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你老了》中的“内韵”及其技法简析

(2013-09-03 09:44:27)
标签:

诗歌

文化

分类: 诗歌理论

    “内韵”讲究运用激情及感知寻觅,并瞬间复合三个序列,即由主题及“思想”构成的序列,由感情与想象构成的序列,由“恰切的语言”及文字构成的序列。然后用形象使之谐调,使之境界化,与此同时,运用主体的音乐灵感,赋予其具有生命活力及传导能量的“活的韵律”从而形成内韵,最终诞生诗作。

“内韵”中的三个序列,是一个难以分开的整体。希望读者在阅读以下文章时,能够体谅我不够细心的章节划分部分。

当你老了

叶芝(天舒译)

当你老了,白发苍苍,昏昏欲睡,

打盹在炉火旁,请取下这部诗篇,

慢慢吟诵,梦忆你昔日的风采;

那柔美的眼波,映着清幽的倩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情,

唯独一人挚爱你,那朝圣者灵魂的至诚,

爱你日益变幻的脸色,呵护花瓣凋零;

 

当你佝偻着,垂头在火红的炉栅旁,

心中凄然,轻轻地诉说着爱神的逃逸,

头顶上的群山间,逝去的爱踱步徘徊,

在黯然的星群里,隐匿着他的赧颜。

 

     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出生在爱尔兰的一个画家家庭。他是爱尔兰著名的戏剧家、诗人,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的主要代表(十九世纪爱尔兰文艺复兴领导人之一)。叶芝于192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得奖理由是:“经由灵感的引导,将民族的精神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现在诗作中。”1939年,诗人病逝后,他的三行诗:“对生活、对死亡 / 投上冷冷的一眼 / 骑士呵,向前!”成了他的墓志铭。

    艾略特曾把叶芝称作:“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

    叶芝的诗歌,喜欢将爱尔兰神话和历史渗入在诗中,使他的作品迥异于当时空洞、陈腐的一般诗篇。叶芝早期的诗歌,语言含蓄、朦胧,富于音乐美,带有后期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呈现出“先拉斐尔派”风格。叶芝中期的诗歌,凸显象征主义,《幻象》标志他创建了自己独特的象征体系;叶芝中期的诗歌,“以鲜明的意象,丰富的内涵,简洁的语言和硬朗峭拔的风格见长”;晚年,叶芝则喜爱采用民间的口语和复杂的象征手法,洗练的表达“玄学派诗歌”式的哲理,“融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哲理性于一炉,呈现出粗犷放达、巧智雄辩的风格,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叶芝曾与数位女性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们或给予他创作灵感,或给予他精神慰藉和工作上的帮助。”其中,对诗人的生活和创作影响最大的,是他追求了一生,却没有收获爱情的女友——茅德·冈。

一、主题思想序列——无法熄灭的爱情火焰

     茅德·冈是爱尔兰著名的女演员和争取民族自治运动的领导人,她的一生都献给了民族自治运动。1889年1月30日,23岁的叶芝与茅德·冈初次相会,当时还是一名穷学生的叶芝,被茅德·冈的美貌吸引,对茅德·冈一见钟情。诗人后来回顾第一次见到茅德·冈的情景,是这样描述的:“她伫立窗畔,身旁盛开一大簇苹果花,她光彩照人,仿佛自身就是潇洒阳光的苹果花瓣。”可见,茅德·冈的美丽,在诗人心中的烙印之深。此后,诗人为茅德·冈写了数以百计的诗篇。这首表达爱情的小诗《当你老了》,就是诗人特意为茅德·冈写的数以百计的诗篇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早期作品。这首写于1893年的诗,是诗人心中爱情火焰永远无法熄灭的倾诉。

二、感情想象序列与“恰切的语言”及文字序列。

    《当你老了》,借鉴了十六世纪法国诗人龙萨的著名十四行诗《当你衰老之时》的手法,从而更具魅力。诗人开篇就特意运用艺术思维,把时间大幅度地向后推延,从而出现了诗人写这首诗时根本不存在的情形及女主人茅德·冈年老色衰后的形象:“当你老了,白发苍苍,昏昏欲睡,”这一情形与形象是诗人艺术思维的产物,具有艺术真实性,因此令人信服,更令人震撼。

    诗歌进而产生出了艺术真实的空间及其生活场景:“打盹在炉火旁,请取下这部诗篇,”虽然这是一个虚设的场面,由于具有艺术真实性,因此,虚设的场面并不虚假。这句诗,蕴含着诗人浓郁的真情,蕴含着诗人迫切的言外之意:当你老了,无论你是否记得我,请相信我爱你依然如故,这部诗篇就是最佳证明。

