极正面的评价冲"五星",以强势舆论引导更多读者购买。”他说。

  对于买榜,怎样才不至于赔本赚吆喝呢?这名书商扳着手指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细账:“比如以在图书销售网站"买榜"为例,一本书定价30元,在网络上卖6折,出版方只需18元回购,如果每天回购400本,花费是7200元,400本的回购量能在大型网络书店上冲到前三名。位列前三名的图书,一般能带动数量更多的真实购买。定价30元的图书,出版商毛利一般在12元左右,一天卖出600本,就可以保本。”

 

  “畅销书榜”的信誉危机

 

  本刊记者了解到,在“买榜”过程中,出版业竞争也非常激烈。

  “新书要冲进前10名不容易,有时要多次"买榜"才行。”北京某出版社一位副社长告诉本刊记者,“有时竞争对手"买榜"的数量比我们多,或好评比我们多,我们的图书排名,很快就会沉到下面了。”

  这位副社长称,这时就得注册更多账号,加大“买榜”数量,同时组织更多人写好评、冲五星。“有些经验丰富的出版商,在整个过程中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击败对手,又尽量减少自己的投入。”

  “"买榜"时间点要把握好,竞争对手风头正劲时,没必要去买榜,以免两败俱伤。因为图书销售都有个销售规律,总有下滑时,那时"买榜"就很容易把对方压下去。”这位副社长说,“有些出版社还把"买榜"的技巧和流程写在内部的营销方案中,并安排专人把握、协调整个"买榜"节奏和进度。”

  在本刊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业界人士谈及图书销售网站写评论冲“五星”的过程,均表示“很头疼”。“要从不同角度写几十条上百条评论还真不容易。有时会碰到一条读者差的评价,用十多条好的评价也抵消不了。”

  一位图书公司编辑还私下向本刊记者透露:“有时为打压竞争对手,我们也会安排人给对方的书写评论,往差处写,越狠越好,当然要说得在理,不能让读者反感,这是起码的尺度。”

  “实体书店"买榜",除了排行榜上位置好看外,主要还与码放位置挂钩,如果销售达不到一定数量,图书码放位置就会很偏,销量更上不去,所以我们也会定期在一些大型书店"买榜"。”这位编辑表示。

  在这位编辑看来,图书营销是一个综合手段运用的过程,是拼人力、财力和精力的过程,而“买榜”仅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手段。“每个编辑的业绩,都与书的销量直接挂钩,即使是在骗人,编辑也不得不去做。”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业内人士对“买榜”也深表无奈。

  “我年初策划的一本图书,在图书销售网站进入畅销书榜前列,而实体书店销量并不乐观,被业界直接质疑为"买榜"。”某出版社资深编辑黄某称。

  对此,黄某反复声明该书并未“买榜”。“几乎没人相信我的话。”黄某说,“因为"买榜"在业内已非常普遍。相反,不"买榜"反而不正常。”

  “我们的排行榜是"图书销售排行榜",尽管明知有"买榜"现象存在,也无可奈何,这并非"图书质量排行榜"。”北京一家大型书店负责人刘先生告诉本刊记者,“集中在一两天内有人批量买书,就有可能有人在"买榜"。”

  “有人"买榜"对书店没什么危害,相反可增加我们的销量。再说,我们的业绩都与销售量挂钩,明知道有人"买榜",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刘先生坦言。

  “图书排行榜应是读者判断力、认可度的真实反映。”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副主任谈方教授认为,而一些被“注水”的图书销售排行榜具有极强的欺骗性。

  “靠"买榜"冲进榜单的图书,并不能与优质画等号,也不等于已获得读者的广泛认可。”谈方说,“"买榜"图书所传达的畅销假象,只会严重误导读者的选择,损害读者的精神权益和经济利益。”

 

  图书排行榜离真实有多远?

 

  多位受访者认为,从长远来看,出版社和书商“买榜”无异于饮鸩止渴。

  “目前,中国出版业正处在体制变革关键期,在经营管理上很强调市场意识,并通过逐渐推进的体制改革,将出版社推向了市场。”汕头大学法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鄢圣华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买榜"是一种欺骗性、操纵性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通过虚假宣传来骗取买书人的钱财。”鄢圣华分析认为,“买书人作为读者,他们会花时间读达不到预期的书,他们在时间、精力及金钱方面的损失是非常大的。久而久之,图书销售之类的榜会失去公信力。”

  “目前管理部门对于图书的监管,更多着眼于内容的导向性等方面,对于营销、宣传等操作层面的关注较少,结果导致了一些出版商在虚假宣传上打擦边球。”鄢圣华说,由于少部分人的不正当市场行为没有得到制止,更多的出版社被挟持到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中。”

  在鄢圣华看来,法律法规中对不正当竞争行为惩罚措施的欠缺,更加大了“买榜”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

  “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容不得欺诈和操纵行为,所以企业要自律,而政府则要承担监管的责任。正如政府要反对操纵股市、反对虚假商业广告一样,政府要防范、遏制"买榜"行为;这已成为政府整顿书市行为中的迫切任务。”鄢圣华说。

  “一本书能否长销,主要靠内容质量,"买榜"制造的假象只会昙花一现。”谈方说,“虽然那些通过"买榜"登上排行榜的书籍,最终会原形毕露,但依然会有不少读者上当受骗。”

  “如果短时间内突然发生了几笔大规模的团购,图书销售网站和书店应该引起警觉,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团购者进行甄别。”谈方说,“一旦确信团购者即为"买榜"者,那么他们购买的数量就不应该被计入销售数字。”

  “图书排行榜制作者有保持榜单纯洁性的责任,不应为目前的一些利益而放弃独立客观的立场,只有剥除图书排行背后所隐含的种种利益因素,才能体现出图书排行榜的内涵和力量。”谈方认为。

  但在多位受访者看来,在整个图书销售链条中,实体书店、图书销售网站、出版社及书商,均能从“买榜”中获益。在目前情况下,奢望谁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都不现实,关键是读者要从内心破除对图书销售排行榜的迷信。

  据了解,在出版制度成熟的国家,“买榜”是被绝对禁止的,一旦东窗事发,书商和书店的信用度将会遭到质疑,绝大多数只能转行了事。

  当前,作为一种图书的销售方式,图书排行榜不可能消失。但一个客观真实的图书排行榜,无疑是读者所期待的。

 

转载于http://news.hexun.com/2012-06-25/14279920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