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欧学习:免费的瑞典语学校(2)

标签:
留学瑞典语永久居住sfi |
分类: 天涯咫尺,共同分享 |
我的瑞典语学习经历
我开始学瑞典语,是在取得瑞典永久居住身份后的第三个月。
我们这所城市里的SFI学校和市政高中相邻,在市中心。从家出发,我只需要走五分钟就可以到达。
比起南部的斯多歌尔摩、哥德堡、马尔默等移民、难民特别多也特别集中的大城市,我们这个北部小城里的“外来户”算是少之又少了。所以,我们的SFI语言学习班并没有按照A、B、C、D四个等级进行分班。于是乎,来自天南海北、五大洲、四大洋、有着不同肤色、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经历的人们,在这里,成了“同学”。
按我自己的总结就是——“同在一个屋檐下,一起来学‘丝温丝嘎’(svenska,"瑞典语"的意思)”!
记得刚报到的那天,我按要求填写了一份关于自己的教育和工作背景的表格。其实,如果是在像铁岭那样的大城市里,这表格是决定我被分到什么班的标准。按理说,SFI分班,也正是为了将不同的受教育水平、工作经历的人分开来,进行语言教育。毕竟,都已经不是可塑性那么强的孩子了,作为成年人,大家的接受能力不同,语言基础也是不一样的。再者,从单词发音、拼写再到语法、句法,瑞典语和英语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因此,英语基础如何,也对于人们学习瑞典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既然在这里用不上,我发现,这表格还不如不填呢……
在我的瑞典语老师用手举着眼镜仔仔细细地看完表格以后,把脸猛地转向我,眼睛瞪得好大,长长的、涂了睫毛膏以后更长得厉害的眼睫毛跟大雨刷似的唰唰地眨着,很激动地说:“你是我有生以来教的第一个中国学生!没想到我的第一个中国学生是博士啊!”
这可爱的女老师叫Karin,今年60岁了,可还是保持着一颗灿烂的童心。
然后,我就被Karin领进了那间堪称“小联合国”的教室里。因为不分班的原因,“小联合国”里已经有了相当一批“常任理事国”,他们到的谁早谁晚我分不清楚,不过,俺是后来滴,属于插班生。
Karin用激动得几乎有些颤抖的声音在“圆桌会议”上告诉大家,从今以后,中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中国人民参政了!
“常任理事”们一片雀跃!
于是,我开始成为这个国际大家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