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春茶何须非处女?
标签:
康熙乾隆太湖碧螺春名茶文化 |
本文作者 孟汝醒
乍暖还寒的初春,很多人已经对春茶急不可待了。今年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中的碧螺春新茶的品质和产量都在上升,预计今年的产量和去年基本持平,在150吨左右。价格较去年上涨10%左右,特级一等碧螺春约3500元/斤。碧螺春具有色翠、清香、味醇、形美的特点,被誉为“茶中仙子”,基本上种植于苏州吴中区东山镇和金庭镇果园之中。按理说,春茶最好不过清明雨前茶,每年的“茶王”比赛都会炒出第一锅的天价茶叶来。但这一锅茶若与古代的上等茶还有很多差距,不单单是品质,还有意境,你听说过采茶非要处女吗?而且还要用舌头采茶,置放于暖暖的胸部,那样的尖芽嫩叶该是如何的美妙?
http://s7/middle/55fd8115n81966ed43d46&690
采茶图。
先从碧螺春的起源说起。
根据《苏州府志》载:“洞庭东山碧螺石壁,产野茶几株,每岁土人持筐采归,未见其异。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叶较多,因置怀中,茶得体温,异香突发。采茶者争呼:‘吓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后又有《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苏州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来的故事之一。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http://s2/middle/55fd8115n8196722e5691&690
太湖碧螺春茶。孟汝醒
另据清未震钧(1857~1918年)所著《茶说》中道:“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见,碧螺春在历史上就荣以为冠。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对碧螺春描述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而苏州洞庭碧螺春为何会有一股果香味呢?原来,苏州太湖之畔广植着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枇杷等果木,而碧螺春茶就种植在这些果树之下。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另有碧螺春茶名之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说是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美丽、聪慧,喜欢唱歌。而与隔水相望的洞庭东山上,有一位青年渔民,名为阿祥。两人默默地产生了倾慕之情,却无由相见。直到早春里有一天,太湖里突然跃出一条恶龙,蟠居湖山,强使人们在西洞庭山上为其立庙,且要每年选一少女为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应其强暴所求,恶龙乃扬言要荡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大战其七个昼夜,最后倒在血泊中。一日,碧螺为寻觅草药,来到阿祥与恶龙交战的流血处,突然发现生出了一株小茶树,枝叶繁茂。这就是碧螺春茶。
碧螺春对生长条件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早春茶芽叶只有三厘米左右,每千克干茶约含芽头8万个左右,珍贵程度可见。“三月春风长嫩芽,村庄小妇解当家。残灯未掩黄粱熟,枕畔呼郎起采茶。”这是《采茶歌》里的曼妙。可是在早期时,还有一种更苛刻的采茶方式,那就是“羡煞人采”了。
http://s7/middle/55fd8115n735bd88185e6&690
苏州姑娘在采摘碧螺春。孟汝醒 摄影
王旭烽在她的《瑞草之国》中提到,“凡断芽必以甲不以指,以甲则连断不柔,以指则多温易损”。也有行家说,采茶不能用指甲掐断,要用手指把它折断。因为用指甲掐断的茶叶泡出来的茶叶杆是黑的,而折断的就很好看,是绿绿的跟茶叶颜色一样的。
“羡煞人采”则是只让处女去采,而且采前还需沐浴,清晨趁着春露,姑娘采茶时用舌头一片片采摘下来,采下的茶叶则放在胸口,据说处女的肌肤和体温就会增加茶的香度。还有人认为,处女胸部纯净,这样茶就有了灵性,纯洁无暇的身体可以使茶味更加醇厚香浓。甚至还有说法称,将春茶藏于处女双乳间,然后其一路小跑下山,据说将那沾着处女体香的春茶焙干,泡出的茶有一股奇异的香氛。变态是变态了点。但是有人买账。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地方官进献此茶,冲泡之时异香扑鼻,龙心大悦。
如此设想:在“人体盛”都能够在一些城市“暗度陈仓”,今年两会还出现了“恢复巴东的裸体纤夫文化”提议,如果有人恢复了“吓煞人采”,肯定引起一番争论,甚至天价竞买。
怪只怪在古国男人较重的处女情结,而且这一变态情结也随着中华文明成为一部分遗存下来。只是是不是处女,那就不敢肯定了。
http://s7/middle/55fd8115n819681f10026&690
刘亦菲在推介苏州碧螺春茶。
其实采茶质量好坏与处女并无关联,有关联的只是一种心理。但在古代,采茶确实比较讲究的一道工序,清乾隆年间王应奎《柳南续笔》中记有此事:“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呼吓煞人香。吓煞人者,吴中方言也,遂以名是茶云。自是以后,每值采茶,土人男女长幼,务必沐浴更衣,尽室而往,贮不用筐,悉置怀间,而土人朱元正独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每斤价值三两。已卯岁(1699年),车驾幸太湖,宋公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题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岁必采办”。
从这段记述中可见,古人采茶确实是件神圣而隆重的礼仪,沐浴更衣,心情豁然,全家出动,将采摘的春茶置放到怦怦跳动的心脏部位,如此朝圣般的心态,怎么不会制出上等的茗茶呢?
当然也会“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只可惜,今天的碧螺春采摘,已经是面目全非了,在用工荒的背景下,仍然有大客车运输来大批的外地采茶工,下车就去“掐”芽叶,有的甚至连茶叶都没有见过,不要说沐浴更衣了,连个健康证都不会去象征性的办理,赋予美丽传说和想象空间的碧螺春,就这样从第一道工序行将“堕落”。采茶工是以采得的重量为收入依据,这样利益“勾引”下,只有动用粗野的双手尽量多“掠”些茶芽了。还有的地方是以每天几十元的工价临时应急雇佣外地采茶工,这样情况下采摘质量也是不如人意。而哪些乔装打扮成为“江南小娘”的采茶姑娘也只是一个“幌子”而已,他们出来的目的也就是摆个姿势给媒体们。
碧螺春,一杯恬静的香茗,虽不该还原“处女之茗”,但也不该过于物欲,应该让享受这杯茶的人享受到应有的意境。
如今,茶馆遍地开花,茶文化也是到处开节欢庆,可是,到哪里才能品尝到一杯原汁原味的碧螺春呢?
http://s5/middle/55fd8115n735bda74e5f4&690
http://s6/middle/55fd8115n81968b227635&690
http://s2/middle/55fd8115n81968b546791&690
苏州碧螺春茶挑选车间。孟汝醒 摄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