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在宝宝面前6种牢骚发不得》 VS 《让孩子最没有安全感的3句话》

(2010-11-05 00:27:25)
标签:

育儿

分类: 宝贝悦悦

   <在宝宝面前6种牢骚发不得>

    养育孩子是个幸福的过程,同时更是个艰辛的过程,除了要做好哺乳、换尿布、洗澡等护理工作,还要面对孩子的哭吵、破坏进行教养工作。这是为人父母的必经之路。但实际上,繁琐的护理工作已让妈妈们精疲力竭,如果宝宝再哭闹、任性,那么这时妈妈眼中的宝宝将会由小天使变成小魔鬼,即使忍耐度再好的妈妈都会对宝宝发一通牢骚。    
  或许,发泄完之后,妈妈自己会好受些,并感觉这样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妈妈是否想过,挨批后,宝宝的心里感受?专家告诫:妈妈生气可以体谅,但在牢骚出口前必须得三思。
  专家表示:日常生活中,妈妈们应避免6类最常见的牢骚,如下:


一、否定宝宝人格   
  
妈妈正忙家务活时,一旦宝宝还粘乎乎,许多妈妈都会不耐烦地说:“烦死了,自己去玩。”可能妈妈自己没在意,可宝宝就会受到莫大的委屈而嚎啕大哭起来。
 “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也不会。”妈妈往往以大孩子的标准来衡量宝宝的行为,自己觉得很简单的东西宝宝应该也要会,否则就“笨”。
 
 妈妈带着宝宝到亲戚或邻居家玩,宝宝不愿叫“阿姨”,妈妈就会责怪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用,叫一声阿姨都不会。”也有的妈妈会笑着对别人说:“你看,我的孩子真是没用,不会叫人。”虽然是对别人说的,可是宝宝都听在耳中,记在心里。
  Tips:如果宝宝有能力而没有做好,妈妈也须耐心指导,而不是责骂。

我明确的没有当悦悦面说过她“烦”这个字,但有时候下班后疲倦烦躁的我,看到家里四处都是散乱的玩具和书,呵斥她“自己把玩具收起来!”时表情是不是也表现得很烦躁的呢?当我吃过饭坐在书桌前想上上网休息一下时,上了一天幼儿园的悦悦缠着我往我身上爬或过来拉我的手,让我给她讲故事或贴贴画或陪她捉迷藏做游戏时,我说妈妈在忙随便敷衍她两句把孩子打发走,是不是也算一种不耐烦呢?)


二、让宝宝怀疑妈妈对自己的爱 
  
有时妈妈故意要宝宝手上的东西,可宝宝不愿意给,过一会儿宝宝要妈妈抱,妈妈就会故作生气样说:“我才不要你呢。”如果经常这样,宝宝会很伤心的。
 “再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给别人做儿子。”这类话会让宝宝怀疑妈妈为什么不爱我。
  宝宝被妈妈骂了几句,一气之下跑出家门,妈妈追到家门口,生气地对着宝宝喊:“你给我回来,不回来是吧,那以后都不要回来了。”这类话听多了,宝宝心理会产生阴影,以后可能真的要离家出走。
  Tips:小小的惩罚有时能纠正宝宝的不良习惯或错误,但妈妈的惩罚不能让宝宝对自己的爱产生怀疑,要知道惩罚的目的不是要让孩子伤心,而是要让宝宝清楚地知道他的行为不对就可以了。

我曾经说过:你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不喜欢你啦/不带你去某某处玩啦/不让你看电视或坐摇摇车啦。。。。可我这样的只能引起孩子眼泪汪汪,撇嘴,委屈,有一次令其奏效比如好好吃过饭吗?没有。反省中。。。。)
 

三、吓唬宝宝
 “宝宝再不听话就叫医生来打针。”“快躲到妈妈这里来,医生打针来了。”无论是责怪宝宝还是和宝宝玩,妈妈让宝宝听话的厉害办法就是医生打针,因为所有的宝宝都怕打针时的疼痛。妈妈经常用这种方法教育宝宝,反而使他见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
  宝宝对老师很敬重,更不敢像对妈妈一样对老师撒娇。妈妈喜欢利用宝宝这一害怕心理对宝宝施压,出口就是:“不好好看书,明天告诉你老师去,看他(她)到时候怎样惩罚你。”  
  警察叔叔抓坏人,这是妈妈从小教给宝宝的概念。宝宝怕警察叔叔带走也就是怕自己是个坏孩子。孩子一做错事就说“叫警察叔叔把你带走”,孩子会怀疑自己是个坏孩子,在别人面前不敢抬头。
  Tips:宝宝难免做错事情,及时帮他纠正错误是妈妈的责任和使命,如果孩子纠正了,妈妈还应称赞他是个好孩子。

我几乎每天都要说的话就是,第一,如果你不好好吃饭/不吃完这些饭,就不许下餐椅(或不许下地玩)第二,如果在10分钟内你自己不把玩具收拾好妈妈就没收啦! 第三(哄睡觉时)你再老这样说个不停不闭眼睛睡觉的话,妈妈就不陪你睡觉就走啦!欧买高的,原来我是个这样糟糕的,经常威胁吓唬孩子的妈妈,深度反省中。。。。。)


四、对孩子的要求超出了他的能力
  “动作快一点,妈妈还要上班呢。”其实宝宝动作慢不是它的错,他/她不知道为什么要快,也不知道怎样快,最关键的是平时妈妈的教导,怎样让宝宝有一个时间观念
  在宝宝眼里,他可能已经做得最完美,可是在妈妈眼里,还是没有达到要求,所以宝宝做什么事情都希望再做好一点,而没有顾及宝宝的心情。
  宝宝不是天才,不是一生下来什么都会,成人会的东西宝宝不一定要会。不要妈妈觉得很简单的事情,宝宝不会就说:“这么大了,连这个都不会。”说多了,宝宝会的事情它也不敢做了。
   Tips:妈妈用时间去了解宝宝的能力,让宝宝做之前,把事情与宝宝的能力进行对照,如果宝宝能做而不做,妈妈应进行劝导;如果超出宝宝能力,就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勉强,小心适得其反。

在吃饭和刷牙时,我经常因为她磨蹭而教训悦悦,有时也会因她把满是水的小手在镜子上印手印而不耐烦的责怪她。文里说的对,孩子的问题是因为大人没有为她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错还在大人。而且,谁喜欢吃饭和洗脸刷牙的时候老被训斥?!大人喜欢吗?心情还会好吗?)


