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hotocdn.sohu.com/20061229/Img247330669.gif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2年第22期
5月26日出版
总第1474期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松
5月22日,北京市政市容委发布了《北京市主要行业公厕管理服务工作标准》,其中规定“公厕内苍蝇不超过两只”。
公厕作为公共空间,既度量着一个城市文明的体温,也考验着社会管理的成效。毫无疑问,北京公厕标准释放出的是政府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积极信号,如果能够得到真正落实,对整个城市公厕的服务质量,将会是一个可喜的全面提升。从这个角度讲,公众理应大力支持这个标准的执行。
然而,服务标准中“苍蝇不超过两只”的规定,却让人感觉不靠谱。从表面看,似乎标准甚为严格,且细化到苍蝇数量上。但具体到现实中,却缺乏可操作性。比如,在检查评比中,“苍蝇不超过两只”怎么认定,这本身就是个问题。对于公厕里有多少只苍蝇,显然无法做到派专人蹲点去数。即使去数,按苍蝇的活动特性,数出来的数字是否真实,也值得商榷。
如果这些无法做到,那么“苍蝇不超过两只”一类的服务标准,就成了纸上谈兵,公众的质疑,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对此,北京市政市容委解释:“公厕内的苍蝇不超过两个”“是一种工作要求,还不是一种强制性的标准”,更不会“派专人数苍蝇”。
公共政策的出台往往涉及面广、影响大,这是政府部门对公众的一种承诺。当“公厕内的苍蝇不超过两个”不是强制性规定的说辞出笼时,就意味着这个规定是一纸空文,已经埋下了政策失效的陷阱。
一项没有可操作性的公共政策的出台,有可能比不出台公共政策更糟。因为当政策沦为花架子,或出现了疏漏和瑕疵,必然会影响到制度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对制度的执行大打折扣。最终不但阻碍了政府部门的执行力,也会导致政策公信力的下降。
事实证明,形式主义的公共政策,会导致“政策”和“执行”完全脱节。一旦“执行”的灵活性占了主要地位,那么“政策”的严肃性和原则性就会大大被消解。此类例子在现实中并不少见,比如“四菜一汤”,可以“变通”成燕窝鱼翅之类组成的“简餐”;禁止公车私用,也可以灵活掌握成领导的“业务需要”、“工作需要”……
正因为如此,政府部门在对某项工作制定政策、标准时,还是应少一些无法落地的“形式主义”,多考虑它的普适性和科学性。
具体到对苍蝇指标检测公厕清洁程度的规定,管理者还是应多征求民意,少些关门拍脑袋决策,以期出台一个更能落实到位的标准为宜。用求真务实的态度治理公厕的环境卫生,这才是要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