诗人希望通过虚设的场景,告诉茅德·冈:这部诗篇的字里行间,注释着我对你的情与恋;这部诗篇的字里行间,隐藏着我与你共同拥有的所有日子里的欢乐与痛苦。

    接下来,诗人邀请想象中人老珠黄的茅德·冈,阅读自己的情诗,诗人希望茅德·冈能在自己送给她的情诗中寻找到快乐:“慢慢吟诵,梦忆你昔日的风采”。紧接着,诗人提示茅德·冈“那柔美的眼波映着清幽的倩影;”这句好像提示茅德·冈回忆昔日的风采的诗句,实际上是诗人暗示茅德·冈:韶华易逝,青春难留。诗人言下之意是希望茅德·冈珍惜青春与爱情。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情,”这两行诗,是诗人诚恳地告诉茅德·冈,当她年轻美貌时,自然会令无数男人倾倒,自然会有无数男人追逐。随着时间的流逝,出自假意的男人,不会向她献殷勤;偶尔对她产生一点真情的人,也不会再爱满脸皱纹的她。

    有了以上的铺垫,诗人开始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从而突出自己爱情的至诚与永恒:唯独一人挚爱你,那朝圣者灵魂的至诚,/爱你日益变幻的脸色,呵护花瓣凋零;” 诗人运用真诚而独特的诗句,向茅德·冈倾诉自己圣洁而至死不渝的爱:时间可以淹没一切,可以改变一切,但是无法改变诗人对她深深地爱恋。这两行诗,印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爱情的阐释:“爱情是无邪的,神圣的。”

    诗歌最后一段,继续虚写幻景,大量运用暗示与象征的手法表达诗人的爱情。这一段诗歌,诗人刻意把视角再次对准想象中老态龙钟的茅德·冈,设想情人茅德·冈:“佝偻着,垂头在火红的炉栅旁,”回忆往事后发出的感叹:“心中凄然,轻轻地诉说着爱神的逃逸,”

    诗人努力表达内心的“最高真实”,赋予抽象观念以具体感知的艺术形式。诗人用“爱神的逃逸,”作为象征,象征茅德·冈拒绝诗人的爱情。这首写于1893年的诗,似乎预料到了他与茅德·冈的爱情是“无言的结局”。然而,诗人不甘心,诗人自己也确实无法逃脱爱神的箭:“头顶上的群山间,逝去的爱踱步徘徊,”这里,诗人大胆的用“头顶上的群山”作为象征体,象征自己对茅德·冈的爱——如群山般绵绵不断的爱。诗人还用“黯然的星群”象征老年茅德·冈的情感世界。随之,诗人又近似疯狂的坚信,自己这种尴尬的爱,已经深入到了老年茅德·冈的情感世界:“在黯然的星群里,隐匿着他的赧颜。” 最后一段诗句,诗人实际上是希望茅德·冈理解诗人对她的爱,劝说茅德·冈认真思考。这里,诗人将象征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充分演绎了他所说的:“象征手法是一种神秘而完美的手法,只有它才能使人摆脱那种阻碍表达完美情感的束缚。”

     最后这一段诗句,虽然笔法含蓄,但我们相信:包括茅德·冈在内的所有读者,在反复吟诵最后这一段诗句时,极易联想起泰戈尔的名言:“爱是理解的别名” 。叶芝的诗,真是耐人寻味。

    诗歌写得凄惘、美丽、动人,却丝毫改变不了缘分的安排,茅德·冈拒绝了诗人的追求,嫁给了爱尔兰民族运动的领导人之一的爱尔兰军官——麦克布莱德少校。1917年,诗人再次向已经离婚的茅德·冈求婚,又被拒绝,同年叶芝和另一女子结婚。

    天性固执的茅德·冈,虽然十分钦佩诗人的才华,却一再拒绝叶芝的追求,让诗人感到绝望,诗人曾这样描述自己对茅德·冈付出的爱“真像奉献给了衣帽橱窗里的女模特儿或博物馆里的雕像”。叶芝这种痴情得不到回报,使得叶芝喜欢在孤寂中创作,以激发灵感,引起丰富联想。

    虽然,茅德·冈拒绝了诗人的求婚,但是她拒绝不了诗人对她的爱。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这首凄美情诗的喜爱,他们凄美的爱情故事将永远流传于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后一篇:那么一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