五、拿孩子进行比较  
   妈妈总希望自己的宝宝比别人孩子强,所以遇到宝宝比别人差,经常对宝宝出气,“你和别人一样大,为什么别人会,你怎么就不会,好好跟别人学学,不要老想着玩。”好像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强那是应该的,而比别人的孩子差那就绝对不行,其实,妈妈的这种心态才真正要不得。
   Tips:掌握孩子的个性与特点,并非别人会的东西,宝宝就一定要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根据宝宝的特别培养它的能力。

这个错误我倒没犯过。不过家里的隔辈人最容易犯这个错误。姥姥经常无意识的在别人面前发愁说悦悦吃饭慢,老大难之类,说你看你们班谁谁谁吃的可快可好了,而且是当着悦悦的面。虽然貌似悦悦听了没反应,但我相信听了这话的她潜意识里是会有影响的。这点要多跟老人沟通。)


六、按自己的意愿命令宝宝
  
 “不准吃饭时说话。”“不准抱着玩具睡觉”……太多的“不准”容易限制宝宝个性的发展。或许,许多妈妈会说,她们这样做是为了宝宝好。的确,哪有那么狠心的妈妈呢?可妈妈们想过没有,对于同样的问题,如果换种解决方式,是不是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哭,还哭,不许哭。”“叫你不要玩电脑,还要玩,马上停止,睡觉去。”妈妈烦了后,就希望宝宝立即能够达到自己的意愿,这时往往出言比较凶,有的妈妈甚至拼命用手拉开宝宝的手。对宝宝来说,他从妈妈这里认识到什么是野蛮,并学会野蛮待人的方式。
 
 Tips:对于宝宝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妈妈须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良好的心态对待宝宝;转移宝宝的视线或爱好;给宝宝一个调整时间。
这个,是我经常犯的错误。虽然深知尊重孩子的重要性,深知不应该强迫孩子,但有时候还是忍不住会因自己生活中的烦躁情绪,通过教育孩子的某个点而爆发出来。最倒霉的就是孩子了。虽然她做的不一定对,但是却因些小事而成了大人负面情绪的出口。

  我每天对悦悦说的不许这个不许那个太多了。。。。

  孩子真可怜。吃饭自己也做不了主,不饿不想吃,或不喜欢吃,或吃饱了,却老被添鸭式的喂,不吃完还不行;看这个玩那个摸这个碰那个总会被说“不行不行不行。。。。”刷牙时磨蹭了点,往镜子上抹水,漱口时故意把水吐在水池外面,或看完了书玩玩玩具没有收拾或没穿拖鞋就满地跑。。。这些都会被斥责被唠叨。。。

  身为小孩儿得多累多烦啊?

 

  我得鞭策自己,做到如下:

  1、尽量记得蹲下跟孩子说话;

  2、放手,再放手一点,哪怕她三岁,也要学会尊重她:不想吃不爱吃就不吃,也饿不到哪去;只要不危险的玩就玩吧,镜子湿了大不了再擦,卫生方面对孩子别老强迫症:

  3、吃饭和做事情的时间观念,大人来告诉她并帮她养成;

  5、孩子偶尔淘气时,不要老板着脸不耐烦,学会忍住!控制!抑制自己的情绪,调整烦躁的负面情绪,寻找其他出口;

  6、一定一定不要,威胁吓唬孩子;

  7、多抽时间,耐心的陪她。做她喜欢做的任何事。

  我要每天都看看以上几句话! 

 

另附:

《让孩子最没有安全感的3句话》

“再不听话打你了!”

  情景再现:超市里,西西不停地要这要那,爸爸不许,西西一屁股坐在地上哭。爸爸觉得很没面子,便扬起手来吓唬西西:“再不听话打你了!”西西不但没止住哭,反而哭得更厉害。

  专家分析:有时候,孩子的表现确实令父母很生气,气愤至极的父母经常在动手前警告:再不听话我要打人了。这一类空洞的话,只会降低父母的威信,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恐吓还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反而会造成胆小、怯懦、软弱的个性品质。孩子做出种种挑衅的行为激怒父母,如果真的挨了打,孩子会在内心里说:你虽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气了,我感到满足。如果一时气愤难以忍耐,那么打骂将宣告你的失败。


“妈妈不要你了!”

   情景再现:宝宝在饭桌上不肯好好吃饭,妈妈教训了她两句,宝宝故意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妈妈拍了她两下,还大声喝斥宝宝:“你再哭,妈妈不要你了!”

   专家分析: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假装遗弃孩子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对父母的强烈依恋关系会让他们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我说不行就不行!”

   情景再现:小丁睡觉前还吵着要吃糖,磨了很久还不肯睡觉。妈妈只好搬出爸爸来说服小丁。爸爸严厉地说:“睡觉前不许吃糖,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专家分析: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头脑中的“子从父”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导致亲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会破坏孩子的公正心,妨碍孩子的民主意识、协商能力的发展,甚至还会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

   家长不能轻视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应该把他们当大人一样平等对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my birthday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